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魅力是体现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志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982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从某种意义是上说,应该成为一个教育家——至少应该具备教育家的一些好的素质。教师除了应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巧,更应该具有比较完善的人格风貌。即在性格、气质、品德等方面,具有一种堪为学生楷模的总体人格特征,能给予学生一种美好的精神感染力。或如春风一样宽厚和煦,或如泉水一样简单明澈,或如哲人一样深刻睿智,或如严父一样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可师”、“可范”的榜样。
  在学校里,教师是搞好教育教学的主导因素。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是什么在发挥重要作用呢?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先生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贯穿始终,而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至为重要。
  师当有“道”,不容置疑。这师道的“道”,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外教育史,那些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如马卡连柯、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等,无不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与高尚的情操造就的良好的人格修养,以自己强烈的人格魅力形成巨大的感召力,培养出许许多多的有用之材。另外,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也莫不如此。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处在主导地位的教师如果不具备相应的人格魅力,就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也难以有效展开。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或者淡漠,必然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很难想像,一个专业知识欠缺,对生活缺乏热情,性格不稳定,品质欠纯,个性模糊的教师,能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在施教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较高质量的教益,且赢得学生的尊敬。而那种在我们的学校里时有发生的动辄呵斥学生,体罚学生,或者对学生没有耐心,厌恶差生,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发牢骚等等现象,不能不说是某些老师人格缺陷的反映,而这种缺陷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那么,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才可以称得上具有“人格魅力”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自身较高的道德情操与丰富的专业水平完美的统一。也就是说,一名教师要形成富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正真做到热爱学生,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对学生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感染与引导,收获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空前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处在教育教学主导地位的各级各类学校里的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什么?怎么教?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我们教师去积极地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完善我们的教育,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目前,教师们在各级各类学校面对的学生,已是心智空前活跃,信息接受量空前增大,面临的积极影响和不良干扰也极大地增多。在这样情况下,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强弱更显得至关重要。在各种施教因素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已经成为召唤和凝聚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断言,像陈旧的知识将被无情地淘汰一样,人格魅力薄弱的教师最终也将被淘汰出局。所以,在国家大力开展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探索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增强自己人格的感召力,无疑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
其他文献
唐朝的王勃“六岁善文辞,十岁能作赋,十三岁便写下了名扬天下的《滕王阁序》”;大诗人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九岁已能够“谙识声韵”,十六岁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有唐一代,像这样少年而成大器者不胜枚举,从中可以看出唐人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家教为本、激励上进的指导思想强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代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损害健康、影响生活,而且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保护和治理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是刻不容缓,环境保护也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由化学产品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最为普遍,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就十分必要。    一、化学教育中  必须增加环保内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薄弱的工业基础和落后的科技管理以及淡薄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滑坡现象,重振大学人文教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对大学教育人文内涵缺失的理性反思,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热点。与专才教育重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不同,人文教育的重心是“做人”教育,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培养一种理想人格。那么,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人文教育最终要使大学生具有怎样的理想人格?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哪些精神内涵?这是大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和讲授为特征,这种教学模式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活动全球化,已显露出弊端。因此,在21世纪,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事实上,加强知识融会贯通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与接受某一专业领域深入的训练并不截然对立,也不相互矛盾
当今时代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活动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造性的活动将无从谈起.问题意识是人类走向成功的动力源
同一份报纸在一天中却有七个不同版本,资讯刷新速度直追气焰旺盛的“第四媒体”——各大新闻网站。听起来这像是个天方夜谭,但它确实存在。当我们还在以日和周的出版周期为报
目前,大学教育正在逐渐由“专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何为素质教育?这需要从人的素质谈起。人的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指个体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生理构造(形式)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是指态度、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心理品质以及个性心理方面的内容。社会文化素质主要是指个体适应、自学、创造、交往、沟通
RAPD and RFLP analyses of double haploid lines which derived from hybridization between hexaploi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2n=42) and eastern gamagrass (Tri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当下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1994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其中第三条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主体思想没能在观念上得到提升和发展,在这种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在新课程视野下,有效教学应呈现怎样的特征呢?这历来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应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即六个“应”。    一、有效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