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听了不少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研讨课、推广课以及示范课。每每听完这些课,在对执教教师的大胆探索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感悟,诚恳地谈了自己对新课程教法的看法及认识,以期通过这些看法及认识,推进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走上更加健康的道路。
  
  一、以学生为主导还是以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即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必须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笔者曾在珠三角地区听过几堂这样的示范课,让一个或几个在班级成绩较好或该科成绩较好的学生上台做“老师”,由教师指定一篇文章或一个问题由他或他们向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则在下面微笑聆听。这样似乎够尊重学生了,也更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然而,这样的课上下来,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先是该生拉拉杂杂不作要领地乱侃一番,然后,指定几名学生回答问题,答对答错一概给予肯定(该“老师”似乎心中也确无一个对该问题的认识标准)。然后让同学提问,当下面的同学真正提出问题需“老师”解答时,“老师”又红着脸(他也确没有在台上随机应变的经验)说:其实,这个问题我也说不清,下面的同学哪位能替他解答。这时如有一两位站起来回答,“老师”不管对错,均一味肯定,如释重负。如无人应答,“老师”也就只好说“这些问题留在下节课再讨论吧”。至于下节课是否讨论,不得而知,但据我的经验,下节课还有别的课,这些问题最终也就不了了之。
  每每走出这样的课堂,在大家一致的赞扬声中,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感。都说要减负,又都说要质量,在二者要得兼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向课堂要质量,而这样的教学情况,当我们耐着性子等到熟悉的下课铃声响起,我们扪心自问:这堂课,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我们思考了什么,我们得到了哪些启发?不要说学生,就是听课的教师和专家,可能也不能说出一二吧。新课程在强调对学生尊重与赞赏的同时,也同时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而不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一概的放任不管,不是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尤其是错误认识一味的迁就,甚而至于错误的却大加赞赏。一堂课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达到这个目的及要求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决不可以让一堂课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度过了。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毋庸置疑,现代信息技术已较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以其直观性、大容量、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融合而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给一向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防止技术无用的错误,又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泥淖。蓬勃发展的现代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概否定,而是应该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我所执教的学校,为了让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曾在全校轰轰烈烈的开展过一次青年教师综合技能大赛,其中有一个关键的一环,就是能充分展示青年教师综合水平的公开课大赛。客观地讲,这些刚起步的青年教师还是非常认真的,并在教学中投入了满腔的热情。他们通宵达旦地备课,准备课件,并围绕课题设计了诸多课外延伸问题,作为评委的我,看到这样尽职尽责的青年教师,心里自然涌出一分感动,想把课堂教学评分压下一点都不忍心。然而,在感动的背后,总会有一点隐隐的不安,几乎所有的青年教师在展示其才华的黑板上几乎都没留下片言只语。就是那少得可怜的板书,有的还是病句,还有错别字。
  出现滥用多媒体的情况,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媒体内容背离学科本身
  有一堂语文公开课,执教者讲的是一篇现代散文,语言很美,感情很真挚,其遣词造句也很有特色,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却让一位青年教师教得惨不忍睹。执教者先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音乐,然后再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动画,之后让学生找出动画中哪些情节与课文哪些地方相似(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煞是热闹),最后播放一段课文的经典朗诵,一堂课的铃声就在朗诵即将结束时恰到好处地响起。走出教室,我在想:这是一堂好课吗?这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吗?语文课获取知识与培养情感价值观的途径难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音与画面吗?记得上大学时,给我们讲授《文学美学》的是东北师大的白石教授,他曾如此教授我们,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一种区别其他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绝不可替代的审美境界,尤其区别于音乐与绘画,它可以展开联想与想象,可以在自己的反复吟诵中体会文字本身所蕴含的深厚的感情与思想境界。如王安石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好风景”多像自己和李龟年春风得意之时,只是彼时在朝廷,此时却流落在江南,“落花时节”不正是自己与同病相怜的李龟年此时此刻被贬的真实写照吗?“又”字,真显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作者多少内心凄凉之情和自被贬以来的万般感慨,而这些,又岂是几个画面、几首音乐所能替代?
  就这堂课来讲,适当地播放一些音乐与动画,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内容与氛围中,是可取的,但重点应放在课文的欣赏即课文内容的理解、句子蕴含的深意、关键词的玩味上,切不可舍本逐末。
  2. 突破一点与大信息量
  电脑教学,在大信息量呈现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问题的安排显得非常直观、便捷,可以促进学生临场发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从各个方面获取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但有些教师,在一堂课中设置了几十个问题,在大屏幕上滚动播出,让学生应接不暇。短短的四十分钟,真正能搞清一两个问题就不错了,这么多问题的滚动出现,不要说学生,就是听课的教师与专家,恐怕也难以全面清楚吧!
  有一次,著名教师魏书生到广州讲学,他给初二学生上的是高中语文第五册《人生的境界》一课。当时,场地的工作人员为他准备好了多媒体与大屏幕,但他一概没用,就用刚刚架起来的一块小黑板,打开一本刚刚拿到手的语文课本,与素不相识的广州的一个初中班的学生,互相探讨学习了一篇高难度的哲理散文,创造了“高文低教”的一个范例,赢得了与会老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然,我这样说,不是反对多媒体教学,更不是排斥它,而是应该思考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如何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从而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获得最大的收益,身心愉悦地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厚积薄发与精神快餐
  
  目睹目前的中小学的文科教育,在各种考试的影响下,在各种媒体的精神快餐的填充下,其教与学已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丁致中教授大声疾呼:“中小学的教育本应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然而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已被数学、外语挤到角落里,处于弱势而又弱势的地位。”他指出,要改变这种形状,应大力纠正中小学中的“唯智教育”和“唯理教育”倾向,大力加强学生的母语教育和人文教育。
  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而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尤其是文科教学中,往往只剩下知识与技能,有的干脆就只剩下知识了。对作品的品味、诵读,则闲置一边。长此以往,文科教学,尤其是有血有肉的语文教学,就只剩下对语言思维的判断了。甚至于有些学校提倡文科教学理科化,据说这是某些重点学校高考取得成功的法宝。我就听过一堂文科教学理科化的示范课。有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了一堂《故都的秋》。教师先在课堂上列举历年高考中典型的散文阅读尤其是写景散文阅读试题,让学生当堂选择答案或用文字表述问题;然后,学生回答、讨论,教师点评,归纳散文阅读题的一般要求和答题要领或技巧;最后,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精心设计的几个与高考题相似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当堂作答,教师再点评、总结。一篇形象生动、语言意味深长、满含作者无尽秋情的文章就这样“精彩”地结束了。掩卷沉思,我们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答曰:答题方法与技巧。若问这篇文章最能触动你的是哪些内容、哪些语言、哪些情感,恐怕很多人都一无所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语文课已渐渐蜕变成了训练课,训练abcd的选择,训练对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子的选择。不是说这样做不可以,而是说这样做却全然忘记了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这与文章的阅读本质是大相径庭的。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In this paper,the existence,uniqueness and global attractivity are discussed on almost periodic solution of SICNNs(shunting inhibitory cellular neural networks)
中学化学实验向来被认为是离不开具体实验的,但也不尽然。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广泛采用了思维实验方法,特别是在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难点突破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思维实验法也叫做理想实验法,为伽利略首创的科学思维方法。多年来,我在教学中都特别重视理论性较强部分的教学方法改革,这部分内容尤其以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理论为代表。我在教学实践中开发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方法,用于教学难点突破,培养学生经济、有效的理论思维
办公室是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谋划全局的枢纽,是政府的参谋部,是对外的窗口,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政府各部门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编者按:代课教师是指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他们没有任何“名分”,却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着积极作用.代课教师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状况下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在美丽的太行山簏,清漳河畔,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矿井,这就是左权县丈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董事长张瑞红运筹帷幄,励精图治谱写了一篇篇激动人心的华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结构素描则是基础的基础。提高结构素描教学的效果,将会大大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但是,相对于中国画、艺术设计、色彩等教学内容来说,结构素描涉及的专业术语比较多,初学者一时难以理解,而且,结构素描对形体比例、结构透视的要求比较高,要经过反复训练才可以提高结构素描的表现能力。如果学生在暂未理解的状态下反复练习而难以进步的话,很快便会觉得枯燥乏味,并且难以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在长期的教学实
美国M—81E特大糖高粱,也叫“二代甘蔗”。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引进种植成功的珍稀糖高粱品种。该品种植株高大,高达4~5米,茎杆直径3~4厘米。茎秆很甜,可与南
毋庸讳言,时下的语文教学正陷入了这样一种误区,虽然本意是在于提高学生素质,使课堂内容更为丰富,但是大量的非语文元素却源源不断地涌进了语文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与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仿佛成了一堂综合课;本该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却成了鸦雀无声的“电影院”;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上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文字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总离不开提问这一环节。师生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反差,构成了教育特有的而且是永恒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的加快,不少学生已经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知识、观点了,“另类”的思维支配着他们的言行,以致“另类提问”也日渐增多。他们提问的内容往往五花八门,提问的广度和深度也经常令人大吃一惊。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更需要我们着力引导解决的课题。    一、“另类提问”
领导同志办个人摄影展览,龚心瀚也许不是第一人,但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摄影人士,仅以5天所创作的作品办一次摄影展,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了。5月28日下午,“龚心瀚香格里拉之行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