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方面,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一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养成教育。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更好地履行大学使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15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引发我国高等教育深刻而全面的变化,特别是本科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开设公共选修课(以下称公选课)是多数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公选课“对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学素养不无裨益”。但公选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就当前高校公选课程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我谈点自己的看法。
二、制约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高校公选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学生到课率普遍低,老师上课内容随意性大,老师成绩给分较随意,课程覆盖不合理。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据其原因有:对公选课态度不端正;选课系统不完善, 学生盲选无指导;学生无教材难以学习,教师教学内容无标准;考核制度不严,缺乏考核标准;教学质量监控乏力;学校对公选课鼓励措施不足等等。
三、更新公共选修课的教育理念,实行制度创新
首先,从课程体系入手,可以将公选课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四个系列:1.人文学科系列:包括文史哲及伦理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问题研究;2.社会科学系列: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学科问题研究;3.自然科学系列:包括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文化论、科技发展前沿问题介绍以及新技术的应用;4.艺术教育系列:包括艺术导论、艺术史、艺术鉴赏、艺术实践等。根据学生专业人数分布情况确定各系列开设课程数目的下限,对开设的课程内容严格审核。为了保证课程质量,稳定课源,可以将是否开设高质量的公选课作为评价“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以上工程中心”等的标准之一,使得学生了解这些优秀团队协作精神和高科技前沿知识及新方法的使用。
其次,根据高校自身的层次、特点及培养目标,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在课程资源方面,可以采用本地高校共享方式。如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四校联合,成功利用四所大学的教学资源,实行“校园文化互补、课程资源连通、智力资源共享”,达到了“不同校园文化的碰撞,互取精华;不同专业知识的交融,特色共享”的百花齐放的格局。在授课方式上可以将特色讲座纳入公选课系列。如暨南大学把“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作为公选课来组织实施,每门设置为2学分。同学反映:倾听李岚清、李肇星、王蒙等领导同志、知名学者的教诲,在启迪智慧或个人修身方面都受益良多;听一个讲座比读几本书更有收获;既能听到高质量的讲座,又可以拿学分 。也可以将小学期课程纳入公选课系列。如海南大学实行冬季小学期制,聘请清华、复旦等其他高校的知名学者来短期授课,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浓郁了学习氛围,对海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加强管理,利用网格技术,完善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和网络技术将任课教师简介、开设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等挂在网上,便于学生按其学习兴趣选课和修课,也可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规定网上学习后一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作业。在确定课程方面,严把审批关。学院要严格把好开课审查关,对教师的开课资格、教学水平、开课内容严格审核;制定开课课程标准,针对公共选修课没有教材的问题,要求任课教师将所开课程的教学资源和要求等都上网,供学生查阅和学习;对授课内容太少,教学深度不够的课程一律不予开设;加强教学检查,学校管理监督部门应根据教师开课申请审核表的开课要求与授课内容为标准检查是否落实到位,对于以往听课检查或学生反映效果不好的课程,跟踪听课,监控督促其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开设高质量公选课的基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教风和科学的态度,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引导和感染的作用,并以教风带动学风和校风,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把学校的素质教育真正内化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
当然,加强激励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也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要重视公选课的教学,运用评估手段,对具有较高质量、较好效果,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等较好的课程,可加授课时或给予奖励,并落实到任课教师或者课程组,适时进行观摩交流,达到稳定、保护和扶持的目的;用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开设公选课,解决公选课门类数量和质量问题。
总之,公选课应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为目标,构造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得公选课成为学生想上、爱上、争先要上的特色课。◆(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教务处 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责任编辑:王锋旗
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方面,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一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养成教育。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更好地履行大学使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15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引发我国高等教育深刻而全面的变化,特别是本科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开设公共选修课(以下称公选课)是多数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公选课“对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学素养不无裨益”。但公选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就当前高校公选课程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我谈点自己的看法。
二、制约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高校公选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学生到课率普遍低,老师上课内容随意性大,老师成绩给分较随意,课程覆盖不合理。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据其原因有:对公选课态度不端正;选课系统不完善, 学生盲选无指导;学生无教材难以学习,教师教学内容无标准;考核制度不严,缺乏考核标准;教学质量监控乏力;学校对公选课鼓励措施不足等等。
三、更新公共选修课的教育理念,实行制度创新
首先,从课程体系入手,可以将公选课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四个系列:1.人文学科系列:包括文史哲及伦理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问题研究;2.社会科学系列: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学科问题研究;3.自然科学系列:包括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文化论、科技发展前沿问题介绍以及新技术的应用;4.艺术教育系列:包括艺术导论、艺术史、艺术鉴赏、艺术实践等。根据学生专业人数分布情况确定各系列开设课程数目的下限,对开设的课程内容严格审核。为了保证课程质量,稳定课源,可以将是否开设高质量的公选课作为评价“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以上工程中心”等的标准之一,使得学生了解这些优秀团队协作精神和高科技前沿知识及新方法的使用。
其次,根据高校自身的层次、特点及培养目标,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在课程资源方面,可以采用本地高校共享方式。如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四校联合,成功利用四所大学的教学资源,实行“校园文化互补、课程资源连通、智力资源共享”,达到了“不同校园文化的碰撞,互取精华;不同专业知识的交融,特色共享”的百花齐放的格局。在授课方式上可以将特色讲座纳入公选课系列。如暨南大学把“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作为公选课来组织实施,每门设置为2学分。同学反映:倾听李岚清、李肇星、王蒙等领导同志、知名学者的教诲,在启迪智慧或个人修身方面都受益良多;听一个讲座比读几本书更有收获;既能听到高质量的讲座,又可以拿学分 。也可以将小学期课程纳入公选课系列。如海南大学实行冬季小学期制,聘请清华、复旦等其他高校的知名学者来短期授课,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浓郁了学习氛围,对海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加强管理,利用网格技术,完善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和网络技术将任课教师简介、开设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等挂在网上,便于学生按其学习兴趣选课和修课,也可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规定网上学习后一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作业。在确定课程方面,严把审批关。学院要严格把好开课审查关,对教师的开课资格、教学水平、开课内容严格审核;制定开课课程标准,针对公共选修课没有教材的问题,要求任课教师将所开课程的教学资源和要求等都上网,供学生查阅和学习;对授课内容太少,教学深度不够的课程一律不予开设;加强教学检查,学校管理监督部门应根据教师开课申请审核表的开课要求与授课内容为标准检查是否落实到位,对于以往听课检查或学生反映效果不好的课程,跟踪听课,监控督促其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开设高质量公选课的基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教风和科学的态度,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引导和感染的作用,并以教风带动学风和校风,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把学校的素质教育真正内化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
当然,加强激励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也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要重视公选课的教学,运用评估手段,对具有较高质量、较好效果,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等较好的课程,可加授课时或给予奖励,并落实到任课教师或者课程组,适时进行观摩交流,达到稳定、保护和扶持的目的;用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开设公选课,解决公选课门类数量和质量问题。
总之,公选课应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为目标,构造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得公选课成为学生想上、爱上、争先要上的特色课。◆(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教务处 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