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文庙与珐琅五供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野文庙
  巨野文庙原建于山东菏泽巨野县城北,屡经河患,废立不一。据《巨野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陶友仁因旧址重建文庙,旋被淹没。后县丞吕让移置城东门内,即今址,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正统(1436—1449)、成化(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间相继修葺,“天启二年(1622)二月郓城、巨野地震。……巨野城垛口、垣墙翻覆过半,儒学大成殿圮,两庑殿错无完甍。”
  入清之后,知县张允吉修葺。迨后朽敝相仍,支吾日久,加以频年霖潦,尽皆倾废,遂至神像靡依。康熙四十年(1701),知县章弘仿曲阜庙制捐金重建,又恢廓两庑。另建启圣祠及名宦、乡贤二祠。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朱容极重修大成殿,四十五年续修。道光十二年(1832),邑人重修。咸丰四年(1854)、八年,粤义军、皖军攻克巨野县城;咸丰五年,黄河决口于河南铜瓦厢,支流由菏泽双河口入赵王河、济河,河水漫溢巨野县大部。水灾、兵乱致使文庙遭受了巨大破坏。光绪四年(1878)再次重修。
  历经多次增修扩建,巨野文庙形成了占地十余亩、前后五进院落、东西两跨院的庞大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成殿系仿照曲阜孔庙大成殿营建。砖石砌筑殿基,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13.7米,五架梁,四周环廊,七檩,重檐歇山顶,殿周二十四根龍雕巨形石柱,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檐的十根“龙柱”相似,但又比孔庙大成殿还多十四根,更显巍峨宏丽,肃穆庄严。
  民国时期,巨野县依托文庙设立了县立师范讲习所。据民国二十年(1931)五月《视察鉅野县教育报告》(省督学杨书田),“县立师范讲习所设在城内文庙,校舍面积约十亩,教室、宿舍、自习室、运动场、图书室、仪器室、食堂、厨房、校园皆有,尚皆可用。”1947年,文庙被废,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大成殿。
  珐琅红地番莲纹五供
  文庙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从某种方面讲,可以说更关乎着国运盛衰。《遵化古碑碣》:“有土有民,不可不祀者曰社、曰稷,曰孔祠。孔祠废,圣教衰;圣教衰,则王政何由而立?”礼器与祭祀相辅相成。汉初,高祖刘邦过鲁,谒孔庙;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随后诸代皆祭祀孔子。隋文帝开科举之先河,致后世儒学之兴盛,也促进了文庙的发展。唐至明清,历代文庙祭祀器具形制以及陈设皆有规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礼器。


  祭器陈设,自唐以来,历代皆有定制。以大成殿为例,大成殿孔子像前列:登一、铏一、簠一、簋二、笾十、豆十、尊一、磁爵三;两旁四配像前列:笾、豆各八;十二哲、两庑先贤先儒木主前列:笾、豆各四,簠、簋各一。皆陈于案,排列次序为:登在中,铏次之;簠在铏左,簋在铏右;笾在簠左,豆在簋右。
  《巨野县旧志集成》记载:“乾隆七年(1742),颁礼器、乐器、舞器于学宫。礼器:俎三十四件。登一件。瓦铏二十二件。竹笾一百七十八件。木豆一百七十八件。木簠四十四件。木簋四十四件。帛篚三十四件。铜爵八十五只。瓦罇十二件。勺缺。罍洗缺。祝版缺。”
  五供一般指陈设在佛像或神位前的五件器物,一个香炉(鼎)、一对烛台(豆)和一对花觚(壶)。一般香炉居中,花觚和烛台在两侧依次排列。文庙祭祀礼器作为祀圣重要古物,多有传世,而景泰蓝五供,为数不多。
  巨野文庙藏的清晚期掐丝珐琅红地番莲纹炉,通高56.3厘米,腹径24.5厘米,圆口,鼓腹圆底,短颈,肩出朝冠形双耳,底承三圆形曲足。盖镂空,宝珠钮。炉颈部、腹部均饰缠枝番莲纹,填以浅红色珐琅釉。炉腹两侧各置朝冠耳,并由錾珐琅梅花柱固定于炉口沿两侧。炉底部成“品”字形承鎏金三象首足,其眼眉等处各施珐琅彩釉,眼睛炯而有神,象鼻卷曲用以支地。
  掐丝珐琅红地番莲纹觚,通高38.8厘米,上口径19.3厘米,足径11.6厘米,造型仿商代觚形,喇叭形口,中部凸起,高圈足,腹部有凸线纹五道。


  掐丝珐琅红地番莲纹烛台,通高43厘米,上盘口径9.9厘米,足径15.3厘米,由扦、托盘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盘、柱、座均为圆形,圈足外撇,通体浅红色珐琅为地,底座彩绘一一对应的番莲花四朵,花心白色吐蕊,蕊中又饰宝瓶花。
  珐琅五供制作复杂,参考养心殿造办处制作的一套五供可知。据《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珐琅作记录:“(雍正七年)二十九日内阁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传旨:照寿皇殿供的珐琅供器,着养心殿造办处造一份,文庙诚供。钦此。于八年正月十一日为做文庙供器事,郎中海望启庄亲王,奉王谕:着交本衙门主事等将铜器交广储司,竹器交营造司成造。遵此。于本日司库张秉义将原交来登、爵、铏、簠、簋、豆合牌样六件、帛匣木样一件、匣样尺寸印档一本,送至大人衙门,交主事阿东阿收讫。于十年三月二十四日做得黄地珐琅五供一份,员外郎满毗交翰林院学士吴拜、广储司司库李之纲请去送赴文庙讫。”
  清《南康府志》:“釆芹泮水,志鲁之所以盛;青衿城阚,识郑之所以衰。风化之转移视乎人材之升降,学校之设顾不重哉?”文庙,作为庙学合一的机构,既是祭祀孔子的专用场所,还承担着学校教育,肩负着社会教化、培养生员以应科举的重任,在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文庙祭器与文庙祭祀更是密不可分。“古之治所以盛,后世之所以不如古,其要不在吏治而在师儒,其具不在法治而在风教。”中国几千年来王朝虽然更迭不断,但文明一直源远流长,除帝王尊孔崇儒,树立核心之外,很大原因是因为传统文化根植于文庙,实现了宗法与教育合一。
  (作者布明虎为山东博物馆馆员;杨春纯为南京市博物总馆馆员)

其他文献
美国:1000年前野牛跳崖处  怀俄明州发现了距今1500—1000年间的野牛跳崖点,这些野牛并不是自然死亡的,猎人将它们赶到峭壁上,并将其限制在那儿,成为更容易捕猎的目标。  加拿大:野牛肩骨制锄头  加拿大马尼托巴西南部的一条小河床上发现了经过改造的野牛肩骨,被用作锄头。考古学家还在寻找其他园艺、农业遗物,以及储藏坑和房屋。锄头大约有300—600年的历史,但是目前还很难确定该地区居住的种族。
期刊
中国水下考古自1989年诞生以来,平时的工作都离不开船这个伙伴,它不单单载着水下考古队员从陆地驶向深蓝,更承载了中国考古从陆地向海洋拓展的期望。长期以来,由于经费和技术积累的限制,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往往是在工作海域附近租借渔船来开展工作。这些渔船在设计建造之初并不是专为水下考古使用,因而在工作空间、作业分区、居住生活环境、船舶性能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往往需要对这些船只进行改装来适配,这种改装也仅停留
期刊
巍巍昆仑,浩浩华夏。海纳百川,万邦来朝。  2017年年底,中央電视台推出大型文博探索系列节目《国家宝藏》,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之内核、综艺之外在、纪录之气质,解读9个博物馆27件国宝级文物前世的恢弘史诗,讲述仁人志士以身护宝、修复研究国宝今生的不朽传奇。与此同时,节目组也为这27件珍宝甄选了今生的守护人,并宣读誓词,神圣而庄严。作为一名文博专业的学生,每次观看基本都是热泪盈
期刊
薏苡(Coix lacryma-jobi)是禾本科薏苡属的一种植物,在中国有悠久的利用历史。随着考古遗址中发现的薏苡类遗存逐渐增多,我们对于古人利用薏苡有了一定的认识。  文献记载  史书中的薏苡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母)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这是“薏苡”一词正式在文献中出现。《后汉书·马援传》提到“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东汉时期,薏苡已经被作为药物来利
期刊
2017年在平静与平淡中拉开了序幕。  像往常一样,年初在做完了通天洞遗址的工作计划和预算后,我便向自治区文物局提交了2017年的考古发掘申请,由自治区文物局审核完再向国家文物局申报。  准备  2016年通天洞遗址发现的热度逐渐淡了下来,这是一件好事。5月11日,自治区文物局王卫东局长在相关处室领导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文瑛副所长以及阿勒泰地区文体广新局黄天翔书记、阿勒泰地区文物局乌东军局长,吉
期刊
鼠起源于距今约5000万年,早于人类起源时代。鼠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定角色,可谓“史不绝鼠”。鼠在文物中亦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在陶瓷文物中显现尤多。这里仅选取古代与鼠有关的部分文物进行介绍,以探讨其中所反映的鼠文化。  食不绝鼠  现代社会,除少数南方省区以外,大多数国人很少吃鼠。但对古人而言,食鼠堪称寻常。距今数十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便发现有大量火烧过的散碎鼠类骨骼,
期刊
公元前10—前7世纪间,两河流域曾出现过一个军事强国——亚述帝国,这一时期是古代亚述人最强盛的时期。亚述帝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一度将势力扩张到西亚大部分地区乃至埃及地区。其都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随着财富的增加,尼尼微的城市建筑出现了兴旺景象:宫殿廊院巍峨,神庙寺塔林立。在这些宏大建筑物内装饰着无数的雕刻和壁画。  从亚述艺术的总体情形来看,这一时期最精彩的作品是宫
期刊
夏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开创了国际视野下从多学科角度综合研究中国考古学问题的先河。相较夏鼐在专业领域内的崇高地位,学界关于夏鼐生平事迹和学术经历的论述则显得单薄,除2010年出版的《夏鼐先生纪念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一书齐全地收录诸多纪念文章外,仅有2016年出版的胡文怡著《认识夏鼐——以为中心》。新近出版的王世民
期刊
窗棂是应用于窗子之上起到加固、隔挡、装饰等作用的木构元件,是古代窗子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还能使窗子具有美感,在建筑中起到点睛作用。对于窗棂发展演变的过程,学者往往重点放在宋代及以后,中国早期窗棂的研究近乎空白。由于早期文献及考古实物材料的不足,窗棂产生时代、形式演变脉络等问题仍然模糊。  窗子的产生及原始形式  从考古出土材料上来看,今天中国境内最早的房屋建筑约产生于八千多年前,如甘肃秦安大
期刊
1974年陕西临潼县西阳村的村民打井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沉睡千年的地下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真人大小、形态逼真的兵马俑不但为世人呈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也赋予了史书典籍以鲜活的生命,让秦文化变得立体化、真实化、生活化。  2020年初,山东博物馆联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全国24家文博单位,打造“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力图通过宏大的叙事展现秦国和秦朝的历史、大一统的秦王朝对中华民族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