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与市场营销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kao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上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它对我国故事片数量增加以及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电影从小说的畅销到票房的节节攀升,是网络小说与影视电影结缘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本文论述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在成功背后的得与失,笔者也很期待网络小说改编的更好发展。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4-1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文学一改传统媒介传播的方式,以网络为载体迅速转型为大众文学。网络小说是指以网络为媒介,网络作者发表的一种原创小说。它是一种草根化的文学形式,自由是网络小说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十年前,当红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虽然在当时取得的成果并不多,但却拉开了网络小说与影视结缘的序幕。
  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往往会选择受众关注度高、点击率高、出版率高的人气小说进行影视改编。这样的做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降低影视拍摄的投资风险。在电影开拍之前,由于原始作品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人气指数,从而获得受众相当多的关注度,最后很有机会取得相当多的收益度。因此,由网络小说改编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如: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成为2010年最大的票房“黑马”,是网络小说与影视结缘的成功案例。而今,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映,对于其电影改编的问题,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想法。下面,笔者就其改编问题进行论述。
  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得中失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小说的销量超百万册。电影的上映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夏衍在《杂谈改编》中说:“从一种样式改编为另一种艺术样式,就必须要求在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的原则之下,增加更多的动作形象——有时不得不加以扩大,通过稀释和填补,来使它成为主要通过形象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形式。”
  该电影编剧李樯曾表示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题材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电影人物性格大部分保留着原著小说的基调。林静的性格做了一些改编,除了主角陈孝正、郑微、林静之外,电影还突出了一些副线人物角色刻画,如敏感自尊的朱小北、世俗的黎维娟、游戏人间的老张,还有腼腆害羞的富二代等。可以看出李樯对于每个人物的改编都耗费了心血,生动的改编和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人物复杂性的一部分,不管好与不好,都是组成人性的因素。编剧把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成了一部群像戏的电影形式,而群像戏最大的弊端在于角色的丢失。
  小说中“林静”这个角色有着很大的改动,电影里他是一个少年才俊,经过岁月淘洗之后变得世故,面对爱情依旧停留在纯情阶段,他后面玩世不恭其实都是在报复自己对感情还怀有纯洁的手段,他用一种吊儿郎当的状态来掩埋自己对爱情所持有的纯洁性,好像因为他的岁数大了,而对爱情还保留纯洁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一样。在电影中,“林静”的角色完全降为配角,而小说中稳重能够给人依靠的他变成了心胸狭窄的人,阶段式的偶然出场,让这个角色成为了一个“影子”,支离破碎的感觉。突然地消失,突然地出现,并未给予这个角色整体感,塑造得并不完美,是一种角色的丢失。
  对于一部群像戏来说,要把握好每一个人物的塑造是一次不容易的改编。这里,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心理描写,从而来丰富人物刻画,弥补在视听语言上的不足。忽视这一点的改编作品并不仅仅是这一部,如电视剧《泡沫之夏》的编剧,改编套用了原著的情节主线,可是却忽视了心理描写在原著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做一部群像戏,特别是青春题材内容来说,编剧是寄希望于通过每一位角色来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但这往往会出现单一的效果,同时也难以突出重点。同样作为青春题材电影的《那一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就巧妙地避免了群像戏的怪圈,紧紧抓住男女主人公两条线而已,仅仅就是这“单调”的情节人物线路却令全剧形象生动,让人产生共鸣。
  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失中得
  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部青春题材剧,不如说是一份有关爱情题材的青春戏。如今,经济上的繁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在物质内容的激励下刺激了人们的竞争欲望和成功欲望。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快露出端倪,以金钱论成败,商品交换原则成为主导之后,在人们心中各种原始欲望被释放出来,被无限膨胀,最终扭曲人性,爱情在消解传统的同时又重构了传统。于是对爱情的阐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一是爱情理想化乌托邦式的浪漫想象,追问爱情的意义,探讨人性的终极价值;二是爱情世俗化,探讨商品社会环境中,爱情怎样驻足于金钱的门槛及被金钱异化的感情。
  对于小说的改编除了忠实原著之外,它也是一种创作,是要有对艺术形象的再认识,不管有怎样的增删,都要符合原著的精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编剧在几个角色的处理上,都有着新的亮点。
  就像电影中一句台词说的:“我们最终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不止是青春,更是现实与成长。
  总之,网络小说也从最初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创作,慢慢成为产业化批量生产的商品。影视以当红网络小说为题材进行改编,丰富了自己创作的内容,也令网络小说更加的接地气。无论如何,网络小说与影视的结缘,表现为一种强强联合的态势,正在日益凸显其合理性。
  作者简介:
  黄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其他文献
为作所有科学学科的起源,生物学是一种关于追溯根源,探究进化的思维。追求证据和关联,也是设计的混沌世界中应有的观察和思考特征,用生物学的观点和角度来思考设计(尤其是信息时代的设计)似乎有着共通的逻辑。莱尔沃森将生物学研究思维方法引入设计学科,提出了“设计本能论”的核心观点,即物的关联和根源,进而举一反三,探讨了设计起源相对于生物本能———-设计发展相对于选择与生物进化———设计评判标准相对于特定自然
期刊
摘要:如今,动画传播的热潮愈演愈热,随着全球动漫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动画在公益广告中的运用逐渐增多。动画与公益广告相结合的产物越来越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动画与公益广告结合形成了“动画公益广告”这种新兴的媒体投放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公益广告,这种新颖的媒体广告在形式上既生动又富有创意,浓缩了高度的艺术表现手法,使道德精神正能量更为迅速广泛的传播,相信动画公益广告这种新兴媒体投放模式定能取
期刊
摘要:骑楼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态最早出现于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地区,后来流行于欧洲各国。鸦片战争之后,便由广州地区传入我国,并结合岭南地区建筑特征形成了如今别具一格的风貌。本文以岭南地区的骑楼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骑楼的形成为发展,了解其具有的地域性、重商性、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深入了解其文化价值。  关键词:岭南;骑楼;艺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
期刊
真正的宁静,是灵魂的回归,是自然的平衡,是死亡的淡然,是选择的尊重。冗长的故事,沉浸的心情,独自一人时,你是否曾经思考,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生命?漫漫长路,钟摆人生,有节制,有安宁,有死别,有温情,蔚蓝的生命,可以凝望心灵,长眠于深海,坚守着内心的一片宁静,即便死去,也是一种灵魂的永恒,等待来世的唤醒。  影片《深海长眠》就是一部可以让人认识生命,认识尊严的电影,虽然呈现的是一个人寻求死亡的过程,但
期刊
摘要:本文是在梳理“艺术——一个时代的代言人,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载体”这一贯穿全文的论点基础之上,从另一个角度将李先生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归入“从人的意识对艺术的参与的角度看待艺术的发展”这一论点,又提出 “艺术——阶级社会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最含蓄的对话工具”以及“艺术的生存依赖于文化”等浅薄之见。  关键词:美的历程;李泽厚;艺术;时代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2013年12月8日~10日,我跟随汉中理工学院教授李锐、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李康燕,一同前往宁夏银川对当地的非遗项目“回族器乐”“宁夏皮影”进行调研,作为助手的我了解到了当地部分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泥哇呜;宁夏皮影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82-2  2013年12月8日,我们一行三人(组长:李锐;
期刊
“一切都是节奏,就像所有艺术作品同属一种节奏一样,人类的整体命运也同属天上的一种节奏,于是,一切都开始在神吟诵的唇边颤动。” 1这句话并非经荷尔德林之手留传到后世。他说这话是在1807年到1843年间的某一天,而按照通常的看法,诗人在这段时期已经陷入疯狂。他寄居在木匠齐默家,常常有好奇的客人登门拜访。这段话就是其中一位访客用他慈悲的手从荷尔德林“支离破碎的语言”里摘取记录下来的。贝蒂娜·冯·阿尔尼
期刊
摘要:黄杨木雕以其优异的材料,丰富的雕刻技法和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关键词:古朴文雅;雕刻技法;精致圆润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86-2  “千年难长黄杨木,一朝成器出世来。”这说的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黄杨,是一种矮小的常绿灌木,生长缓慢,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
期刊
摘要:新文人画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 有着它的明显的优缺点。作为一种还在积极发展中的艺术形式,我们要客观地评判它。  关键词:新文人画;思潮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3-1  新文人画是现在在中国画领域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 它作为一种美术现象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在文艺走向低谷的十年浩劫之后的特有的大环境里,涌现这样的一种求真求我的文化思
期刊
摘要:艺术终结就是艺术史结束?艺术终结就是艺术死亡?当代艺术市场日渐礼崩乐坏、艺术泡沫四起,是时候做出一些理性的挖掘与反思。  关键词:审美时代;艺术发展;艺术的未来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21-2  一、艺术的“解光晕化”匹配“坏的审美时代”  所谓“坏的审美时代”,丹托早在1989年的《当代画家》春季号上便以同样的提法做了诠释:“在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