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课程的文化建构使命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ll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及教育改革的发展,提升教育的自主性品质及课程的自为性文化使命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出路。本文在批判地分析传统课程的文化使命与逻辑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当代课程的文化建构使命。
其他文献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高校自身的扩展和高校之间的合并,多样区办学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确定校区定位、采纲何种管理模式,是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国内外多样区办学的案例介绍与分析,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能提供借鉴。
网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介,是一柄“双刃剑”,为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课题,在网络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可为。我们要充分重视和研究网络传播的特殊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自学考试与网络教育同属开放教育,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目的,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80年代中期以前,新加坡政府一直推行英才教育政策,但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加坡政府的教学观念和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以便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这一观念和政策的转变使新加坡高等教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本文对导致这一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马丁·特罗对于高等教育三个发展阶段的特性和结构的论述有先见性和预见性,但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它只是根据欧洲和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建立起来的,缺乏有关亚洲、特别是东亚在20世纪70年代正发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没有预想到信息技术的惊人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等。日本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存在着“日本式的”私立高等教育,使得日本能够在短时期内赶超上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而且以高于欧洲各国的速度实现了大众化。
21世纪国力的竞争取决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应当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学科前沿比较落后,培养的人才视野比较狭窄。研究生创新精神比较弱,创新意识不强;培养方式、内容、方法落后等。因此,必须树立争创世界一流的意识,建设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对此,应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多元化的主体角度来确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质量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和高校的作用,政府的职责是制定标准与降低度量成本,高校的职责则是重视质量建设,在质量建设中,要处理好质量与发展、办学特色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把质量落实到党校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全过程之中。
就解释学来说,“理解”意味着意义的自我揭示与价值的生成。科学并非只能“说明”,同样需要“理解”。理解科学已逐渐成为当代科学教育的新取向,从意义生成的角度而言,科学教育应回归“生活世界”。
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水平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间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学费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学费水平与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成正相关,学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相关。实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属地化是我国现阶段不可避免的政策选择。
我国的多校区大学是在当前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同于国外多校区大学模式的特殊性,我国的多校区大学管理面临着一些基本问题,如实质性融合、集权与分权、组织成员对大学组织目标的认同、改善学科布局等。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