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辨和践行中探寻学习路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xi2xjp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实现新课标所强调的正确价值引领,寻找有效学习路径至关重要。首先,确定议题,通过探讨鲜活、真实、有价值的议题,让课堂回归原点、突破重点、精准落点;其次,强化辨析,厘清辨析取向、认清辩题本质、掌握辩论技巧,让思辨走向深刻、缜密、灵活;再次,重视实践,通过情境切入搭建课程“脚手架”、通过课内体验筑就课程“压舱石”、通过社会实践打通课程“引水闸”。
  关键词:议题;思辨;践行;学习路径;新课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应是一门充满思考魅力和知行统一的课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政治教师能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多样性、可塑性的特点,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审视当下的思想政治课堂确比过去“热闹”不少,但教学内容处理呆板、教学程序设计机械、教学组织安排随意等现象依然存在,缺少必要的思想交锋,更没有体验践行。所以,寻求最优的教学和学习路径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慎重选议题
  “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1]41现今课堂上,要么缺少议题,要么缺少有价值的议题。“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浅问”,想到哪问到哪的“盲问”,东一句西一句的“散问”,没完没了一问一答的“碎问”,无益于问题解决的“空问”,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拓展和加深,学习时间也因无高质量议题被浪费。怎样才能做到新课标所倡导的让“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1]41?
  1.回归教学原点,让“议题”走向鲜活。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和原点在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选择“议题”时应做到:一是感知社会生活。议题能直面社会热点、难点和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二是关注科技生活。议题能联系最新科技动态,探究科学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三是体悟学生生活。议题能瞄准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活动、模拟表演、主题研讨等。总之,师生应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来慎选议题,用历史的、国情的、辩证的、国际的眼光来观察、辨析和实践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2.探寻教学重点,让“议题”更显真实。核心素养导向型学习应该是学生基于真实生活情境,围绕问题解决,通过体验、探究、发现来建构知识、发展关键能力并养成必备品格的过程。[2]以培养核心素养为重点的教学更要关注情境的真实性、问题的针对性、过程的生成性和效果的实用性。为此,应做到:一是聚焦正能量议题。如不断关注理想信念、未来计划、奋斗艰辛、成功经验、人民伟大、祖国强大等正能量议题,让学生在乐观向上的情感和动力下产生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二是探讨真思维议题。如结合“共享经济是‘巨大的蛋糕’还是‘美丽的陷阱’”等议题,让学生能从“这一点想开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产生思维的悟性与灵感,并努力促使问题解决。三是形成整合性议题。如 “结合中国高铁的发展,谈谈创新究竟是追求原创还是从模仿开始”等议题,有机整合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文化与哲学等知识,引领学生理性融入经济和社会生活、睿智选择文化生活、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并感悟生活中的哲理和法治,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3.明晰教学落点,让“议题”更具价值。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实施的主阵地和重要载体,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视作核心与灵魂,使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此,应在书本知识与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交汇处,在教材内容与重大时事热点聚焦处,在学生思想困惑、情感偏颇处,在思维两难处思考议题。师生以议题为纽带,把知识性内容、思想性内容和活动性内容相融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教学“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时,可设计“怎样看待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化强国关系”的议题。可联系现阶段“中国‘芯’之痒”,让学生去探究“2025”计划的目标、战略、领域、工程如何落地,去畅想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美好前景,去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议题侧重一个“议”字,从内容来看,可议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治、环境等;从形式来看,可开展讨论、辩论、竞赛、模拟、研究、实践等;从过程来看,可包括认证主题、解释现象、分工探究、阐述观点、展示成果、感悟过程等。议题设计与研究的过程是价值辨析和践行升华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活动见证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深学须思辨
  新课标强调:“引导他们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只有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1]44在教学过程中,思辨往往能成为激励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持久性学习兴趣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认知冲突,如狭隘认知与社会愿景的冲突、一些村规民俗与主流价值的冲突、道德良知与法律义务的冲突、社会现象与教材文本的冲突等,需要我们以议题引发思辨、以碰撞发散思维、以反馈矫正观点。
  1.厘清思辨本质,让思維走向深刻。苏格拉底曾言:“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当像助产师那样办事。”也就是说知识不能强迫接受,应在师生谈话、探讨、辩论、体验中自觉习得。课堂通过思辨教学能做到以疑启思、以思启问、以问启论、以论导行,整个思维过程既分析又综合、既演绎又归纳、既判断又推理、既聚合又发散,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可现实是,思辨教学很少开展。究其原因有:课时紧张,“越来越多的题外话”易打乱教学节奏;思辨过程不好驾驭,容易被学生“牵着走”;辩论的得胜方往往“不是自己预想的”。殊不知,思辨的过程往往包含着合乎理性的思考、顺乎逻辑的推理、独树一帜的想象、另辟蹊径的主张、慷慨激昂的演说、诠释智慧的申辩,其中闪烁着智慧火花,触碰着学生心灵。   2.确定辨析步骤,让思维走向缜密。针对学生成长,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改变过去的思维定势,做到变“释疑解惑”为“讨论辨析”,变“平铺直叙”为“惹是生非”,最大限度地激发思维冲突,让学生“真动脑、动真脑”。
  课堂以辩题为引线——引发思维。老报人邓拓生前曾玩笑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可见,即使是水平很高的贤达,也为思索一个好标题而“头疼”过。好的辩题才能有好的价值引领。就如人们经常把“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作为辩题,而问题的实质不是“扶不扶”,因为“扶”是天经地义的,人们须把握的是“该如何去扶”。
  课堂以碰撞为阶梯——发散思维。面对课堂上“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深入地挖掘?这体现着一位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学智慧。如课堂上讨论“谣言的最大意义在于催生真相的揭示”时,学生中有的认为“对谣言的宽容就是对话语权的保护”,有的认为“谣言如没有大的危害就可以宽容”,还有的认为“谣言终究会不攻自破,可让其自生自灭”。学生在充分讨论甚至争论中不断暴露出自己真实想法,也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提醒学生,“谣言止于智者”,在谣言面前要争做理智的“智者”,不信谣言,更不随意散布传播谣言。“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思辨过程中师生不断思考、碰撞、体验、感悟,真情流露的同时真理也愈辩愈明。
  课堂以点评为突破口——矫正观点。改进教学需要提高反馈质量,而思辨课堂中教师的“辩后点评”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再思考、对知识的再加工、对内容的再丰富、对过程的再论证……如课堂上学生在辩论“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与“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之后,教师作了及时点评,不仅对辩论双方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了激励与提醒,对思辨环节、内容、策略与技巧作了补充与修正,还从哲学高度指出,“环境对一个人来说只是外因,只要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就能‘不湿鞋’”,从而使这场辩论得到升华,教师也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和信任。
  3.掌握思辨策略,让思维走向灵活。思辨过程要实现价值引领,教师应成为“风景处”不可或缺的点拨者。就如“该不该参加微信朋友圈投票”这样的思辨话题,当学生仅仅从公民个人角度思考时,应督促学生由聚焦 “表现力”为关注“思维力”,引导学生关注平台运营商和政府等主体,将思路引向深处;当辩论双方纠缠于某一点时,应变“驻足而观”为“推波助澜”,引导学生从正反面、长短处、纵横向、主支流,全面客观分析,让学生对此问题能历史地、辩证地、系统地去思考;当遇到错误问答时,应变“求全责备”为“容错纠错”,循循善诱;当争辩双方针锋相对时,应引导学生从“正面出击”向“绕道迂回”转变,由侧面挺进;当争辩双方离开预设轨道时,可根据课堂生成资源及时调整,以学促学;当辩论不能达到预想效果时,应引导学生重归教材后,再重新组织辩论。
  实践证明,课堂辨析中,教师做到在学生缺乏兴趣时、思维偏离时、理解肤浅时、困惑不解时、似懂非懂时、精神偏轨时精当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精心地设计、自主地辨识、正确地判断、动情地表述、深刻地体悟,才能达到思辨的最佳效果。
  三、躬行出真知
  新课标强调:“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1]46因此,课堂教学不能总是在静听、静观、静思中进行,而应引导学生在行中思、思中行,通过情境探究、体验合作、社会实践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习得素养。
  1.以问题情境切入,搭建课程“脚手架”。最有魅力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素材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情境巧妙地布疑、激疑,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尝试质疑、释疑和解疑。情境和问题尽量让学生看得到、够得着、有趣味、有深度、有价值。例如,在教学“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内容时,教师只停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说教上,就很难令学生深思、信服。教师如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怎样为乡村振兴战略献一计”的议题,结合当地乡村建设的现实情境,让学生畅谈如何做到让家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则生动的情境体验、有梯度的问题设计,使得学生在感悟活动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
  2.以课内体验主导,筑就课程“压舱石”。学生的知识把握、能力提升、素养养成主要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没办法让学生始终走出课堂,但有办法改变呆板的课堂模式。教师应以创新的姿态审视课堂、以发展的观点改革课堂、以活动型方式驾驭课堂。笔者建议:第一,让学生去模拟。如模拟听证、法庭、政协、人大、联合国、市场等,这类活动直观性、操作性、针对性强,教育意义明显。第二,让学生去扮演。师生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情境,设计简短剧情,让学生表演相关角色。学生在各种角色体验中,增强了能力,提升了素养。第三,让学生去展示。如让学生展示“公民普法教育现状及其建议的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生讲脏话现象及对策”“现代家庭中父母宗教信仰对其子女的影响研究”“共享经济发展与道德教育之间关系研究”等探究成果,这既架设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桥梁,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第四,让学生去竞赛。学生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时事播报比赛等活动中得以表现自我、展示才华、体味合作、陶冶情操。
  3.以社会实践助推,打通课程“引水闸”。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讲,校外社会实践为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空间、更真实的情境、更精彩的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主动地把自己的学科教学活动纳入开放的社会大课堂中,让学生腿勤起来、手动起来,商榷活动议题、制定活动方案、收集活动素材、确定活动步骤、整理活动记录、交流活动成果、点评活动得失。教师只有把教学内容寓于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社会活动之中,引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劳动、社会调查、研学旅行、职业体验、参观访问、专题技能培训等,才能让理论更富生机、知识更加生动、氛围更加有趣,目标更易达成。
  当然,社会实践活动比传統课堂教学更复杂、更难组织,涉及学生人身与财产安全,关乎活动型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活动前师生应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方案,并向学校提出活动申请;活动中教师应及时指导,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真正放手让学生参与、体验、记录、交流、总结等;活动后教师应让学生分享活动成果、点评活动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表扬和鼓励先进学习小组和个人。
  总之,伴随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号角再一次吹响,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需要每位教师慎选议题、强化思辨、亲身实践,帮助学生寻找最优的学习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徐爱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话题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8(5):15.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其中所产生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导致一些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离异家庭和留守儿童不断出现,再加上升学的压力等,使得自杀、早孕、虐待动物……一个个黑色的字眼频繁地和青少年联系在一起。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
摘 要:在现在的农村,许多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经商,致使其子女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从此被掐断,留守儿童孤僻心理越来越严重,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困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应了解留守儿童孤僻心理的构成及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这种心理及行为得到矫正,使其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孤僻心理;矫正    作者简介:曾子明(197
“梁山一百单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个个面目不同,性格鲜明”,这是人们对《水浒》人物描写功力的极高的评价。是的,无论是写自己还是写别人,都要能写出人物的面貌及个性上的特点,写出“这一个”来。那么,如何才能将我们身边的人写鲜写活呢?  一、形神并举  我的野蛮同桌  江苏省东台中学孙思诗  “吕思诗,又在发什么呆啊!”唉呀,惨了,又要被“K”了。“老陈呀,请你高抬贵手,手下留人吧!”我急急地喊
摘 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本文从走进大自然、风俗民情、生活小细节上讲述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给学生带来的丰富的课余生活,增加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开展活动;农村特色;语文实践    对学生来说语文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就要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明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就要开拓中华文化境界,用科学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创新的精神发展中华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文化发展  农历丁酉年春节,一场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诗歌嘉年华盛装来袭,古老的诗
2001年正式公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全国各地逐步加入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体现在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为大众的思想,体现学生发展的思想,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如今初中数学教材已审定通过的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华师大版等各种版本,充分体现了一纲多本的改革理念。苏州从2003年8月开始试用华师大版本,而从20
摘 要:假冒伪劣产品究竟是不是商品?这是困惑广大一线教师的一个理论问题。澄清这一问题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意义重大。孙恒振老师提出的“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是商品”的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在于:假冒伪劣产品的出售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交换,而是一种欺骗;假冒伪劣产品也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违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关键词:假冒伪劣产品;用于欺骗;商品的基本属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
摘要:近年来,我们单纯地认为只要大量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那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从而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几乎销声匿迹。为改变这种课堂现状,本文将带着感动出发,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从三个方面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感动;设计;情感;语文教学    感动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如同温暖润泽的阳光,如同轻柔和煦的春风,亦如同肥沃富饶的土地,滋养着每一个生命茁壮成长!那么,怎样让感动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目
摘 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若拟制精当,则能使文章焕发光彩。中国汉语修辞博大精深,2017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系列文章中,作者巧用比喻、恰用借代、妙用比拟、善用排比、借用对偶和采取引用等修辞手法精拟标题,从而点亮文眼。这种运用修辞手法拟制文章标题的做法可资借鉴。  关键词:标题;拟制;修辞手法;文章  俗话说,“文好题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能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
摘?要:本文通过对专业技术岗位竞聘方案的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对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岗位竞聘;教师能力;对策  根据专业技术岗位实行竞聘上岗有关文件精神,为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实施了专业技术岗位竞聘。本次岗位竞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