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1a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信是一种正确、积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是个体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事业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个人的自信心一旦得到激发,并很好地爱护与培养,由此而产生的智慧潜能将不可估量。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多不良之处,突出表现在自信不足。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优势,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室内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在教室播放中国申奥成功的纪录片,让学生回味这激动人心的一刻,体验申奥成功所激发出的民族自豪感;播放中国足球队冲击世界杯的关键一役的录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沸腾的体育场;重温中国女排在世界杯、奥运会赛场上拼搏的情景和站在领奖台上目视国旗升起的那一刻……这些都能实实在在地使学生体会到,经过奋斗取得成功的巨大欢乐和澎湃激情,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能帮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二、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班级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主阵地,学生在这里可展现自我风采,挖掘自身潜力,获得自信源泉。如在体育课堂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比赛中,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这时,班级的或小组的每一次胜利,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无论是运动队的队员或拉拉队的队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个人在分享集体或同学的荣誉时,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加强了,每个人的自信心在无形中也得到了强化。
  三、利用“挫折教育”,使学生愈挫愈强。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体魄强健、敢拼敢闯、坚韧不拔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的学生虽然思想比较解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快,但他们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比较薄弱,往往经不起挫折和失败。而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能产生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体育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从跳箱、山羊、双杠、单杠上摔下来的情况,虽然体育教师做好了充分的保护工作,但仍难免会使他们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帮助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并消除其心理影响;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并使其有效地克服活动中的种种困难。只有消除了内心的自我否定心理,学生才会重新获得一种对事物有控制把握感的自信;只有真正采取了行动,学生才会感到有力量,才会产生由这种力量支撑起来的信心。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努力从实践活动中获取成功,之后再让学生谈谈失败时的感受和成功后的心情。这样就会使学生愈挫愈强,从而在体育课上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要永不言败,让成功的喜悦去冲散挫折和失败的阴影。关键是要自己战胜自己,而战胜自我的过程,就是增强自信心的过程。
  
  (责编 风 云)
其他文献
地理作为一门探讨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新”内容,地理教师应不断吸收地理学科的新观念、新成果和新手段,发挥地理学科的特殊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言与创造性》一书探讨了日常英语口语中固有的创造性问题。语言的创造性在传统意义上被视为正统文学和广告等经院式话语的宝藏。而R·卡特教授在新书中分析了自然发
文章通过对包头市园林树种生长状况全面调查,对耐污染能力和净化大气能力进行专项研究,选择抗逆性强、保健功能好、经济效益高,同时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植物材
化学作为学生进入中学后才接触的一门学科,其教学难度之一就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对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鲅鱼圈钢铁分公司1580热轧步进式加热炉炉膛压力波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方案实施后炉膛压力一直保持稳定,板坯加热质量得到了改善、生产能
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来讲,我认为应该经历三个境界:一、做数学数学光看不做是不行的,其结果犹如“入宝山而空手返”。数学只有亲自去做,学生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书本知识转
英美文学课程的边缘化问题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结合美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开发利用BB平台和博客两种网络技术促使美国文学课程走
中、俄签署了期盼已久、价值4 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供应协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m^3,累计30年
斯宾塞《德育》简介:斯宾塞(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教育家。《德育》一文,原是对洛克《教育漫话》、里希特《教育论》等著作的书评,后辑入其教育代表作《教育论:智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