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话”轻松解决方程问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ks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问题的基础。在解决方程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剖析学生错误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实践中反思提炼。实践证明,“先把负的变成正的”“能算的要先计算”这两句话可帮助学生轻松解决方程问题。
  [关键词]方程;两句话;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44-02
  一、错题呈现
  这三个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学生最易出现的典型错误。
  二、题型分析
  形如a-x=b的方程,教材第68页有例5“20-x=9”,学生作业情况稍好;形如a÷x=b的方程,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课后练习有一道选择题“3÷x=1.5(x=0.5 x=2)”,另有两道解方程题“2.1÷x=3 6.3÷x=7”。这种安排不是很科学,学生的答案是套出来的,而不是从方程中解出来的。
  形如a-bx=c,教材中一道题也没有,编者可能把它归在a-x=b中了,配套的作业本第50页有一题“18-2x=16”,却没有专门的习题做分析讲解,但后来解决问题时却经常出现,学生根本没形成解题技能。
  形如a(x-b)=c的方程,教材在给出第69页例5(如下图)解方程2(x-16)=8的第二种解法时,“2×16”这一步没出现,直接出现2x-32=8。对乘法分配律掌握不扎实的学生根本无从得知这一步是从哪里来的。
  形如ax±b×c=d的方程,即a(x±b)=c的展开式。本单元涉及的习题共有四道,配套的作业本另有四道,练习很充足,但因为没有专属例题,教师往往一笔带过,结果一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一错再错。
  三、解决策略
  解方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连串依据等式性质而展开的演绎推理过程,最终将原方程转化为与其等价的“x=?”形式,“x=?”是方程变形的目标,说白了就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当x取什么值时,能使等式成立?建立方程的概念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所以理解方程的意义及掌握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前提。我认为,只要掌握好以下两句话就可轻松解决方程问题。
  第一句话:先把负的变成正的。
  形如“a-(÷)x=b”的方程(包括a-bx=c),这看似简单的方程,为什么学生错误率居高不下呢?原因是方程里的未知数逆向呈现,既然是逆的,那就先把它变成顺的。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是学生早已牢固掌握的知识,低年级时“做减法想加法”“做除法想乘法”已成为学生计算减法和除法的顺口溜。把这个已掌握的知识挖掘出来,与解方程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把逆向的题首先改成顺向的题,问题就简便多了。就好像人走路一样,顺着走方便,倒着走或因怕碰撞,或因怕摔倒,或因怕走歪,总之十分方便。对于形如a-bx=c的方程,我们可利用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加bx,如18-2x=16,方程两边可同时加2x,再移项,变成18-16=2x;对于形如a÷bx=c的方程两边同时乘x,如3÷x=1.5,变成3=1.5x,这样一变,负的变成正的,新知就变成了旧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句话:能算的要先计算。
  形如a(x-b)=c,ax±b×c=d的方程,学生解题错误率高的原因,一是不会把小括号里的算式看成一个整体;二是方程里至少有两个运算符号。
  一个算式或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来思考,这样的思考模式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出现。方程是个新知识,用字母可以代替一个数参与运算更是一个新鲜事物,是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典型例子。这种思维背景下再要求把小括号里的算式看成一个“整体”,这无疑会成为学生解方程的绊脚石。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搬开这块绊脚石的办法是我们一线教师长期探讨的问题。
  我在突破“a(x-b)=c”这个难点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小括号的作用:小括号除了能改变运算顺序外,还能把括号里的算式看作一个整体来参与运算;然后再让学生把小括号里的“x-b”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计算。多次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还是避开整体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解题顺手,也可与直接给出展开式ax±b×c=d的方程合并教学,使解决策略前后连贯。
  下面重点介绍形如ax±b×c=d方程的解决策略。首先与四则运算挂钩,但不是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是用运算顺序。对于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题,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方程3x-2×6=24(作业本第72页),教学时我先提问:“方程左边既有减法又有乘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学生认为应先计算出2×6=12,方程演变成ax-b =c的形式,接着就利用上面第一句话,先把负的变成正的,两边同时加12,方程变成3x=24 12,这样方程右边又可先算了,3x=36,至此方程得解。
  “我们要先算什么?”这一“问”至关重要,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学生就不会急着利用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6,而出现错误了。
  形如ax bx=c的方程,也可套用“能算的要先计算”这句话。“3x x 6=26(课本第72页)”是课本中稍复杂的一道方程题,在讲评这道题时,我提问:“这个方程中有能先算的吗?”当原方程变成“4x 6=26”后,新问题又可用老办法解决了。
  以后面对稍复杂的的方程,如左右两边均有未知数的方程,也可运用“先把负的变成正的”“能算的要先计算”来解决问题,与中学阶段的“先合并同类项”顺利“会师”。
  当然,要十分重视方程的检验,要让学生在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的基础上,用代入法检验,养成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四、实践反思
  “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从算术到代数是人们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突破。以前教材给出的解方程的主要依据是加减运算与乘除运算的关系,虽易于理解,但要记忆的关系式太多,加法、乘法各一个,减法、除法各两个,一共有六个,解题时学生错误率高,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我带了九届毕业生,进行了九次方程教学,实践,提炼,再实践,再提炼。“先把负的变成正的”“能算的要先计算”,这两句话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方程的实质,及方程中蕴含的等价思想和建模思想,还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把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即先找到自己认知领域的“最近发展区”,再超越这个“最近发展区”,从而到达更新更高的思维领域。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一种好的“烹饪”方法,令食物色香形味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激发需要、巧设冲突、对比优化、感受价值四个方面入手,让数学课堂成为有色有香,味形兼备,令学生终身受益的数学美餐。  [关键词]需要;冲突;优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26-02  题记:治大国,
[摘 要]“认识厘米”是“图形与几何 ”领域的内容,也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通过让“长度”可视化的探究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充分地让动手操作,并在测量学习中渗透度量意识,使学生得以循序渐进地理解“测量”的概念。  [关键词]厘米;长度;测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17-02  “认识厘米”是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也提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经常反问自己:学生的学习愉快吗?学生喜欢这节课吗?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
[摘 要]从学生角度研读教材,即教师把自己“矮化”成学生,思维“弱化”成学生,带着“?”来研读,边读边问,边算边想,边操作边想。它遵循教育心理学理论,成为教师践行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思想的一把“钥匙”,促使教师对知识理解、学生把握更深刻。它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脱节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研读 教材 学生角度 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很多学生在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运算时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数缺形时少直观”,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借助直观图形,从形的角度刻画描述数运算的意义,能够把计算背后的道理以一种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算理。  [关键词]以形助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多样化;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推理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这两种推理的功能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数学推理反映的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主要的数学方法。不管是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修订稿中,推理都是核心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渗透演绎推理思想,培养学生的合情
[摘 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究如何设计课堂提问的策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提问 追问 插问 设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发挥自身
[摘 要]高效课堂定然是学生热情参与的课堂,在此类课堂中,学生善于发问、提问、质问。要构建此类理想的课堂,教师的信赖与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设问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空间,并激励学生,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乘法口诀;高效课堂;设问;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49-01  乘法是加数相同的加
前测,就是教学之前的测试。通过对前测产生的数据分析,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准确了解学生的思维误区。前测,是教学预设的“奠基石”,是教学行为的“风向标”,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有效地运用前测,能为课堂教学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缘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教学困惑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承接了一堂县级教研活动的展示课,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这是一堂典型的概念课,
[摘 要]公因数是一个复合概念,要建立这个概念的清晰表象,必须借助直观。为了让学生感知公因数的产生必要和生成过程,教学时一般由“密铺”操作引入,但是,此活动一旦拿捏不准,就会造成直观过度,想象不足的弊病。以两位教师的“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为例,探讨不同的操作活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操作活动;想象空间;公因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