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儒释道论议与学风流变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su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隋唐时期的朝野儒释道论议,是促进三家争竞趋融、推动政治哲学和思辨哲学发展的一种学术形式;对官方而言,儒释道论议的展开与深化,又是选择与确定意识形态多元一统结构之具体形式的调适过程。由于这个缘故,这种朝野论议便从一个特定角度,生动地反映着这一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由多元并立走向多元一统的发展轨迹,以及其间的学风流变。
其他文献
有关宋代人口的研究和争论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从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曾我部静雄、加藤繁等人自30年代开始发表的不少论著,到我国学者袁震等人5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论文,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但也都留下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矛盾。1970年,美籍学者何炳棣教授明确提出了北宋人口在1亿上下,12世纪末的宋金人口
研究和了解金代社会成员的构成,人们不难发现,尽管阶级区分是重要的,然而阶级区分又与民族等级,户口分类制度下的人户法定身分存在着交叉的情况,三者互有关联,却又有区别。似须从上述三个方面作综合考察,而缺一不可。
时段的划分至少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旦、明、朝、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莫、夕等时称。这些时称是参考太阳的特定方位及人们日常生活习惯而定,不能严格的和现代时刻对应,是一种不等分时。而古代的等分时则能与现代时刻相对应,因而对准确地研究古代天象历法资料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秦汉等分时的时段、时称、时序等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学者们大多认为,清朝的文职官员没有经受过任何实习培训,这些行将上任的官员除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思想意识以及文学写作方面的训练外,在行政事务方面可以说完全是门外汉。既然如此,他们又怎么能够操纵政府部门的运作呢?以瞿同祖为代表的史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仅仅是指出,政府中的那些师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
在1840-1949年这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沿海沿江城市崛起的近代房地产业,带动和促成了城市封建土地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土地使用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中国城市化最初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沿用至今的众多开埠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翻开历史档案馆的记载,我们会看到,在当年颇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一产业的诞生,和租界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租界正是中国近代房地产市场的真正发源地。
从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对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研究。这些研究在19世纪,被统称为"汉学"(sinology)。顾名思义,"汉学"应该是所有有关中国的学问,但在起初,"汉学"指的是如何从学习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入手,通过阅读中国古书,了解中国文明。
墨西哥的社会政治在现代拉丁美洲国家中是最稳定的。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1940年以来的40年里,墨西哥创造了这个地区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经济奇迹",其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为6%多。墨西哥社会政治发展的这种独特性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及众多学者的关注,一股研究墨西哥政治
一、定义问题城市化或都市化(Urbanization)是中外学者惯用的名词,也是热烈讨论的历史课题之一。但是对于什么叫做城市,什么人算城市人口,如何计算并比较各个国家城市化或都市化的程度等,历来颇多争论。城市是人类聚落形态之一。有的学者根据他们观察到的聚落之特色,为城市下了一个定义;其他学者又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聚落样本,为城市下了另一个定义。例如韦伯根据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特色,而判定中国历
城市是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ivis和Civatas,意指城市居民和社会,含有"城市化"或"城市的形成"等意义。城市一旦形成,便意味着史前生产方式和村落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束,标志着新的生产务式、社会组织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出现,宣告了文明时代的来临。正因为城市对文明社会具有特殊意义,V.G.柴尔德才将社会从史前进入文明的巨大变革称为"城市革命"。显然,研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不能不着力研究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在当前我国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
中世纪西欧的绝大多数城市,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小集镇,或者是一个稍大一点儿的村落。单就人口来讲,一直到14、15世纪,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而那些著名的商工业中心城市,如布鲁塞尔、纽伦堡、卢贝克、斯特拉斯堡等等,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更多的是那些人口数目在2千到5千甚至于数百的小城市。可是,这样的城市却非常之多,仅德国就有3千座以上,平均五六个小时的步行距离就有一座。英国的情况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