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意境美与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141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的意境,就是散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它是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境界。
  作为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物境及生活图景相融会的意境,其主要审美功能是引发人们产生艺术想象或联想,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感染,使之或感奋、或欢乐、或忧愁、或沉思,使之热爱真善美,使之憎恶假丑恶。这就是意境,这就是意境的美感作用。如朱自清的《春》。在《春》中,朱自清勾勒出了一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迎春图:作者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勒春天的轮廓画,然后从轮廓到局部,“推”出草、花、春风、春雨四幅“特写”,从各个侧面工笔细描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力,最后从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转到春天中人的活动描写,“推”出一幅迎春图,从而使人们对于“一年之计在于春”所具有的内涵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彩图中溶入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诗意,就使得散文的意境具有一种含蓄隽永的美。
  毫无疑问,作为文学形式的抒情散文,只有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才会产生强烈感人的艺术美的魅力。散文侧重叙事、写景和抒情未必不可,但若能将抒情与叙事、写景结合,使作品意境融彻,就比单纯的抒情和叙事写景更好。直抒胸臆,固然淋漓尽兴,但往往失之于浅露;叙事绘景状物,专工形似,笔端无情,又往往平铺板滞,不能触发想象思维深化作品的潜在内涵。所以说,意境浓郁、思想深邃、情感真挚的散文作品,才更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早在被鲁迅称之为文学“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散文中创造意境就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渲染的那种没有压迫剥削、平等自由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的意境,就是杰出的代表。到了唐宋,一些散文家几乎是完全自觉地在散文中精心描绘意境。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堪称典范。当时有这样的说法:“老坡(指苏东坡)作文,工于命意”,可见当时的散文家是多么重视散文意境的创造。唐宋以后一直到现代散文家,更是把创造优美的意境作为刻意追求的美学境界,其出色的散文佳作,无不达到这种境界。鲁迅写秋夜,郭沫若写银杏,冰心写霞光,杨朔写茶花,刘白羽写长江三峡,峻青写秋色,袁鹰写岚山樱花等,作家都能“化景物为情思”,使内在意蕴与外在形象,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有机交融,构成意境的完美形态。人们始终把意境美看作是散文美的灵魂和散文美的最高要求。
  意境不是生活的简单重现,而是散文作者“情”与“境”的自然融合。让我们来看看贾平凹的散文《河西》的精彩片断:
  天很高,没有云,没有雾,连一丝浮尘也没有。晴晴朗朗的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呢。无遮无掩的太阳,笨重地,迟缓地,从东天滚向西天,任何的存在,飞在空中的,爬在地上的,甚至一棵骆驼草,一个卵石,想要看它,它什么却也不让看清。看清的只是自己的阴暗,那脚下的乍长乍短的影子。几千年了,上万年了,沙砾漫延,似乎在这里验证着一个命题:一粒沙粒的生存,只能归宿于沙的丰富,沙的丰富却使其归以一统,单纯得完全荒漠了。于是,风是最百无聊赖,它日日夜夜地走过来,走过去,再走过来;这里到底是多大的幅员和面积,它丈量着;它不说,鸟儿不知道,人更不知道。
  一条无名河,在匆匆忙忙地流。它从雪山上下来,它将在沙漠上消失,它是一个悲壮的灵魂,走不到大海,就被渴死了。但它从这里流过,寻着它的出路,身后,一个大西北的走廊便形成了,祁连山,贺兰山,走郎的南北两壁,颜色竟是银灰,没有石头,树木,几乎连一根草也不长,白花花的,像横野的尸骨。越往深处,深处越是神秘,沙的颜色白得像烧过的灰,山岭便变形变态,峁、梁,崖,岫,壑,沟岔,没有了完整的形象,像是消融中的雪堆,却是红的,又从上至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楞角,犹如冲天的火焰,突然地一个力的凝固,永远保留在那里了。而子夜里升起了月亮,冷冷的上弦,一个残留半边的括号,使你百思不解这里曾出现过什么巨大的事变,而又计算过一种什么样的古老的算术?
  ……
  这西北沙漠独特的、奇异神秘景象,像一幅画卷,在我们眼前逐渐展开,真实、感人,构成一种宏大、雄奇、荒凉的意境美。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描绘这幅画卷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了描写对象中,物我融合,达到了由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的境界。这就是意境的作用。
  通过散文的意境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在中学生审美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开拓散文意境,把学生带入散文所描绘的生活情境中,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使学生有深切体会、受到教育感染,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利用散文的意境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就是要因循散文通达意境的途径,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一般说来,散文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下面就从这两种途径出发,分别谈一谈借散文意境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做法。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就要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引导学生鉴赏,就要让学生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荷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幽静和宁谧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是“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也就是说,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要达到审美的层次,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产生背景,其目的指向。只有这样,才能循果求因,真正体会意象之美,获得思想的升华。
  [作者通联:湖北黄石市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学科中的写作教学在多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操作层面上,“新课程突出了写作过程,尤其是写作中的修改、交流与合作”。①于是乎,“修改”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综观当前对“修改”的研究和探索,笔者发现,写作课堂教学依然缺乏具体指导策略。基于此,笔者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写作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范式建构做一番探索。  一、修改模式辩证  从写作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现在课堂“意外”频繁出现。面对学
一、课例观察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散文《春》的片段:生1: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在听写的时候产生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同感?最后一个句子中的“静默”,我在听写时写成了“
两极对立思维造成语文教学存在内容和形式对立的思想误区,使语文偏离了作用轨道。因此,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既须克服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重内容概括轻审美体验的弊端,也要克服“形式崇拜”、一味玩“技术流”形式主义。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掌握美的抽象规律,辩证地欣赏美。  一、语文教学“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  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重要著作《艺术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术观点:“有意味的形式”。
先看下列三句话:   (1)因为议论性散文思想性和逻辑性较一般散文为强,有时为了深文周纳,可能会用上一些长句或长词。(孙琴安:《名家写作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2)这一段话,把欧阳修的“六一”寓意深文周纳,说得颇妙,却也颇玄。(鲍鹏山:《中国文学史品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对现在课堂里流行的一些条分缕析、深文周纳的授课方法,我一直觉得不可理解。(赵
语文课到底怎么上才算有效?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许多语文教师。在"2012年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上,我听了严华银老师《让课堂安静》的讲座,很受启发。严老师明确有效课堂
语文教科书文言课文的字词注释,不仅要内容正确,而且要表述精准。但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课文的一些注释,有的语意含糊不明,有的外延过大或过小,有的表述内容有误。还有一些处于词汇化阶段的古代短语,其意义与现代并不完全相同,应该拆分解释更为妥当。因而,本文基于此,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版)课文顺序摘录原注,然后订正。  1.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第4课《归去来兮辞
摘要:该文研究如何在“互联网 ”背景下,结合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基本的教学理念,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满足分级教学需要并促进与其他学科专业应用的交叉融合,建设“互联网 ”新形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立体化教材。  关键词:“互联网 ”;计算机基础;立体化;教材建设  中圖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4-0158-02  “互联网 ”时代的
紫砂器发展到今天,可谓千姿百态,已经进入了张扬个性很强的阶段。我们欣赏紫砂器,应当说,脉落是清晰的,或传统、或现代。用现代陶艺手法介入紫砂器,丰富了紫砂器的表现形式,把握得好
《中国农资》记者:缓控释肥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刘兆辉:对于缓控释肥料的发展方向,首先要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应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定向性地开发产品。特别是我国针对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