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与画面相遇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时期。音乐的创作在影视艺术中也逐渐成为与画面同等重要,有时又更为突出的一个主要元素。本文试图通过对影视音乐的作用功能的分析,探究当音乐不作为独立的纯音乐艺术时所表达的作用与内涵。
  关键词:音乐;画面;影视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62-2
  音乐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性。音乐是以听觉为接受方式的艺术,而影视则是视听结合的艺术,由视觉画面和听觉声音两大部分组成。
  当音乐进入影视艺术以后,音乐与画面形象在同一个时空中出现,画面中所表现的剧情、人物性格和场景氛围都变得具体而真切。这时其不是作为独立的纯音乐艺术,而是作为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发挥着作用。苏联著名电影导演E·吉甘也曾说过:“与画面动作配合得适当的音乐,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有高度感染力和深刻思想涵义的音乐视觉形象。”
  一、音乐烘托画面、渲染气氛
  影视剧中有一种音乐不但配合画面,而且要配合其他重要的音响,这一类音乐是陪衬影视剧画面等的背景性质的音乐,称“背景音乐”。其作用是为了渲染气氛、增强故事或者景物的表现力,起到和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的作用。
  电影《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成功的大片,音乐在影片画面的烘托、气氛的渲染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当镜头靠近沉船时,背景音乐《Distant Memories 》为当时的悲剧气氛涂上一层梦幻的神秘感。潜水艇中人物的对话台词和外面对讲机声音一近一远,一强一弱,配合交响乐衬托出海底探险员心中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在所有人的台词结束之后,影片又只剩下淡淡的背景音乐和水流的声音,这样使得影片更加充满奇幻色彩和神秘之感。
  同样,在中国电影《红高粱》中,配乐乐器没有采用任何西洋乐器,而是使用了唢呐和鼓等中国民间传统乐器,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乡土气息。在《卧虎藏龙》的“月夜打斗”中,中鼓与小鼓由缓而急,紧密迅捷。结合中国武术的内涵,调动观众的紧张情绪,配合了两位女主人公追逐打斗的场景,渲染了影片气氛。
  但是,音乐的渲染气氛的作用对于画面来说,多属于外在的效果。而音乐与画面相结合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目的,则是以听觉形式用音乐对视觉画面进行烘托、渲染,从而达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音乐与画面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主题
  任何影视作品都有一个主题,它的各种表现手段都是为了表现主题。音乐作为影视的一个因素也是为主题服务的。在一部影片中,往往最关键的时刻就是用音乐对画面进行烘托、渲染,进而将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加以揭示、深化。这是音乐在画面中所起的核心作用。
  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共和国之恋》,是表现国防、能源、科技各条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对祖国的贡献和他们的爱国情结。它的主题音乐《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的出现并不拘泥于追随情节,而是和画面并列前行。当画面中出现了建国以来的钱学森、李四光、张广厚等为代表的中国广大科技知识分子面对落后的条件和艰苦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在各自的科研领域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时,那和谐感人的主题音乐飘然而至,和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此时,人们不光是听到音乐,还感受到了音乐,从中体会到他们的崇高品质和爱国情怀,使画面主题升华。
  另一部取材于1983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的电影——《音乐之声》。影片中,在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此时音乐也将影片的剧情推向了高潮,同时音乐也更进一步地深化了电影的主题,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这一主题思想。《音乐之声》是这样一部将音乐与画面如此完美地结合的一部电影,用音乐完美地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思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记住这部电影。
  因此,音乐创作一经同影视剧结合,就不再属于单纯音乐的范畴,而是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它既不是独立的音乐作品,又不是仅仅为了说明画面内容的被动因素,而是发挥音乐的特性成为综合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手段。在这里,音乐同画面相辅相成,从不同侧面达到了共同为作品主题服务的目的。
  三、音乐激发形象思维、表达感情,使艺术升华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既没有视觉艺术那样一目了然具有直观、具体性,也没有像文学艺术那样具有准确的语意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音乐给人的感受是非常直接的。音乐可以解释画面,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表现无法用语言和不必用语言来表达的感情变化。
  从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柔美流畅舒展的主体旋律种可以感受到甜美的爱情,从《共读共嬉》的快速灵活的节奏、活泼流动的旋律中感受到了欢乐纯真的情绪,《十八里相送》中休止符的应用仿佛让我们看到古代少女那欲言又止的依依惜别情,在《逼婚抗旨》那果断高昂的音乐中感受到一种抗争、激愤之情,而在《楼台相会》中小提琴、大提琴的二重奏则传达出诀别、哀怨之情,在《哭灵投坟》中的紧打慢唱,小提琴高音区的快速演奏时乐曲感情达到了愤怒的顶点。《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正是由于它表达的感情真挚。
  获得了1994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六项大奖的电影《阿甘正传》,在影片开头,一片羽毛缓缓飘落,此时主题音乐响起,悠扬的旋律随画面中的羽毛一起起伏跌宕,声画结合得极为巧妙。在这感人至深的影片中,音乐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任何影视作品都是表达感情的。常言道无情不成书。而音乐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音乐在抒发人类感情方面所发挥的威力是任何最好的语言都无法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音乐赋予了画面——灵魂和生命。
  因此,当音乐不作为独立的纯音乐艺术,音乐的表现依然很重要。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欣赏纯音乐艺术的魅力,也要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时所表现的另一种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红霞,刘立波.影视声音基础[M].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2004,8.
  [2]郝俊兰.电视音乐音响[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4.
  [3][挪威]彼得·拉森著,王文斌译.电影音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7.
  [4]陈义成.电视音乐与音响[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
  [5]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
  作者简介:
  刘晶心,女,本科,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真正的宁静,是灵魂的回归,是自然的平衡,是死亡的淡然,是选择的尊重。冗长的故事,沉浸的心情,独自一人时,你是否曾经思考,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生命?漫漫长路,钟摆人生,有节制,有安宁,有死别,有温情,蔚蓝的生命,可以凝望心灵,长眠于深海,坚守着内心的一片宁静,即便死去,也是一种灵魂的永恒,等待来世的唤醒。  影片《深海长眠》就是一部可以让人认识生命,认识尊严的电影,虽然呈现的是一个人寻求死亡的过程,但
期刊
摘要:本文是在梳理“艺术——一个时代的代言人,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载体”这一贯穿全文的论点基础之上,从另一个角度将李先生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归入“从人的意识对艺术的参与的角度看待艺术的发展”这一论点,又提出 “艺术——阶级社会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最含蓄的对话工具”以及“艺术的生存依赖于文化”等浅薄之见。  关键词:美的历程;李泽厚;艺术;时代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2013年12月8日~10日,我跟随汉中理工学院教授李锐、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李康燕,一同前往宁夏银川对当地的非遗项目“回族器乐”“宁夏皮影”进行调研,作为助手的我了解到了当地部分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泥哇呜;宁夏皮影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82-2  2013年12月8日,我们一行三人(组长:李锐;
期刊
“一切都是节奏,就像所有艺术作品同属一种节奏一样,人类的整体命运也同属天上的一种节奏,于是,一切都开始在神吟诵的唇边颤动。” 1这句话并非经荷尔德林之手留传到后世。他说这话是在1807年到1843年间的某一天,而按照通常的看法,诗人在这段时期已经陷入疯狂。他寄居在木匠齐默家,常常有好奇的客人登门拜访。这段话就是其中一位访客用他慈悲的手从荷尔德林“支离破碎的语言”里摘取记录下来的。贝蒂娜·冯·阿尔尼
期刊
摘要:黄杨木雕以其优异的材料,丰富的雕刻技法和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关键词:古朴文雅;雕刻技法;精致圆润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86-2  “千年难长黄杨木,一朝成器出世来。”这说的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黄杨,是一种矮小的常绿灌木,生长缓慢,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
期刊
摘要:新文人画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 有着它的明显的优缺点。作为一种还在积极发展中的艺术形式,我们要客观地评判它。  关键词:新文人画;思潮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3-1  新文人画是现在在中国画领域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 它作为一种美术现象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在文艺走向低谷的十年浩劫之后的特有的大环境里,涌现这样的一种求真求我的文化思
期刊
摘要:艺术终结就是艺术史结束?艺术终结就是艺术死亡?当代艺术市场日渐礼崩乐坏、艺术泡沫四起,是时候做出一些理性的挖掘与反思。  关键词:审美时代;艺术发展;艺术的未来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21-2  一、艺术的“解光晕化”匹配“坏的审美时代”  所谓“坏的审美时代”,丹托早在1989年的《当代画家》春季号上便以同样的提法做了诠释:“在任
期刊
摘要: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上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它对我国故事片数量增加以及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电影从小说的畅销到票房的节节攀升,是网络小说与影视电影结缘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本文论述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在成功背后的得与失,笔者也很期待网络小说改编的更好发展。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4-1  随着互联网络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海子的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手,试图廓清长久以来人们对诗作主旨的有失偏颇的理解。诗人通过本诗并非体现其对生活的热爱与拥抱,而是体现了其无奈与彷徨的心情。诗人从来都不曾放弃对理想坚定的守望与拥抱。  关键词:诗作;试图;理解;理想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27-2  中国当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枯寂的当代
期刊
摘要:城市是人类历史中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一座城市的文化同时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作为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且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随着西安城市逐渐迈入国际舞台,融入世界城市之列,对西安的城市文化发展和保护也越来越迫在眉睫,而地铁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工具,它既是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宣传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将城市文化与地铁装饰艺术进行合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