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教的现代美育转进——以蔡元培美育观为考察中心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thre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诗教,是以《诗经》为核心并不断向外拓展的教化形式,也是从美育出发并多元敞开的教化形式。它与现代美育因都以陶养情感为基础、以培养完善人格为宗旨和以审美功利为显著特征,从而具有了对接的可能与基础。但蔡元培在建构美育观汲取传统礼乐教化思想时,选择从“六艺”而非从“六经”出发,结果导致对传统诗教美育转化论述的内在化。他从现代文学观念出发重新认识《诗经》,认为《诗经》与现代新诗具有共通性,并将其纳入文学教育体系之中;同时,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隐含了美育对传统诗教的承续。由此,传统诗教在现代教育体系
其他文献
科学建模是复杂、高阶的科学实践,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国际科学建模测评研究始于通过访谈调查学生模型认识水平,逐步发展为测评学生元建模知识和建模实践能力的学习进
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是社会责任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融合,包含生物学社会责任态度和生物学社会责任能力2个要素。为测评学生的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应基于生物学社会责任情境,通过学生的生物学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加以推断。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社会角色特点,构建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测评框架。基于此框架,设计生物学社会责任测评任务时,需要突出生物学特性,注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各维度的融合,紧密联系高中生物学科课程内容。在进行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时要把握情境设计原则,遵守试题设计规范。测评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要依循路径策略,将基
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意在提升个体应对复杂问题的综合性品质。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跨学科理解能力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测评成为学界无法回避的话题。通过分析跨学科教育研究相关文献,辨析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的概念,阐明跨学科理解的内涵及特征,梳理专家-新手模式、跨学科知识整合模式测评的理论基础。对测评跨学科理解能力的3种结果取向的评估方法进行分析,并评析国外测评工具的质量。对我国开展跨学科理解能力测评提出基于真实情境创设测评内容、采取多元化测评方式、重视测评工具的质量等建议。
科学素养水平提升是当今全球范围内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之一。在我国,作为核心素养总框架的重要构件,理科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科学教育提出的重要概念,科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落实是确保我国科学教育目标全面达成的有效途径。社会性科学议题因其有效地将科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成为促进新时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科学素养与理科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具有一致性,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所具备的要素使其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并达成上述目标。社会性科学议题呈现出的应用价值与发展潜力值得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给
教师是高品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揭秘数学名师成长的密码,对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浙江省高中数学教研员张金良特级教师的访谈,发现其专业成长过程中注重的三个
摘 要:“三个理解”和内隐性课程资源中均蕴含了数学、学生和教学等方面的内容. 将两者结合,相互印证,并结合教学案例具体阐述如何在新授课教学中从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角度创设适切的问题情境,挖掘和整合内隐性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内隐性课程资源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而挖掘与整合数学内隐性课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实施多元表征教学,有利于学生完善CPFS结构,优化概念认知,促进概念的理解融通.椭圆概念的表征形式有模型表征、操作表征、方程表征、轨迹表征等.运用多元表
三星堆的考古发现验证了中国古代文明多元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的认识,使我们对殷代历史文化的理解大为改观.饶宗颐先生倡导甲骨文、田野考古与传世文献并重的“三重证据法”,
“天文”与“人文”是《周易》中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微妙,历来的儒家与道家、玄学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并且影响到古代美学思想的构建。儒家对天文中的自然因素视为人文的附庸,强调人文化成的教化与创造功用;而道家则重视天文中的自然之道,对于“人文化成”持批评态度。南朝时的文学批评理论也重视人文化成的藻饰作用,迄至刘勰写作《文心雕龙》,调和天文与人文的矛盾,兼容并包,创造了文学理论的巨典,深刻影响到唐代文论中的天文与人文之辨。
本文通过对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刀形端刃器各部位进行拆解、考察,并分析各自的制作年代,之后再合并回归到器物上,从而判断这批刀形端刃器绝大多数的制作年代为殷墟二期,少数几件略晚,但也不出殷墟二期的范畴。它们乃是为了祭祀活动同时制作的,几乎没有“延用” “改作”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