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视野下的书法分类小议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3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元理论相关方法论,从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将书法分为元书法与自然书法两大类。原有的书法分类在横向上有碑派书法与帖学书法,现通过元书法与自然书法对书法在纵向上也进行区分,从而更利于对书法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元理论 书法 元书法 自然书法
  虽然元理论是由西方学者所提出的,但是这种理论并非纯西方化的思维模式。20世纪前中期,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元数学”(metamathematics)概念。“meta”的理论其含义简单来讲就是指探求被研究对象的本元,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一字“元”,其中解释:“元,始也。从一从‘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为万物之长,万物的本源,《春秋繁露》曰:“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故而将这种理论翻译为“元”。
  一、书法中的书法——元书法
  书法艺术与语言艺术具有高度关联性,“当语言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时,便可称之为对象的语言。但这还不是‘对象语言’,作为我们认识对象的语言外延要比‘对象语言’大。人类认识语言,还要用语言来描述认识过程与成果,随即这种用来描述的语言也自动成为人类认识的对象。……我们把前者称之为‘对象语言’,后者即‘元语言’”。
  以“元语言”为参考来考察“元书法”,从而使之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语言是通过声音的艺术来表达意志或抒发情感;书法则是通过文字表达意志或抒发情感。通过对“元语言”概念的考察可知:“元”是相对存在的。简单来说,就是当用语言去描述语言时,被描述的称为“对象语言”,描述时使用的是“元语言”。
  若以此概念来看,书法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都具有此类性质。
  (一)题跋书法 “题跋”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欧阳修的文集中。他的文集里面,以《杂题跋》为总名,收有二十七篇题跋文章,但这二十七篇并非都冠以题跋之名,有些是称作“书后”“题”“读”的。考察题跋的别称如“书后”“题”“读”,对于题跋这个宽泛概念的解读可见它是具有元性质的。
  如东坡先生的《寒食诗帖》这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其中历代书法家的题跋占据了书法作品的大量篇幅。其中著名的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其中语:“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诚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他日或东坡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其中跋语前一句是对此诗的评价,后面重点则是对东坡先生的书法作品的评价。山谷这里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此书法的描述,若把此跋拿出来,也是一幅独立的书法作品。最后一句,“他日或东坡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从此句推断,黄山谷在跋此帖时非常用心,力求使自己的书法水平达到当时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他在写跋语的同时也有意识地进行书法创作活动。
  (二)书论书法 对于所谓书论书法最具典型意义的便是《书谱》。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五乖五合”之说等等。两汉以来论书文章甚富,而《书谱》文思缜密,言简意赅,多真知灼见,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上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著。此后,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候深受此书影响,其写作风格也影响到后世书法理论的写作。作为一幅书法作品,读书本身就具有“咄咄逼羲、獻,妙於用笔,峻拔刚断”的艺术水准。
  从对“题跋书法”和“论书书法”的分析可发现,二者本身都具有对书法作品的一种评价研究的性质,而其本身又是有意识的书法创作作品,可以独立存在。
  (三)主体意识的书法 这个概念的确不好去界定,换个角度对其进行反向考察:什么样的作品是不具有自我意识的书法?白谦慎曾指出:“在艺术品的买卖中,由于有人情的参与,很可能是半买半送,或是象征性地收一点钱。……凡创作不是为自己的抒情写意进行创作,旨在应付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或出于维系友情,人情的往还,物品的交换,甚至买卖的作品,广义地来说,都可以视为应酬作品。”这是白先生对于应酬书法的界定,“创作不是为自己的抒情进行创作”,反之讲就是书法家本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有自主意识地参与,在创作时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书法创作,这样书法家本人对于书法的理解与观念,就会在其书法中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对书法的考察和分析,“元书法”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讲就是“描述书法的书法”或“书法中的书法”,这里的“描述”不仅仅指的是如题跋书法那样,通过对其他作品的描述,完成一件书法作品,同时也包括书家对自己书法理念的一种描述。针对此笔者对“元书法”的界定是: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书法观念、书法理想,这种观念或理想或通过文字直接呈现在作品中,或通过作品的书法语言能够感受到。
  二、元书法、对象书法与自然书法三者关系
  如上所述,题跋书法如果把其题跋的对象拿开,它本身也是对自己书法理念的阐述。前文中提到,所谓“元某某”是与“对象某某”相对出现的一个概念,依据这一要素只有题跋这一种形式的书法才有与之相对应的“对象书法”,在此前提下才有所谓“元书法”。值得注意的是,题跋书法放在与其被题跋的对象讨论时它是“元书法”,但是如果把这幅题跋书法单独考察,它仍然是书法作品,只是与其参照物发生了改变。此时它和“书论书法”及“具有自我意识的书法”一样,其参照的对象是其书法家本人的书法理想,即是郑板桥的“心中之竹”。从这个层面上讲,“元书法”与“对象书法”都融合在了同一幅作品中了。
  当书法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众人去赏评时,或许某位书法家一时兴起,便写了一幅作品来阐述对于其所见作品的感受以及发表一下自己的书法理念,随即这种用来阐述感受和发表自己理念的作品,也成为了众人审美的对象。这是两种不同逻辑层次的书法,我们把前者称为“对象书法”,后者即“元书法”。然而它们并不是对立,而是相互包含的,通过前文的分析,“元书法”的概念域是略大于“对象书法”的。   作为书法来讲,既然里面已经出现了“元书法”与“对象书法”,那除去这两种分类,剩下的应该给予它们怎样的称谓呢?既然“元书法”是有意识的行为,那么其他的就应该是自然状态下的,就称其为“自然书法”。
  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元书法”和“自然书法”是否存在优劣的问题。薛龙春先生对此的观点是:“在中文语境中,‘应酬’往往暗示着创作态度的敷衍与作品水平的低劣。然而,王铎许多精彩的作品却是应酬作品,而不是那些自娱的或是为家族收藏所书的作品。对于应酬与作品质量的关系,似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这两种状态的书法,历代书法家也是持有不同的觀点,有孙过庭“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研妙,不亦谬哉”的看法,要求写字要时刻注意笔法、墨法,倾向于“元书法”观点;也有像东坡先生“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自然书法”的倾向。所以这只是书法的不同侧面,如帖学书法与碑派书法那样,只有风格差异,没有优劣之争。
  “当代中国书坛的第一支重要力量是清代延续至今的碑派。……清代以来的碑派,开拓了一个一千多年来帖派所不能囊括的以篆、隶、北碑和无名书家为中心的传统……”但是自从提出碑与帖的观念至今,再没有从书法的其他角度进行分类研究的成果,至今的研究始终围绕着碑与帖的是非纠结。
  从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可把书法分为“元书法”与“自然书法”两大类。原有的书法分类在横向上有碑派书法与帖学书法,现在通过“元书法”与“自然书法”使书法在纵向上也出现区分,使书法的分类更富层次性,有利于书法的研究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如对“日常书写”与书法之间的界定,就可以把其排除在“元书法”之外,在“自然书法”中进行考察,这样就大大缩小了考察范围。在“元书法”与“自然书法”的比较中,可以找出一种状态,更有利于书法家创作出优秀传世的书法作品等等。
  〔清〕许慎:《说文解字》(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六),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李子荣:《作为方法论原则元语言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黄国声:《古代题跋概论》,《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第98页。
  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八《跋东坡书寒食诗》,选自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第705页。
  顾逸点校:《宣和书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第140页。
  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和应酬》,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111页。
  薛龙春:《应酬与表演:有关王铎创作情境的一项研究》,《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010年版,第159页。
  孙过庭:《书谱》,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宋〕苏轼:《东坡论书》,选自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第314页。
  黄惇:《当代中国书坛格局的形成与由来——20世纪末的思考》,中国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哈代和路遥是中西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同处乡土文化被工业城市文明侵蚀的社会变迁时期,各自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威塞克斯和陕北黄土地。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两位作家在思想基调上表现出各自的特性。以《無名的裘德》与《人生》这组文本为例,两部小说同为农村青年奋斗史的缩影,在社会环境、幻灭主题、情感归属等方面有着很高的共性,但在结局的设计上略有不同,《无名的裘德》的结局具有彻底的悲剧
期刊
摘 要:《赎罪》是当今英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小说以多重视角展现了主人公布里奥妮如何在童年时犯下过错以及她如何用一生来赎罪。本文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为依据分析《赎罪》各章节的叙事视角,从而展现麦克尤恩运用视角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小说主题的艺术技巧,也为小说《赎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关键词:《赎罪》 热奈特 视角 聚焦  《赎罪》是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
期刊
摘 要:《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基调哀伤、抑郁,展示出典型的“美国问题”。科尔曼·西尔克代表着遭受种族创伤的受害者形象。罗斯通过后现代叙事方式不断强化科尔曼·西尔克心理创伤的状态,诠释种族创伤扼杀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致使他无法摆脱白人的肤色、黑奴的思维的悲惨宿命。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人性的污秽》 种族创伤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
期刊
摘 要:“80后”写作场域中沿着传统文学路径成长的青年作家不能不提张怡微,她的多样身份和丰富的经历为她提供了写作容器。作为一个资深异乡人,她在台湾求学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随笔,文风沉稳,用真实的笔触观察台湾那越过想象的文艺生活,记录所经历的世情风景,思考台湾与上海两地的文学与人生,反观自身,烛照世情,虔敬趱程。  关键词:张怡微 台湾系列 异乡人 散文随笔  上海青年作家张怡微有着多重身份——新概
期刊
摘 要:《我的个神啊》讲述了欲望变为黑洞而无限扩张时,人基本的需要会随之失控最终被非理性的、看似虔诚的宗教奴役和驱使。在欲望的枷锁下,宗教信仰呈现出了泛利益化。教徒在牺牲自身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对神的供奉只是单纯地加强了祭司们的贪婪,而神真正关心的是教徒们的信念、爱、信仰,这才是宗教的真谛。  关键词:欲望 需要 宗教的真谛  《我的个神啊》讲述了在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度里,无神论者坎杰对宗教无情而彻底的
期刊
摘 要:山东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埋名》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交错结构的运用、多重视角的流变切换、梦境和幻觉交织营造的诡异氛围、出人预料的结局,使故事悬念丛生,充满张力。好人刘子澄命运多舛的悲剧人生是对善恶有报的民间道德观的颠覆,体现了作者对人的存在的深层思索。  关键词:留待 《埋名》 悬疑 悲剧  山东作家留待是一位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近年来相继在《人民文学》《当代小说》《十月》等刊物发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和《我的叔父于勒》,在分析莫泊桑短篇小说对金钱至上导致的以纯粹的金钱关系维系的人际关系的批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小说悲剧性结尾的批判意义。  关键词:莫泊桑 作品意义 读者心理 批判力度  居伊·德·莫泊桑(1850 —1894),法国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中学课本选录了他的两篇短篇小说——《项链》和《我的叔父于勒》,其独特
期刊
摘 要:妒妇,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的一类典型,这类群体集中体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光芒及阴影。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处于封建社会备受压迫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同时又由于强大的外部压力和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不得善终的悲剧命运。本文以晚明时期伏雌教主的世情小说《醋葫芦》为例,分析以都氏为代表的妒妇形象的性格特征,探寻妒妇形象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盛行的原因,并从中发掘女性寻找自我精神家
期刊
摘 要:一部电影,一部诗篇,一群特殊的歌者为我们揭开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电影《我的诗篇》通过众筹的方式在众多影院的放映,让打工诗人、打工诗歌走入了大众的视线,本文借助《我的诗篇》对镜头下的打工诗人、打工诗歌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我的诗篇》 打工诗歌 打工诗人 底层  “打工”一词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浪而出现的一个词汇,伴随全国各大小城市所涌现的打工者的身影,出现了一些专门以打工者为原型的创作者
期刊
摘 要: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名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主要着眼于C太太由自我、超我到达本我的跨越过程,从环境、借口、冲动三个方面剖析其中的转换条件,探讨这一过程的艰巨性和偶然性,从而发现“三我”人格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关键词:茨威格 “三我”人格结构 转换条件 C太太  弗洛伊德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将完整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