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精心设计的递进式教学环节为载体,按照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递进式教学,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递进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以精心设计的有联系的、递进式的教学环节为载体,按照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规律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递进式教学使整堂课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是一种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方式。下面以“动物细胞培养”一课为例,探讨递进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1 设疑激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巧妙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意义,从而更容易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并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
  笔者引入3D打印的人造皮肤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对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来说,他人皮肤来源不足,且会产生排斥反应,如何才能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这样的导入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又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指明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2 精心设计,体现学习的层次性
  认知结构理论认为:通过同化,认知结构得到丰富;通过顺应,认知结构得到改造。优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便于学生重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根据高中生物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及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笔者将本节教学内容预设为条件、过程、概念和应用4个层次。教师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使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的学习成为一个环环相扣、逐層递进的有机整体。
  2.1 层次一:合作探究,寻求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等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安排探究活动——探究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的条件(以人体细胞培养为例)。学生结合内环境稳态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相关知识,讨论后认为: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无菌且无毒环境、特定的营养条件、一定的渗透压、温度和pH。接着,教师向学生呈现如下资料:①开放培养时一般把细胞置于95%空气和5%二氧化碳的气体环境中。氧气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可以维持培养基的pH。大多数细胞的适宜pH为7.2~7.4。②血清中除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葡萄糖、激素及多种生长因子等外,还含有多种未知的促细胞生长因子、促贴附因子及其他活性物质,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贴附。因此,细胞培养时,要保证细胞能够顺利生长和增殖,一般需添加10%~20%的血清。通过资料分析,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培养液中血清、血浆的重要性,以及对相应气体环境的特殊需求。在学生形成上述的认识后,教师结合书本相关内容,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动物细胞培养要满足的条件。
  这一探究活动可有效引导、启发学生探讨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强化了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
  2.2 层次二:环环相扣,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笔者采用“任务阅读初体验——简述过程再认识——问题驱动深思考”3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环节,环环递进地剖析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的思维层次不断推进,步步提升。
  环节一:任务阅读初体验。
  任务阅读不是一般意义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在教师的问题指引下,学生进行的有明确目标的实践活动,属于定向阅读。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了对新知识的初步感知。
  笔者布置的任务阅读问题有:①为什么要将动物组织、器官分散成单个细胞?怎样将动物细胞分散开?②用胰蛋白酶分散细胞,说明细胞间的物质主要成分是什么?③什么叫贴壁生长?为了便于细胞贴壁生长,对培养瓶的内表面有何要求?④什么叫接触抑制?⑤什么是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学生通过任务阅读,对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有了大致认识。在此基础上,当学生进入第二环节时,学习将不再是从零开始。所以,这一环节是学生对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学习的起点。
  环节二:简述过程再认识。
  通过第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有了大致认识。在课堂上,学生无法亲自完成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的实验,如何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具体化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播放一段关于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的视频,接着呈现不完整的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图,随机挑选3位学生,引导学生结合不完整过程图简述完整的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以此让学生对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的认识“更进一步”。
  环节三:问题驱动深思考。
  通过设置恰当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串,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递进。
  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①资料显示,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更适合用于动物细胞培养,请说出理由?②为什么要将动物组织、器官分散成单个细胞?怎样将动物细胞分散开?③用胰蛋白酶分散细胞,说明细胞间的物质主要成分是什么?胰蛋白酶能否将细胞消化掉,为什么?④什么叫贴壁生长?细胞为什么要贴壁?为了便于细胞贴壁生长,对培养瓶的内表面有何要求?⑤什么叫接触抑制?如何解除?⑥什么是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⑦进行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实验,供体组织细胞培养到几代以内最佳?说明理由。
  教师利用问题驱动,引导递进,使学生从既有知识出发,通过越来越深入的探讨和学习,实现对知识的递进。
  学生通过这样三个环节的学习,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能够很好地建立知识体系,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之后,对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建构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
  2.3 层次三:水到渠成,习得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内容聚焦大概念。大概念是中学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生命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因此,大概念教学是高中生物基础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学生通向更深层次生物知识殿堂的奠基石。
  本节内容的大概念描述为:“阐明动物细胞培养是从动物体获得相关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过程”。大概念的描述实际上就是对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的概括性描述。笔者利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示意图,加上4点内容提示(图1),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得出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
  学生通过思考、提炼,很容易获得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同时,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搭桥架梯下不断得到提升。
  2.4 层次四:学以致用,关注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学以致用,即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这是学习高层次的表现。关注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能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让“生物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
  通过前面导入部分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获得烧伤患者植皮所需的细胞”方面的应用。教师要联系学生原有认知,引领、启发他们对“动物细胞培养用于检测有毒物质,判定某种物质的毒性及用于生理、病理、药理等的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笔者通过提供以下两则资料:一则是关于“人工关节——软骨再生”的资料;一则是关于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检测有毒物质的资料。
  学生通过资料的分析,既关注了动物细胞培养的多方面应用,又加强了知识运用及迁移等能力的培养。
  3 科学拓展,实现课程的延展性
  随着学生的知识储备日益丰富,常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多数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学生需要有更多、更新、更实用的拓展知识来充实自己。因此,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科学拓展在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设计的科学拓展项目为“收集和整理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其意义的相关资料,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定选题,写一篇综述报告”。
  这样的科学拓展项目可以让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及书写综述报告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促进课堂与生活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本学科所具有的科学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力求实现教学过程的层层递进与知识建构的螺旋式上升,不仅符合學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升华,提高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学者对学生近视的研究并不少见,如:徐州医学院对徐州市区中学学生的近视进行过调查分析,江苏省常熟中学华益对苏州市部分高中也进行了学生近视的调查等。当然在我国其他省份也有不少类似的调查。但是,这些调查多为近视程度和近视率的调查及相关原因的分析,没有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或对策略的检验。  1 研究的目的   为了解中学学生的近视状况,课题组于2013年对兴化中学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
摘要: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语言,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反馈,课堂评价语言对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堂评价语言的重要性,甚至忽略了对课堂评价语言的设计,导致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枯燥单一,甚至只是在浪费时间,对学生的发展和课堂良好氛围的形成没有任何作用。因此,怎样规范课堂评价语言,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能力
1主题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指出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生物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人体需要的主要營养物质”中有一个验证性实验“
摘要 通过真实的案例设置情境,在情境中进行环环相扣的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事实性知识构建概念性知识,再到科学思维的升华,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概念体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 情境设置 问题驱动 概念体系 科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  1 对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认识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从教学内容出发,在特定的情境下设计
摘 要 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同课异构比较,认为应用新媒体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从而收到了异曲不同工的效果。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新课程标准 基本理念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相同的乐谱,不同的人演奏会有不同的效果;相同的乐谱,同一人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人说,如果教材是乐谱,教学过程就是對
一、已知平移前点的坐标,确定平移后对应点的坐标    例1 如图1,已知△ABC的顶点B的坐标是(2,1),将△ABC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点B平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阐述了基于真实性情境的创设,并立体挖掘情境的价值所在,产生任务驱动,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不可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 真实性情境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
1 教材分析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中心一节是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通过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细胞形成整体印象,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由外向内依次介绍细胞的结构与基本功能,使学生对细胞的认识形成清晰的层次感。  其中“细胞核”一节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细胞核的功能初探。教材提供了四份资料,实际是通过四组实验来说明细胞核
摘 要 主要从核心概念学习、科学方法学习、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四个方面来设计学习单,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单 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要研究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
摘 要 以“练习使用显微镜”为例,说明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直观演示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性认知,引导学生思维迁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直观演示法 初中生物 显微镜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直观演示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观察所学或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事物,引导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