新伦理与古战场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_t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情叙事历来被诸多作家涉及,在作品中,他们借爱情之域,彰显诸多思考,或人生,或人性,可谓创作之古战场。作家更多地赋予其以宏大意义,在爱情中变幻人生,思考伦理。然而冯唐却在这一古战场中,叙述了新的伦理诉求。《女神一号》便是其中之一。作者极尽爱情的轻逸之能事,叙述了新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爱情叙事 伦理预期 轻逸的肉身
  尽管无数人写了无数小说,关于爱情、婚姻、婚变,但是似乎这些表象之上和之下,还是有大坨的人性没被挖掘出来。——冯唐
  爱情叙事由来已久,名篇良多,窃以为不过单一叙事与复合叙事两种。
  所谓单一叙事,是指在作品中只观照爱情,不涉及其他。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① 叙事话语充溢着爱情的炽热,只有爱情,只因爱情。
  复合叙事即在叙事中糅以爱情之外的其他内容,一如《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② 爱情的凄清、惆怅,皆因主体心绪的苦闷彷徨。
  前者多为浪漫之属,后者则于浪漫之中糅以丝丝沉重。浪漫如一者盖寡,沉重其间的良多,爱情因此成了一块试金石,理想、抱负、功业,乃至人性,都成为其承载、试炼的对象。张爱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于波谲云诡的时代,唱一曲曲爱情之歌,极尽人性书写之能事。作家们代际相承的是借爱情之石,写沉重之事。于是,爱情是沉重的。
  然而,果真如此?
  2015年,冯唐长篇小说《女神一号》出版。小说以田小明为主人公,叙述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一场场都市男女青年令人咋舌的交集。
  小说开始,作者如此叙述田小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女神时的情景:
  高中某个新年晚会,大家在食堂组织跳舞,田小明喝了些啤酒,脸蛋子红得一直跳,瞅准空当儿,一个箭步走到女神面前,请女神跳舞。跳到第三步,没觉得女神的手比自己的手有明显不同;跳到第四步,女神的香水和食堂地板的饭味一起袭来,人味浓重。田小明的手离开女神的手和腰际,没说话,走出舞池,女神站着木了僵硬了很久,周围是舞曲、一对对跳着的同学、一双双看过来的眼睛。
  田小明脑子里日日夜夜装着女神,真有机会和她近距离接触了,却一言不发地甩下她一个人离开。冯唐语出不凡。
  其后上大学第一次接触女神时,没有鲜花,没有甜言蜜语,也没有营造任何感人至深的场景。那天,由于教室没有空座位了,无奈,他坐在了女神旁边——因为只剩这一个座位了。坐下后,他没有表白,甚至没有说话,只是趁女神上厕所的时候一直专注地抚摸着她放在桌子上的围巾,专注到女神回来了他也没有察觉。就是这样一个木讷的田小明,对待爱情的木讷超越常人。
  作者塑造头脑简单的形象,其旨在剥离束缚人类的种种,让人物直面人世复杂。与妻子相处的第一晚,他在《论一切》中挑了一部《論法律》讲给她听。一瓶酒分完了,才讲了一个开头。当妻子问他结婚后想要几个孩子时,他说还没完成《论一切》,暂不考虑孩子的问题;妻子和他吵架,他拿《论一切》反驳;把自己的红颜知己静才老师拉来参与《论一切》的基础构建;梦到中国政治如何因为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来临而出现改变的可能时,他突然意识到有必要在《论一切》的一级议题《数字化》中加入二级议题《数字化管理》……《论一切》出现在他与朋友的饭桌上,出现在他与情人的床上,出现在他与妻子吵架的电话里,也出现在他浑浑噩噩的梦境中。
  在如此木讷的田小明身上,冯唐寄予的是有别于以往的叙事思考和伦理省思。在我们看来,他是要剥离一切繁复,在简单透明的叙事中,还原人性,省思伦理。
  然而,冯唐可承载的毕竟有限,所以田小明又不止于此。他还是叛逆的。
  面对人生与爱情,田小明表现出随性叛逆的一面。研究生毕业后,他坚决拒绝了两份薪酬优厚的工作,一份是构建不良资产的定价模型,一份是为交友网站维护影像视频数据库。他拒绝的理由很简单,这两份工作听上去完全不符合美国硅谷这种脱俗的气质。之后作为接学妹白白露入学的学长,不到两天,便与她从陌生人发展为可以上床的恋人。
  他叛逆地对待自己的事业与爱情,也叛逆地对待自己的家庭。在白白露冷不丁提出“咱们结婚吧”时,他凭直觉答应了。原因只是,反正也没结过,结结看吧。他的婚姻,没有深思熟虑,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传统的婚嫁习俗,也没有难以抑制的澎湃与激动。只因为在那一刻双方不排斥结婚,那么,结了就好。之后,他做了一件比草率结婚更叛逆的事情——搞婚外情。在与白白露恋爱的过程中,虽无感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但独在异乡、相依为伴,共处的时光不乏温馨与甜蜜。在他答应学妹的求婚时,也欢快地想象着婚后应有的美好人生,并在离开她回国发展时,保证自己不会偷腥不会出轨——那一刻他坚信自己是一个对妻子忠贞不贰的好男人。但在第一次见到情人万美玉时,他的反应是这样的:手心出汗,后背肉颤,眼睛微睁开。从见到她第一眼时就心动了。冯唐没有让田小明及时幡然醒悟,而是让他顺着自己的欲望一路走下去。他爱他的妻子,在两地分居前也承诺一定忠心于她,但在遇到一个心动的女人时,他依然选择归顺于自己的欲望。他无心背弃诺言,只是再次凭着直觉走出人生的一步而已。
  我们以为,田小明的叛逆是对自我意识的顺从,是对伦理诉求的直线表达。如果说有什么样的伦理预期与需求,便有什么样的伦理行为,那么以往众多作品不过是借爱情之衣,叙述宏大伦理。冯唐省却了中间物,将伦理预期与伦理行为直线相连,而这些是读者陌生的,所以才会惊讶。
  如果说人类是用大脑思考的动物,那么田小明则是用直觉思考的动物。他的生命里似乎没有除直觉以外的繁冗和累赘,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简单明了。如此,冯唐逼近了人性的本真——动物性。无论如何高级,人依旧是动物,而纵欲是动物的特质之一。
  纵览全篇,“欲望”这一蠢蠢欲动的发光体无处不在。冯唐写“性”,从不遮掩,他笔下的“性”不再是被压抑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抽象物,而是一种唾手可得、即时消费的东西。   《女神一号》写到田小明与妻子白白露及情人万美玉之间的故事时,欲望的成分较之此前的情节大大增强。第一次与白白露共处一室时便提出同床的请求,与白白露在恋爱的过程中多次在僻静的公园野合。他面对情欲无拘无束,这一刻的欲望一定不会忍到下一刻再说。面对白白露,他没有甜言蜜语,也没有柔情万种,“田小明跑在后面,看着白白露穿着运动服的身体,身材很好,肉紧骨细,腰细下去,臀部翘起来,腿长长地落地,属于田小明最喜欢的那种。迎着风,在运动服上面,头发飞着、跳着,田小明对于中分的黑顺直发没有抵抗力。”田小明没有从白白露身上看到一般妻子应有的温柔贤惠,只看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所拥有的性感气质。从相识到结婚,田小明对性的欲望没有中断过,两人相处时的谈话基本离不开“如何戒掉日本A片”这一主题。
  对于田小明而言,“性”是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一样重要的事情,“爱情”“婚姻”等都要往后排。他与情人万美玉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更是在欲望的牵引下进行的——对美色的欲望,对不伦之恋的欲望。初见万美玉,田小明就动心了。用他的话讲,他对万美玉的感情是一种被激素充盈后拖着走的感情,无法自控,无力自拔。最终两人确实纠缠在了一起,他没有克制住自己对“性”的欲求。冯唐在塑造“万美玉”这一人物形象时多次用到这样的语句:“万美玉的脸白而小,头发仿佛一种大型鸟类的羽毛,散发钢蓝色的金属光泽。”作者在反复强调万美玉美貌的同时,也说明在田小明的眼中,只能看得到她的美貌,就像二人分别时,田小明的离别赠言也不忘提一句“你是我认识的女人里最漂亮的”。在田小明眼中,“美”似乎是女人唯一值得贴在背后的标签,这一思维方式的背后暗藏着田小明无法熄灭的欲望之火。于他而言,“性”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命不息的证明。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这一天,他正坐在碧绿的草地上静静地想着一些事情,恍惚间似乎见到了两位与众不同的妇人一前一后地走来。前面的女子高贵不凡,长袖飘飘,越发衬得她身轻如燕,冰清玉洁;另一位则妖娆妩媚,她身上的芳香真是沁人心脾。前面的妇人还没开口说话,只见后一位三步并作两步上来亲切地对他说道:“赫拉克勒斯,你还在为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而忧心忡忡、犹豫不决吗?跟随我来吧,在我的指引下,你不论做何事都会事半功倍,路上也永远不会有苦痛和曲折,就算你什么都不做依然可以得到这世间最好的一切。”赫拉克勒斯又惊又奇,忍不住问她是谁,妇人告诉他:“作为我未来的朋友,你可以叫我‘幸福’,但很多人恶意诋毁我,给我冠上‘自甘堕落’‘贪图享乐’的名声。”
  然后,先前那个妇人也不慌不忙地走过来说:“人们都尊称我‘美德’,我了解你的一切,如果你选择我就再适合不过了。你的努力终将获得回报,忘掉那所谓的不劳而获吧。”但是“享乐”马上反唇相讥:“在我這里万事都可以轻易得到,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地去奋斗争取呢?这是最便捷的路了,年轻人,你难道不动心吗?”“美德”平静地摇摇头:“如果你跟随她,那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快乐是在艰难奋斗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的,这样,才不会在年老时扼腕叹息,悔恨从前荒废了青春。”她看到赫拉克勒斯若有所思的样子,又接着说道:“在我这里,你会学到和平、正直、忠诚、坚定,有了它们,你才能成为这世间顶天立地而且永垂不朽的男子汉。不要犹豫了,来吧!”③
  拆去那些爱情小说裹着的糖衣,冯唐的爱情小说表现出摘掉道德枷锁、天性得到解放的男主人公面对的轻逸爱情。其中对欲望的叙述,是冯唐常用的手段。
  欲望是一个奇怪的东西。首先,没有欲望就没有生命,同时,欲望还与创造力、生命力紧密相连。寻求欲望满足的过程,就是创造力产生的过程。于是,有了欲望,生命与社会就有了活力,欲望越强,活力越大。但是,寻求欲望满足也会走向反面。它会让心灵不知所归,让社会无法正常发展。人类面对的问题就是:扼杀欲望,人与社会必然死;放纵欲望,人与社会就可能乱。面对欲望这个怪物,文化的要义就是要叙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欲望如何得到满足的故事。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满足”,而在于“如何”。
  冯唐对欲望叙述的基点也在于“自由”。在他看来,因为人是生而自由的,所以“性自由”也是天赋人权。洪治纲在《代际视野中的“70”后作家群》一文中将冯唐小说与李师江、李红旗等“70”后作家的小说等同,阐释为“都是着眼于青年男女之间的‘性’,通过这种生命本能的特殊体验,打开人物缭乱而虚浮的精神世界,揭示物欲化的现实对现代人爱之能力的戕害”④。
  冯唐让“性”自由化,正是要强调“人生而自由”的观念,这是对传统爱情小说中矫饰习气的批判。而“性自由”也不过是“人生当自由”的引子,通过写“性”的自由、“爱情”的自由,转而表达“人生的自由”。
  当苏格拉底给学生色诺芬讲述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并肯定阿蕾特“沉重的幸福”时,色诺芬产生了这样的疑惑:“为了能体验到美好的生命,让身体承负灵魂而变得辛劳和沉重是否真有必要?……走向美好的生命时辰,为什么就不能抄近路?生命之路为什么不能走得轻逸些?”
  书写轻逸的爱情故事是冯唐重新解读爱情的手段,也是他对传统阿蕾特式沉重爱情的反叛,同时还是他的叙事策略。经由此,冯唐向我们传递了他的伦理预期与诉求,以期促发我们的思考,虽然有些震荡。
  ① 余冠英选注:《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②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戴望舒代表作》,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③ 施瓦布:《希腊神话故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52-53页。
  ④ 洪治纲:《代际视野中的“70”后作家群》,《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山东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埋名》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交错结构的运用、多重视角的流变切换、梦境和幻觉交织营造的诡异氛围、出人预料的结局,使故事悬念丛生,充满张力。好人刘子澄命运多舛的悲剧人生是对善恶有报的民间道德观的颠覆,体现了作者对人的存在的深层思索。  关键词:留待 《埋名》 悬疑 悲剧  山东作家留待是一位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近年来相继在《人民文学》《当代小说》《十月》等刊物发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和《我的叔父于勒》,在分析莫泊桑短篇小说对金钱至上导致的以纯粹的金钱关系维系的人际关系的批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小说悲剧性结尾的批判意义。  关键词:莫泊桑 作品意义 读者心理 批判力度  居伊·德·莫泊桑(1850 —1894),法国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中学课本选录了他的两篇短篇小说——《项链》和《我的叔父于勒》,其独特
期刊
摘 要:妒妇,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的一类典型,这类群体集中体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光芒及阴影。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处于封建社会备受压迫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同时又由于强大的外部压力和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不得善终的悲剧命运。本文以晚明时期伏雌教主的世情小说《醋葫芦》为例,分析以都氏为代表的妒妇形象的性格特征,探寻妒妇形象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盛行的原因,并从中发掘女性寻找自我精神家
期刊
摘 要:一部电影,一部诗篇,一群特殊的歌者为我们揭开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电影《我的诗篇》通过众筹的方式在众多影院的放映,让打工诗人、打工诗歌走入了大众的视线,本文借助《我的诗篇》对镜头下的打工诗人、打工诗歌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我的诗篇》 打工诗歌 打工诗人 底层  “打工”一词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浪而出现的一个词汇,伴随全国各大小城市所涌现的打工者的身影,出现了一些专门以打工者为原型的创作者
期刊
摘 要: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名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主要着眼于C太太由自我、超我到达本我的跨越过程,从环境、借口、冲动三个方面剖析其中的转换条件,探讨这一过程的艰巨性和偶然性,从而发现“三我”人格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关键词:茨威格 “三我”人格结构 转换条件 C太太  弗洛伊德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将完整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部分。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元理论相关方法论,从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将书法分为元书法与自然书法两大类。原有的书法分类在横向上有碑派书法与帖学书法,现通过元书法与自然书法对书法在纵向上也进行区分,从而更利于对书法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元理论 书法 元书法 自然书法  虽然元理论是由西方学者所提出的,但是这种理论并非纯西方化的思维模式。20世纪前中期,德国著名数学家希
期刊
摘 要:《忏悔录》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展示给我们一部震撼人心的思想成长史。人的思想是最神奇的,它能把天堂变成地狱,也能把地狱变成天堂。读《忏悔录》带给读者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对自我的审视。成功的道路上无可复制,只有对自我有着清楚的认识和勇敢的面对,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本文通过对《忏悔录》核心思想的简单剖析,借以论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以及认识自我对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认识自我 卢梭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托尔金文学作品古典意识的生成入手,着重分析了《指环王》呈现的善恶观,探析了《指环王》古典意识的现代性反思,并探索了托尔金关于“第二世界”的理论。  关键词:《指环王》 托尔金 古典意识 传统  托尔金是19世纪著名的奇幻小说作家,代表作有《指环王》《霍比特人》《图林的子女》等,他用雄奇的想象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瑰丽的中土世界。而且在这个神秘的中土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奇异的生物,例如精灵、
期刊
摘 要:作为一个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小说《士兵突击》从问世后就囊括了无数创作大奖,改编成电视剧后更是受到了热捧,延續至今。本文结合小说文本,从该小说的主题意蕴、语言艺术、人物形象及思想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许三多 成功 语言 当代革命军人  在当今和平年代,革命军人应秉承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追求,一直是当代军旅小说探索的重要内容,而小说《士兵突击》的问世,从主题选择方面给当代军
期刊
摘 要:徐坤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讲述的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历史和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转变的背景下,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北京爱情故事。本文以反思现代性为切入点,从时代的悲哀——现代性的迷思、个体的渺小——人与机器的战争、精神逐渐矮化的男人们、女性为现代性付出的惨痛代价等四个维度,探究《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中现代性对人的异化、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破坏。  关键词:现代性 精神 爱情 《春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