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新教材《语文》中编选了许多歌颂至爱真情的文章,为过去的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社会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学刻不容缓,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人文功能不能丢。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功能,新的《课程标准》更提出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明确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职高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低下,人格素养相对欠缺,“纯专业”教育观念只会一味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功能,而忽视或省略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更何况是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联系社会生活,更应关怀学生情感。爱情作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美丽的情感是不能被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的。爱情观是一个人人格的集中体现,从他是如何对待爱情的,就可以判断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人格。因此,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其爱情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语文学科爱情素材不能避。
  在中职教材中,爱情题材或涉及爱情的篇目日趋增多。《关雎》《卫风·氓》《雨霖铃》《我愿意是急流》《永远的蝴蝶》等等课文,无不充满了浓浓的男女之情。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必须充分挖掘人文教育功能的素材,为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素养服务。利用文本中的爱情题材感受人物的美,感受爱情的忠贞、奉献和责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图片影视中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提高品位,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爱情观。
  同时,在课内外阅读作品中,语文老师不能避讳崇高的爱情题材和故事,甚至闻“爱”丧胆。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学会鉴别。明白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独立自尊的,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健康正确的;了解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年轻人值得拥有的,什么样的爱情是值得向往和追求的。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同窗共读,牛郎织女的不畏世俗权贵是纯洁的爱情;马克思和燕妮的炽热和永恒,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相濡以沫是爱情;凿了半个世纪,在悬崖峭壁上凿出六千多级“天梯”的刘国江对妻子的执着也是爱情。
  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和故事是美和爱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经典爱情题材,让学生去感受健康、积极、崇高的感人事迹,从而健全自身人格。
  三.教师传统教学方式必须改。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教学机智,她就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学实践者。”爱情教育是一项深入学生情感深处的活动,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理解学生内心感受,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长者。平时的教学中,更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改变传统授课方式,用足够的教学机智使这项教学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爱情本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老师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纯洁的氛围,爱情的美好。比如笔者在上柳永的《雨霖铃》时,借鉴了相关的歌曲和Flash,让学生在凄美动听的歌曲和唯美的动画中,声情并茂进行了朗诵,让他们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爱情的真挚,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四.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爱情观很重要。
  在爱情题材的欣赏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起独立、平等、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正如《致橡树》中所言,“如果我爱你——/绝不象攀缘的灵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生动形象体现了新时期女性的爱情观:人格独立、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爱情的美丑,提高道德素养,增强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爱情观,懂得爱的自尊和自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总之,要上好一堂爱情题材的语文课,是需要用心去经营的;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是一项潜移默化、滴水石穿的工程。作为一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语文老师,我们必须义不容辞承担起这项工程!
  章云娟,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其他文献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实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渴望被关注、被爱、被认可和赏识的需求,只是顽劣孩子的这个角落更为隐蔽。当我们用爱心和智慧激活并开发出他们的这种需求时,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有效。无论是一句赞扬的话,一个抚摸的动作,无论是悄然期待的目光,还是急切关注的眼神,当我
“常”,指常情、常理,就是读者心目中所习惯之情,熟悉之理。“反常”,就是作者置读者心目中的常情、常理于不顾,反其道而行之。这种看似逆反人情,悖于事理,但却合道,就是反常的手法。  诗词是“文学骄子”,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都在其中得到很好的运用。《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为遭罪贬谪岭南的罪人,宋之问偷偷逃回家乡。但是越是接近家乡,久居岭外的他却一反常态,本应“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选编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是吴敬梓《儒林外史》中一段有名的文字,因为这段文字中有对严监生临死时经典的细节描写,以致于严监生后来被学术界定性为吝啬鬼的形象。可如果我们细读相关的文本就会发现,已成定论的评判和文本的实际内容有很大的出入,严监生不但很难说是一个贪婪的吝啬鬼,而且有时还得承认他很慷慨,他在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也另有隐情。  “吝啬”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过分爱惜
我不知道教室里为什会有讲台,是为了讲授方便还是为了显示师道尊严,但我知道从我上学到我当老师,三尺讲台都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教室里的讲台特高,没有一尺,至少也有八寸,老师站在讲台上,特威严,我们望而生畏,凡走上讲台的大都是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是为接受批评或者惩罚才被叫上去的,平时谁也不随便登上讲台。等我上初中了,教室也成了砖瓦房(不再是以前的窑洞了),讲台也低了许多,也许是年龄大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沟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一.揭示课文中具体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  语文教材的审美形象,主要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一方面,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不知不觉地接受作品影响的
编辑推荐辞:小组合作学习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出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可在教学实践中,假而浮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本文所谈一些具体实施办法,或许能够帮助老师们纠正上述偏颇。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它不仅是教师乐于采用同时也是
在新时期文学的诸多母题中,反思文革的书写无疑是其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近几年来,作家们审视历史的写作尺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强化,余华的《兄弟》直面文革和改革两个时代的残酷交锋,苏童的《河岸》则展现了一代人在文革中的荒诞命运,其它还有王安忆的《启蒙时代》等等。陈河的《夜巡》是此类题材的佳作之一。这篇小说选择了一个少年镇球作为主角,通过描写他对一座高门大院的窥视行为,细致地展现了一个青春期少年内心情欲迸发的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完成文化继承的基本任务,要让语言文字、文学以及背后的文化能在课堂上真实地呈现出来,尽可能地靠近“作者视角”,也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照着讲”;另一方面要在保持语文深层活力因素的基础上,挖掘教学中的现实因素,将教师的智慧、学生的创造性融入学习中去,尊重学习中的“读者视角”,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判断,鼓励自我发现,并对自我的发现进行理性分析和诠释”,实现教学的从“证实”走向“解
不知怎的,一看到那只小鱼篓,我就想起了我的爷爷。  小时候,我最大的乐事就是背着小鱼篓跟着爷爷去捕鱼。我童年的宠物也是那只小鱼篓。那是爷爷花费了半天的工夫特意为我做的。青青的竹片,密密的、方方的网眼,颈口还有一条红红的绸带。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小鱼篓一直不空。要么是几条活蹦乱跳的小虾,要么是几只吐着白沫的螃蟹。这些都是爷爷给我的礼物。  河水很宽很宽,调皮的我老是一会儿扔一颗小石子,一会儿砸一块土圪
所谓的“有效教学”,个人认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安排合理、紧凑,学习效率高,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学生获得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持续发展应具体表现为其知识的获得,思维的进步,品质的提升。  多年来让语文教学背着“少慢差费”的重担,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的“低效”与“无效”,它是“有效教学”缺失的具体表现:一、教学目标设置失当,教学理念陈腐;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三、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