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关键词】笔;墨;线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很钟情的热血青年。也常常会看看、写写、画画,这样会让我领略到笔、墨、线的博大精深及其神妙之处。在此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绘画笔、墨、线之神妙。
一、论笔
中国画绘画语言的主体是笔墨,千余年的实践和目前绝大多数画家所遵循的模式不允许我们对它妄加臆断。所谓笔,实际上是指线这种表现形式在其运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表现程式而言的。在中国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不约而同地赋予线以性格特点。对线提出了很高的审美标准,并且反复强调线在表现程式中的地位和能动性。对于墨的解释就更加直观。墨,不仅是一种色彩符号,它的含意也包括这种单色在塑造形象的同时所展示出来的丰富而优雅的表现力,如轻重薄厚及干湿浓淡的相互照应,明暗度的对比推移以及配合工具材料时所出现的韵味。
中国画塑造形象、撑持语言体系的主体是线。面对大千世界,它把西方绘画所遵循的光色块面等造型因素弃之不顾,只选用了明快、犀利、多变的线来扑捉、记录、描绘对象的骨架、纹理、形象和风采。同时也有意无意地记录了画家当时当地的心理刺激和感受。一幅成功的中国绘画作品,它的线,总是紧扣结构的要害部位,删繁守精,使描绘对象在缩小无数倍之后仍然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呀!
线的另一种表现力是讲究力度。力,就是要富有弹性,度,是对力的规范和调控。力度赋予线以性格和风采,成就了线的千变万化。强化了画面的综合效果,使所塑的形象和精警洗炼,或入格传神,或气概十足。即使蒙尘百年,画面上灰暗陈旧,而观之仍然栩栩如生,令人神清气爽,这就是线的力度所造成的视觉效果。
中国画的线之所以具有独立于描绘对象之外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尤其是写意,这种标准与价值就更显而易见。如线的曲折与率直,艰涩与舒展,凝重与活泼,迟钝与飘逸,苍辣与稚嫩,严谨与奔放,简约与繁密,质朴与修饰,犀利与浑厚,刚健与柔顺,雄壮与清秀等等。
二、论墨
朗日高悬,碧空万里,天地万物色彩生动而形象。光束推移,投影折射,明暗顺逆,形象鳞错,朝暮有差,仪态频生。风雷涛声,威势时作,山川草木,生机纷呈,画者驾驭形象,捕捉关系,状物抒情,虽说以用笔为主,而墨色不备,则笔线无以谈起。
我们看看,自宋以前,凡画多以色彩敷衍而成。至元季,审美眼光由复色进入单色,由繁丽进入肃穆,由世俗进入高雅,由院体进入文人画。文人雅士,借喻事态,思虑人生,咏物寄言,抒发感怀,时势所致,墨色脱颖而出,运墨之法亦与时俱进,至清乃集大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虚实相生,似有若无,灵动变化,不可捉摸,幽明融替,清寒透亮,用墨之法,尽在其中。墨色凭籍水分渗化,可以细如肌理,宣纸性能荣枯不一,若遇水分,亦渗化无常,碳素借水顺势而行,其沉淀厚薄以规模大小与距离远近计,于是浓淡相生,层次推移,明暗成象,光效应凭空得来。一笔之中,大有天地,笔尖、笔肚、笔根含水虽匀,而笔头蘸墨,稍事蠕动,由尖至根,墨色过渡,则层次推移,有无限可分之色阶。干湿浓淡,是为墨之四极,四极之中,相互铺排靠拢,由淡到浓,由干到湿,亦有无穷可分之亮度。
由淡薄而浓郁,由简郎而厚密,由框架而层面而肌理,积墨也由主题到全面,由强烈到一般,由浓郁到清淡,由刚健到柔和,由焦浓泼洒到皴擦点染,最后收拾全局,泼墨也先淡后浓,先干后湿,先色后墨,抑或反向而为之,其间必须删削适时,重叠有度,相互破坏而干扰之,于是疑脱鲜活,趣味横生,出风出韵,多有可观,是谓破墨也。
中国画的笔墨是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与张扬:
人生阅历、性格特征、道德涵养、学识品位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及心性好恶。并且作为一种综合素质,自觉或不自觉的左右一个人的各种行为。一个画家,对于笔墨风格的选择和偏爱,不但反映着他的综合修养和心性特质,这时候,他的人性品格与人文品格的光斑,也就必然折射在他的语言系列的总程里面了。
笔墨作为中国画艺术语言的主体,它是人和自然进行对话的心理扫描,各种不同风采、不同性格的线,是客观世界的各种状态在人的心理上唤起的各种感受,而笔墨则是对这种感受的模拟和实录。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总是一往情深的,自然被神化的古代或是企图更多利用自然的现代,人类的精神活动对自然的借鉴和吸纳,总是无处不在的。
国画的笔墨,尤其是线及线的延续——皴擦点染,在具备原始形态的同时还具备着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意象状态。它以意取象,以神取形,以情状物,以物言情,它的表述側重点在意、神和情上面,因此,使用笔墨和创造笔墨的人,首先介入的就是人和自然的深层关系,而且必然的依附着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依附着人和自然进行精神交溶时的心理状态,也只有这样,笔墨才能既具有人文因素的广泛性,又具有艺术品格的典型性,才能常见常新。在这方面,历代巨匠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三、论线
线为物体结构之象,亦为心理反馈之迹,心籍客体有所感,线籍所感而应物,所以言线,线必源于心。人于天无所识,则心中必无线,画必赖心线而后能成立,无线心则必无心线,慎者之慎也。
高手舞剑,神凝气聚,心指目随,足捷身轻,行止百变,观者多誉以精湛之称,法度功力使其然也。若以画者观之,则可见其进退起伏之势态,轻重缓急之力度,于动静刚柔之间,攻守取舍之时,自有一条曲线纠缠运动,贯穿始末,考究之极,大美也。国画运笔走线,挪移往复之间,于剑术有会通之处,行笔虽不能如剑术使力腾越,却可以追其韵味风采。
剑术之线摆空间,行笔之线摆平面,中国画于造型透视之外,关键在于线,线之风神品格,以目视之,亦当如剑术之沉着、准确、利落、多变,且韵味十足,则画面不活亦活矣。
线不应物,披头散发。烂施淫威,言之无味,市井气也。长笔大线,酣畅遒劲。应物象形,仪态恢弘。提纲挈领,撑握有力。高华典重,力凝气聚。骨力豪健,风神凌逼。线若有此气概,则庙堂气实足,神品也。笔法虽众,必从生活而来,必赖自然而生,必以人文而美,情志郁畅,文华湮润,不宣亦赫矣。
中国绘画笔、墨、线之道,虽有规矩,其乃在常理之中。时过境迁,审美眼光亦当与时俱进,线之性格、风采、趣味,仪态翻新,务去陈言,以应潮流,以孚众望,立足有本,如此则可以源远流长也。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博大精深,作为华夏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让这颗艺术瑰宝永远闪耀在浩瀚无尽的宇宙里!
参考文献
[1]《中国绘画史纲》傅抱石,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2]《中国古代绘画》徐改,商务印书出版,(2008)
[3]《徐义生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新版(2008)
【关键词】笔;墨;线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很钟情的热血青年。也常常会看看、写写、画画,这样会让我领略到笔、墨、线的博大精深及其神妙之处。在此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绘画笔、墨、线之神妙。
一、论笔
中国画绘画语言的主体是笔墨,千余年的实践和目前绝大多数画家所遵循的模式不允许我们对它妄加臆断。所谓笔,实际上是指线这种表现形式在其运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表现程式而言的。在中国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不约而同地赋予线以性格特点。对线提出了很高的审美标准,并且反复强调线在表现程式中的地位和能动性。对于墨的解释就更加直观。墨,不仅是一种色彩符号,它的含意也包括这种单色在塑造形象的同时所展示出来的丰富而优雅的表现力,如轻重薄厚及干湿浓淡的相互照应,明暗度的对比推移以及配合工具材料时所出现的韵味。
中国画塑造形象、撑持语言体系的主体是线。面对大千世界,它把西方绘画所遵循的光色块面等造型因素弃之不顾,只选用了明快、犀利、多变的线来扑捉、记录、描绘对象的骨架、纹理、形象和风采。同时也有意无意地记录了画家当时当地的心理刺激和感受。一幅成功的中国绘画作品,它的线,总是紧扣结构的要害部位,删繁守精,使描绘对象在缩小无数倍之后仍然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呀!
线的另一种表现力是讲究力度。力,就是要富有弹性,度,是对力的规范和调控。力度赋予线以性格和风采,成就了线的千变万化。强化了画面的综合效果,使所塑的形象和精警洗炼,或入格传神,或气概十足。即使蒙尘百年,画面上灰暗陈旧,而观之仍然栩栩如生,令人神清气爽,这就是线的力度所造成的视觉效果。
中国画的线之所以具有独立于描绘对象之外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尤其是写意,这种标准与价值就更显而易见。如线的曲折与率直,艰涩与舒展,凝重与活泼,迟钝与飘逸,苍辣与稚嫩,严谨与奔放,简约与繁密,质朴与修饰,犀利与浑厚,刚健与柔顺,雄壮与清秀等等。
二、论墨
朗日高悬,碧空万里,天地万物色彩生动而形象。光束推移,投影折射,明暗顺逆,形象鳞错,朝暮有差,仪态频生。风雷涛声,威势时作,山川草木,生机纷呈,画者驾驭形象,捕捉关系,状物抒情,虽说以用笔为主,而墨色不备,则笔线无以谈起。
我们看看,自宋以前,凡画多以色彩敷衍而成。至元季,审美眼光由复色进入单色,由繁丽进入肃穆,由世俗进入高雅,由院体进入文人画。文人雅士,借喻事态,思虑人生,咏物寄言,抒发感怀,时势所致,墨色脱颖而出,运墨之法亦与时俱进,至清乃集大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虚实相生,似有若无,灵动变化,不可捉摸,幽明融替,清寒透亮,用墨之法,尽在其中。墨色凭籍水分渗化,可以细如肌理,宣纸性能荣枯不一,若遇水分,亦渗化无常,碳素借水顺势而行,其沉淀厚薄以规模大小与距离远近计,于是浓淡相生,层次推移,明暗成象,光效应凭空得来。一笔之中,大有天地,笔尖、笔肚、笔根含水虽匀,而笔头蘸墨,稍事蠕动,由尖至根,墨色过渡,则层次推移,有无限可分之色阶。干湿浓淡,是为墨之四极,四极之中,相互铺排靠拢,由淡到浓,由干到湿,亦有无穷可分之亮度。
由淡薄而浓郁,由简郎而厚密,由框架而层面而肌理,积墨也由主题到全面,由强烈到一般,由浓郁到清淡,由刚健到柔和,由焦浓泼洒到皴擦点染,最后收拾全局,泼墨也先淡后浓,先干后湿,先色后墨,抑或反向而为之,其间必须删削适时,重叠有度,相互破坏而干扰之,于是疑脱鲜活,趣味横生,出风出韵,多有可观,是谓破墨也。
中国画的笔墨是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与张扬:
人生阅历、性格特征、道德涵养、学识品位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及心性好恶。并且作为一种综合素质,自觉或不自觉的左右一个人的各种行为。一个画家,对于笔墨风格的选择和偏爱,不但反映着他的综合修养和心性特质,这时候,他的人性品格与人文品格的光斑,也就必然折射在他的语言系列的总程里面了。
笔墨作为中国画艺术语言的主体,它是人和自然进行对话的心理扫描,各种不同风采、不同性格的线,是客观世界的各种状态在人的心理上唤起的各种感受,而笔墨则是对这种感受的模拟和实录。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总是一往情深的,自然被神化的古代或是企图更多利用自然的现代,人类的精神活动对自然的借鉴和吸纳,总是无处不在的。
国画的笔墨,尤其是线及线的延续——皴擦点染,在具备原始形态的同时还具备着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意象状态。它以意取象,以神取形,以情状物,以物言情,它的表述側重点在意、神和情上面,因此,使用笔墨和创造笔墨的人,首先介入的就是人和自然的深层关系,而且必然的依附着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依附着人和自然进行精神交溶时的心理状态,也只有这样,笔墨才能既具有人文因素的广泛性,又具有艺术品格的典型性,才能常见常新。在这方面,历代巨匠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三、论线
线为物体结构之象,亦为心理反馈之迹,心籍客体有所感,线籍所感而应物,所以言线,线必源于心。人于天无所识,则心中必无线,画必赖心线而后能成立,无线心则必无心线,慎者之慎也。
高手舞剑,神凝气聚,心指目随,足捷身轻,行止百变,观者多誉以精湛之称,法度功力使其然也。若以画者观之,则可见其进退起伏之势态,轻重缓急之力度,于动静刚柔之间,攻守取舍之时,自有一条曲线纠缠运动,贯穿始末,考究之极,大美也。国画运笔走线,挪移往复之间,于剑术有会通之处,行笔虽不能如剑术使力腾越,却可以追其韵味风采。
剑术之线摆空间,行笔之线摆平面,中国画于造型透视之外,关键在于线,线之风神品格,以目视之,亦当如剑术之沉着、准确、利落、多变,且韵味十足,则画面不活亦活矣。
线不应物,披头散发。烂施淫威,言之无味,市井气也。长笔大线,酣畅遒劲。应物象形,仪态恢弘。提纲挈领,撑握有力。高华典重,力凝气聚。骨力豪健,风神凌逼。线若有此气概,则庙堂气实足,神品也。笔法虽众,必从生活而来,必赖自然而生,必以人文而美,情志郁畅,文华湮润,不宣亦赫矣。
中国绘画笔、墨、线之道,虽有规矩,其乃在常理之中。时过境迁,审美眼光亦当与时俱进,线之性格、风采、趣味,仪态翻新,务去陈言,以应潮流,以孚众望,立足有本,如此则可以源远流长也。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博大精深,作为华夏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让这颗艺术瑰宝永远闪耀在浩瀚无尽的宇宙里!
参考文献
[1]《中国绘画史纲》傅抱石,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2]《中国古代绘画》徐改,商务印书出版,(2008)
[3]《徐义生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新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