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光芒与阴影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uohui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妒妇,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的一类典型,这类群体集中体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光芒及阴影。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处于封建社会备受压迫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同时又由于强大的外部压力和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不得善终的悲剧命运。本文以晚明时期伏雌教主的世情小说《醋葫芦》为例,分析以都氏为代表的妒妇形象的性格特征,探寻妒妇形象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盛行的原因,并从中发掘女性寻找自我精神家园而以失败告终的悲剧宿命和女性在男权社会下失语与缺席的状况。
  关键词:古代文学 妒妇 《醋葫芦》 都氏
  《醋葫芦》是晚明时期由伏雌教主所作的以“疗妒”为主旨的劝诫小说,里面所塑造的人物都氏被后人视为妒妇形象的典范,都氏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妒妇群体,都氏形象产生的原因背景也是整个封建时代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妒妇盛行缘由的集中表达。因此,对《醋葫芦》中所建构的妒妇形象及其诞生土壤和悲剧命运的探讨和分析,利于以小见大,从而实现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妒妇形象及意义价值的探究和把握。
  一、光芒下的文本映照——都氏形象分析
  所谓嫉妒,是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对于处在男权主义社会中的女性来说,她们仅仅是男人的玩物,是欲望发泄和生育的工具,她们没有独立的地位、人格和尊严,仅靠自己的美貌取悦男人,把爱情婚姻看作是幸福的全部,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依附男人,一旦色衰就会被男人抛弃和遗忘。因而这样的社会角色注定了她们的嫉妒中呈现出清一色的性嫉妒。《醋葫芦》中,都氏对丈夫和婢女小妾的种种夸张与变态手段便是这种嫉妒心理的畸形和扭曲的表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丈夫的严加管束和苛刻要求。丈夫成珪出门必须向妻子都氏请假,并且在出门时点香计时,如果没有按时回来,就会遭到都氏的严惩,以致有次成珪尚未吃饭便饿着肚子回家。其次,都氏为了防止丈夫在外勾引其他女子,便想出在成珪生殖器上刻印章的变态举措,成珪为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做任何事情都格外小心,生怕招来质问和打骂。另外,都氏对丈夫的苛刻要求还体现在拒绝接受纳妾的行为。她认为纳妾会威胁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但是在成珪的种种威胁和自身不育的双重压力下,最终给成珪选了一个石女,令人哭笑不得。第二,对婢妾的百般刁难和折磨。有一次成珪给婢女一块点心,被都氏看见,都氏以为成珪和婢女有染,便毫不犹豫地卖掉了婢女,并把家里的婢女换成老丑的女性。另外,在发现自己的丈夫成珪与熊氏的婢女翠苔私会时,便对翠苔进行严酷的惩罚:将她衣服层层剥下,自头至脚,打了三四百下,不觉竹蓖都被打断。复将翠苔头发分开,缚在太湖石上,自去攀下一枝粗大的桃条,复连花带叶,又抽上二三百下。还要去寻石头来打肚子,烧火烙来探阴门。只见翠苔渐渐两眼倒上,四肢不举,声气全无,倒在地下。
  都氏所表现出的这种大胆泼辣、剽悍阳刚的性格特征,无疑是对传统女子柔弱形象的一种反抗,她摒弃儒家思想伦理道德所要求女子软弱卑微、逆来顺受的品格,大胆地去追求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与地位,这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是对于“男尊女卑”不平等观念的有力打击,是黑暗中微透的一缕光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封建反礼教的进步意义。
  二、探寻光芒路径——妒妇形成原因
  妒妇形象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女子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封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必然存在着产生和发展的土壤。而以《醋葫芦》为代表的明清妒妇小说,更有着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萌芽的根基和经济地位的保障。因此,在种种因素下诞生了妒妇这一类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具体来讲,妒妇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男尊女卑”封建观念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促使女性在某种层面上产生嫉妒心理。古代女性往往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孤注一掷地投向某一位男性,认为他是完美无缺的,是情感和精神的依靠,并且愿意牺牲自己的自由、人格、尊严来终身服侍。然而,男性通常只把爱情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有更高的理想——为事业、為国家;抑或是不甘心失去风流倜傥、风花雪月的生活。在这样不平等的爱情中,女性一旦被男性抛弃,只有面临失望甚至绝望的境地。在男女对于爱情付出不平等的社会状态下,具有大胆个性的女性认识到自己地位乃至生存所受到的威胁,自然产生了妒忌心理。归根结底,妒妇形象是封建时代非人性的礼教制度的产物。
  其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为妒妇这一类文学形象的盛行提供了条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逐渐扩大,封建社会的生产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古时,男性大都通过读书做官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教育与实际劳动生产相分离,于是形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局面。而在封建生产关系走向没落的时期,大多数男性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和保障,时代和社会关系的转变挑战着男权社会,使得部分男性遗失男子汉的阳刚与气节,而部分女性却凭借着娘家的钱财,找到了在家庭中的地位甚至比男性高人一等,于是催生了部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她们敢于和不平等的婚姻关系作斗争。《醋葫芦》中的都氏正是由于经济地位的改变,才使得她有勇气去“妒”。
  最后,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思想哲学领域的变迁。李贽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击,王阳明提出以“致良知”为代表的心学理论等等,都体现出了当时社会对封建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反思与批判,体现出了对理性、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执着追求。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市民阶层自我意识的萌发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带有反叛性质的社会风气下,催生出了一批敢爱敢恨,大胆剽悍的妒妇形象。
  三、笼罩的阴影——悲剧命运观照
  尽管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妒妇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进步意义,但是迫于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强大的压力,致使她们的反抗往往以失败告终。加之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即她们一方面挑战了“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另一方面,却又受到了传统伦理道德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使得反抗具有不彻底性和矛盾性。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原因最终使女性走向了不得善终的悲剧命运。   第一,封建制度的强大压力。处在封建社会的女性,即使反叛意识再强烈,只要不符合传统“三纲五常”所赋予女性的审美期待和身份职责,这些观念就只有被扼杀的命运。这种强大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男性作家对妒妇形象的厌恶和丑化。妒妇形象的出现无疑破坏了传统两性关系的正常秩序,是对男性尊严和权威的严重挑战与打击,因而男性作家自然不满于牝鸡司晨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对妒妇的丑化。《醋葫芦》的作者伏雌教主直接表明要“请得上方刀,把雌风灭”,以此来实现对男权社会固有制度的维护。其次,妒妇在大多情况下都受到了现实的惩罚。很多悍妒女性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折磨与打击,经历了无子嗣等种种极其现实的家庭问题后,会迷途知返,自我醒悟。《醋葫芦》中的都氏由于喝了疗妒汤而受到了腹痛的折磨,其后都氏又受到了无子的打击。这种折磨使都氏意识到拥有自己亲骨肉的重要性,致使她改变了妒忌的心理。最后,超自然的冥界也对妒妇进行了惩罚。都氏死后进入地獄,受尽了折磨,各种酷刑使她意识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于是决定改过自新。其后,鬼卒又抽调了她的“妒筋”,并让她带着《怕婆经》回到人间以此警醒世间的女子,最终故事走向了大团圆的结局。
  第二,女性自身形象的缺陷。这首先体现在妒妇自身的观念与实际行动的矛盾。虽然妒妇形象具有一定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男权社会中不平等婚姻关系反叛的精神,但是由于自身处在这套“三纲五常”的罗网中,她们一方面反抗封建礼教,另一方面又需要依靠这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乃至命运,因而她们的性格里带有女性特有的软弱性、妥协性和遵循封建伦理道德的集体无意识,这注定了她们的反叛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其次,她们对自身地位的争取是在伤害其他女性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也是人性的动物性或者说劣根性的体现。以都氏为代表的妒妇尽管敢于反抗不合理的“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念,但她们并没有意识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她们并没有团结起来,一起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而是在伤害同伴的基础上寻求自己的幸福。所以说,女性萌生出来的一种自我意识其实带有着天然的脆弱和无知,将最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的错误选择,导致她们必然会受到人性中丑恶势力的摧残。
  四、结语
  通过对《醋葫芦》中以都氏为代表的妒妇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她们大胆泼辣和剽悍阳刚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敢于与封建礼教及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斗争,呈现出了反封建、反礼教的光芒;但又由于男权社会强大的压力以及自身的局限性,致使她们走向了不得善终的结局。寻找精神家园的失落,预示着中国古代女子在封建社会所注定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彰显着这类文学形象及作品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伏雌教主.醋葫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2] 周清源.西湖二集·寄梅花鬼闹西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 钟晓华.寻找失落的世界——从《醋葫芦》看妒妇人格生成及明清“疗妒”类型叙述的文化心态[J].中国文学研究,2002(1):91-95.
  [4] 张慧.醋葫芦都氏形象研究[J].小说评论,2013(S1):92-94.
其他文献
摘 要:阿城的小说独具特色,短小精悍而不失思想的深度,语句简洁明快,短句刚健,用多个剪辑的小镜头来建构小说的背景图画。文言书面语和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文白相杂的审美实践中表现出小说语言原始的感染力。自此,阿城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特色被誉为“中州正韵”。本文就阿城作品中常用的短句和文言句式展开论述,并探讨其行文上所受儒家美学“节制”的影响。  关键词:阿城 句式 短句
期刊
摘 要:以汪曾祺为旗帜的里下河文学流派近年来无论是创作还是研究,都呈现出成熟的态势。刘仁前作为该流派在乡写乡的代表作家,其淡然悠远的小说风格体现了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典型审美特征。本文从分析其代表作《香河》入手,管窥里下河文学流派如何通过对这方水土风俗人情的书写,梳理生命守常与流变,旨归整个乡土中国的裂变与发展。  关键词:里下河 守常 流变  近年来,里下河文学流派无论是在创作还是研究上都逐渐呈现出
期刊
摘 要:明代李汝珍创作的小说《镜花缘》中有大量的音乐书写,涉及乐器乐曲、歌曲演唱、戏曲表演、音乐理论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音乐演出状况和文人生活,对音乐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同时,从文学艺的角度来看,加入其中的音乐元素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情感和政治理想的抒发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极其重大的。  关键词:《镜花缘》 音乐描写 意义  《镜花缘》是明代李汝珍创作的一部神
期刊
摘 要:哈代和路遥是中西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同处乡土文化被工业城市文明侵蚀的社会变迁时期,各自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威塞克斯和陕北黄土地。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两位作家在思想基调上表现出各自的特性。以《無名的裘德》与《人生》这组文本为例,两部小说同为农村青年奋斗史的缩影,在社会环境、幻灭主题、情感归属等方面有着很高的共性,但在结局的设计上略有不同,《无名的裘德》的结局具有彻底的悲剧
期刊
摘 要:《赎罪》是当今英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小说以多重视角展现了主人公布里奥妮如何在童年时犯下过错以及她如何用一生来赎罪。本文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为依据分析《赎罪》各章节的叙事视角,从而展现麦克尤恩运用视角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小说主题的艺术技巧,也为小说《赎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关键词:《赎罪》 热奈特 视角 聚焦  《赎罪》是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
期刊
摘 要:《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基调哀伤、抑郁,展示出典型的“美国问题”。科尔曼·西尔克代表着遭受种族创伤的受害者形象。罗斯通过后现代叙事方式不断强化科尔曼·西尔克心理创伤的状态,诠释种族创伤扼杀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致使他无法摆脱白人的肤色、黑奴的思维的悲惨宿命。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人性的污秽》 种族创伤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
期刊
摘 要:“80后”写作场域中沿着传统文学路径成长的青年作家不能不提张怡微,她的多样身份和丰富的经历为她提供了写作容器。作为一个资深异乡人,她在台湾求学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随笔,文风沉稳,用真实的笔触观察台湾那越过想象的文艺生活,记录所经历的世情风景,思考台湾与上海两地的文学与人生,反观自身,烛照世情,虔敬趱程。  关键词:张怡微 台湾系列 异乡人 散文随笔  上海青年作家张怡微有着多重身份——新概
期刊
摘 要:《我的个神啊》讲述了欲望变为黑洞而无限扩张时,人基本的需要会随之失控最终被非理性的、看似虔诚的宗教奴役和驱使。在欲望的枷锁下,宗教信仰呈现出了泛利益化。教徒在牺牲自身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对神的供奉只是单纯地加强了祭司们的贪婪,而神真正关心的是教徒们的信念、爱、信仰,这才是宗教的真谛。  关键词:欲望 需要 宗教的真谛  《我的个神啊》讲述了在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度里,无神论者坎杰对宗教无情而彻底的
期刊
摘 要:山东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埋名》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交错结构的运用、多重视角的流变切换、梦境和幻觉交织营造的诡异氛围、出人预料的结局,使故事悬念丛生,充满张力。好人刘子澄命运多舛的悲剧人生是对善恶有报的民间道德观的颠覆,体现了作者对人的存在的深层思索。  关键词:留待 《埋名》 悬疑 悲剧  山东作家留待是一位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近年来相继在《人民文学》《当代小说》《十月》等刊物发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和《我的叔父于勒》,在分析莫泊桑短篇小说对金钱至上导致的以纯粹的金钱关系维系的人际关系的批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小说悲剧性结尾的批判意义。  关键词:莫泊桑 作品意义 读者心理 批判力度  居伊·德·莫泊桑(1850 —1894),法国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中学课本选录了他的两篇短篇小说——《项链》和《我的叔父于勒》,其独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