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边疆民族地区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chua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问题调查、深入访谈对边疆民族地区农业高校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就業过程中面临着“四难”,即树立理性就业观难、全面提升难、精准帮扶难、发展拓展难;针对“四难”,提出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升实践能力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农业高校;就业难;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5-027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college graduates in frontier ethnic reg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were facing the “four difficulties” in establishing a rational outlook on employmen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precise assistanc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currently. Aiming at the difficulties, we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belief educ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Frontier ethnic regions;Agricultural colleges;Employment difficulties;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基金项目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处研究类项目(XS2016-13)。
  作者简介 苏文苹(1978—),女,云南临沧人,讲师,硕士,从事管理学、植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和农业信息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2-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2020年全国共有874万毕业生,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0万人,是我国有史以来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年份,加之疫情的突发以及就业工作模式的变化,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国家为降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出台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唯一一所农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竭尽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但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指导工作精准帮扶困难大,毕业生就业率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为破解就业难这一难题,笔者利用云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资源,通过线上发放问卷调查、线下一对一访谈,从就业状态、就业压力、理想职业、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最后对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出相关建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农业大学2016级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借助QQ、微信软件平台发放,由调查对象在网页上独立完成,共收回有效问卷615份。
  1.2.2 访谈法。
  与28名毕业生就就业状况、心理压力、理想工作以及对学校培养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等内容进行一对一访谈。
  2 研究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有男生139名、女生476名,男女生之比为1∶3.43。从生源状况看,以云南省内农村生源为主,其中云南省内农村生源459名,占总数的7463%;云南省内城镇生源56名,占总数的911%;云南省外农村生源84名,占总数13.66%;云南省外城镇生源16名,占总数2.60%。从政治面貌来看,有中共党员34名,共青团员579名,群众2名。从民族结构来看,有汉族468名,占总数的76.10%,在147名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彝族(46名),其次是白族38名,人数较少的民族是阿昌族、摩梭人、朝鲜族各1名。
  2.2 就业状况
  从就业情况、就业压力、就业渠道、就业目标4个方面进行研究[1]。
  ①就业情况。截至2020年5月,615名调查对象中有109人已签约;123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未签约;21人正准备升学;326人未就业,2人自主创业,34人选择其他。
  ②就业压力。15.93%的调查对象感觉处于无压、快乐状态;10.57%的调查对象处于低压轻松状态;6440%的调查对象处于中压焦虑状态;9.11%的调查对象处于高压失明状态。
  ③就业渠道。从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来看,疫情期间大部分学生是从就业网站、校园招聘网站以及网络自媒体中获取,还有部分同学是通过学校老师、亲朋好友介绍。
  ④就业目标。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是否会考虑转变原本的就业目标;4.94%的学生表示完全不考虑,按照原定目标进行;63.58%的学生表示有可能会考虑,但现在还没有想过;3024%的学生表示正在考虑,1.24%的学生表示选择其他。
  疫情防控期间,由于春招形式的改变、毕业设计、毕业时间的延期以及毕业生的求职状态,使就业率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从毕业生的心理状态来看,就业难导致了部分毕业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   2.3 就业意向分析
  从理想的就业单位性质、工资待遇、就业地点以及求职时主要考虑的因素4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就业单位性质。62.76%学生的首选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24.88%学生的选择是国营企业、合资企业;12.36%的选择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
  ②工资待遇。72.68%的学生期望月收入为3 000~5 000元;24.23%的学生期望月收入为5 000~8 000元;3.09%的学生期望月收入在8 000元以上,没人选择期望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
  ③就业地点。4846%的学生选择在中小城市;21.30%的学生选择小城镇及乡镇;15.12%的学生选择中西部大中城市;12.04%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深圳和东部沿海地区;3.09%的学生选择其他。结合国家在疫情下大力开展的就业渠道,毕业生选择较多的是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
  ④求职时考虑的主要因素。首先是自己感兴趣、比较稳定的工作;其次是与自己专业对口、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而对于压力大、高工资和福利待遇好的选择人数较少。
  以上结果表明,“进入体制”“铁饭碗”仍是毕业生的首选;在就业区域上,主要偏向于自己较熟悉的中小城市、乡镇,而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选择的人数较少;同时,由于疫情的影响,就业信息主要是通网络的获取,对于创业所持的观点,大部分毕业生仍坚持传统就业,一定程度上说明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仍较为保守,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3 边疆民族地区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当前边疆农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四难”,即树立理性就业观难,全面提升难,精准帮扶难,发展拓展难。
  3.1 树立理性就业观难
  毕业生就业观是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根本看法和总体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是个体接触、参与求职就业相关实践经验的观念化[2]。随着时代的发展,边疆地区农业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较以前开放,就业竞争意识、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就业观念呈多元化发展,但由于边疆地区农业高校大部分学生来自经济贫困、基础教育相对滞后的民族聚集区,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上较为传统保守,表现为“宁守一亩三分地,也不愿走出去”的现象;也有部分学生好高骛远,未能正确评价自己,认为自己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应从事高薪且轻松的工作,看不上低薪劳累的工作,但薪资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又无法胜任;还有少部分学生盲目自信,不能正视自我,“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
  3.2 就业能力弱,全面提升难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个体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就业机会所应具备的专业就业能力、就业人格取向、社会应对能力和就业发展能力等外化出来的人格特质的总和[3]。此次调研中,有6488%的调查对象坦承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专业能力不足,未能达到招聘单位要求。边疆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自我培养内驱动力不足。由于大学学习、生活相对于高中具有更多的探索性、自主性,学习时间宽松,自主选择空间大,学习渠道多样,部分学生自律性差,沉迷于网络,不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二是“教”“需”脱节。学校虽已开设就业能力培养相关课程,但与学生需求、市场需求匹配度较低。部分课程内容重理论灌输、轻能力训练,重学科建设、轻市场需求,重知识传承、轻求职就业,从而导致“教”“需”脱节。
  3.3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精准帮扶难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将来的职业目标进行持续、系统的全面规划过程。此次调查中,48.78%的调查对象存在职业规划定位不准,具体表现为意志不坚定、自信心不足、迷茫、焦虑等现象。学校为引导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等课程,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成效不显著;在对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等相关课程的评价中,只有6.02%的学生认为是非常有用,受益匪浅;46.83%的学生认为一般,有些作用;28.78%的学生认为有一点作用,但作用不大;1837%的学生认为是没作用。其原因在于:一是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够精准,未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二是课程内容重理论讲授,轻实践训练;三是学校精准帮扶难。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者大多是从学生管理工作中选拔出来的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团委书记、班主任,但由于这些教师所承担的事情繁多,专业化程度不高,只能掌握学生的整体状况,较难掌握个性差异,从而出现精准帮扶难。
  3.4 实践能力较弱,发展拓展难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为获得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顺利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4]。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实践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目前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十分看重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也成为现代社会的就业准则。边疆地区农业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要求学生每年都必须修完一定量的社会实践学分和专业课的实践学分。但是,在此次调研中也发现,这个要求多流于形式,48.46%的学生坦承为完成社会实践分数,往往会选择一些容易得分的实践活动进行,并未评价过自已的素质能力,因此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成效不显著。
  4 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边疆农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四难”,提出以下建议。
  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理性就业观。
  习近平总书记反復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5-8]。习总书记的话深刻阐明了理想信念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边疆地区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好高骛远、盲目自信,应从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上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观。一是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导性作用。大学生要合理定位,调整自我认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提升择业技能,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二是充分发挥高校的指导性作用,从思想观、价值观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重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并教育引导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国家需求、爱国精神等结合起来,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集体观念、诚信诚实、职业道德等融入就业指导过程中,通过思想引领、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价值观。   ②建立就业能力培养管理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针对当前边疆地区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弱,建议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的能力提升培养管理体系。政府层面,应充分发挥政治、经济、社会职能,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政策法规、社会实习管理制度,建立就业诚信监督机制,主导并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高校层面,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承担主要职责的高校,应在充分调研掌握本校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前提条件下,明确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引导大学生将提升就业能力作为整个学业生涯的目标。社会层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完善职业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联合培养的观念,搭建校企合作就业实践平台,加强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机制灵活、渠道互通的人才培养体制,构建就业能力评价反馈机制,优化良性循环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大学生层面,大学生要自觉接受就業能力教育,提高就业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就业竞争。
  ③正视自我,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9]。大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条件下,才能精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当前农业高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调整职业规划方案。二是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始终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应建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其他管理部门通力配合健全职业规划机构;其次是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职业规划教育实施方案。应根据学校的教育优势、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做到精准帮扶;三是应建立反馈、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效果。
  ④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提升实践能力。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长,就业市场竞争形势日渐激烈,实践能力高低已成为用人单位选贤纳士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破解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10]。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首先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从社会、企业、大学生自身对培养实践能力的需求出发,及时调整改革现行课程和教学内容,通过加大专业课实践环节力度、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达到提升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其次,作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教师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最后,作为实践能力关键和核心——大学生,应跟上时代、 经济发展需要,树立“能力为主”的人才观,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通识的学习,并通过主动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实习,锻炼和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知识转化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韦颖.云南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
  [2] 钟秋明.我国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3] 郭欣.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4] 刘群弟.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5] 袁东东.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5):59-64.
  [6] 尹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北京青年研究,2020,29(1):108-112.
  [7] 刘欣怡.“新失业群体”精神生活发展困境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0,29(2):33-40.
  [8] 谭小雄,邓喜英.高校辅导员“五步”育人引导大学生“拔节孕穗期”健康成长[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4):80-82.
  [9] 丁菲凡.卫生类高职学生社会化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检测[J].智库时代,2020(2):129-130.
  [10] 李芳.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其他文献
摘要 以双季晚稻荃早优丝苗为材料,设置0、105、150、195、240 kg/hm2 5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荃早优丝苗高峰苗数、有效穗数、茎蘖成穗率、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结实率、千粒重有所降低。施纯氮150 kg/hm2处理的高峰苗数、有效穗数、茎蘖成穗率、每穗总粒数和产量最高。荃早优丝苗在浙江台州地区作连晚种植时
摘要 目前云南省已建立了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保护了云南省大部分特有和典型自然景观、重要物种及珍稀动植物,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加快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进程。但也存在自然保护地分散管理,保护地新增进度与管护力度不同步,空间范围交叉重叠,保护地存在保护空缺,自然保护地内人地矛盾等问题。分析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及取得的成效,并从建立高
摘要 以安徽省长江经济带8个重点城市作为研究区域,以2003—2018年统计数据作为支撑,研究安徽省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长江经济带COD、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皆表现为下降趋势,并且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的变化相对平稳;各市的COD、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无论是在变化平稳程度还是在累积排放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纵观近16年各市的COD、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  关键
乡村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阵地。文旅资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利用也随之得到重视。安徽省绩溪县溪马行政村各自然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在综合考量该村景观资源概况、空间布局状况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指导,确定出村域内重要的旅游节点、发展轴线,提出“四化并进”的举措模型,构建“一核两轴三区”的旅游景观空间结构,以期优化乡村文旅资源活化传承利用的发展路径。
摘要 为了控制龙芽楤木茎段水培中污染问题,采用不同稀释倍数木醋液进行培养。通过抑菌圈和细菌、真菌数量检测研究木醋液的抑菌效果。通过嫩芽生长和营养成分含量测定筛选出较适宜木醋液浓度。结果表明,木醋液在抑制细菌和真菌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且随着木醋液稀释倍数的增大抑菌作用逐渐降低。木醋原液处理细菌抑菌圈直径为28.05 mm,真菌抑菌圈直径为17.62 mm。木醋液各处理细菌和真菌增长速度减缓,低于对照
摘要 [目的]研究密闭式烘烤条件对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楚雄地区K326烟叶为烘烤对象,对电能密闭式热泵烤房与传统密集型烤房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致香物质以及感官评吸进行对比。烘烤过程中,使用气体分析仪实时监测并记录烤房内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烘烤结束时,对密闭式热泵烤房与传统密集型烤房进行气体测定;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致香物质以及感官质量评价对比。[结果]密闭式热泵烤房内二氧化碳浓度明
摘要 [目的]了解黑老虎种群结构及动态。[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及方差均值比率法研究湖南省莽山、舜皇山及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黑老虎种群的年龄结构、高度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编制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结果]黑老虎3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5级,呈倒金字塔形,年龄结构无Ⅰ级幼苗,幼藤储备很少,中成年藤和老年藤的比例占60%~80%,属衰退型种群;高度結构受支柱木和林冠层高度
摘要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功能性饮料中13种食品添加剂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稀释过滤后直接进样;流动相为甲醇-0.02 mol/L乙酸铵梯度洗脱。[结果]13种食品添加剂在30 min内能够很好地分离,浓度在1~100 μg/m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 2>0.999);检出限在0.03~0.78 mg/kg,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5.2%~103.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
摘要 介绍了农业植保直升机水稻田喷施质量检测的方法,根据检测地块实际地域情况和检测时气象参数、飞行器理论喷幅宽度,设置了靶标区和非靶标区,设计了采样带及定位雾滴采集点;通过软件、设备进行雾滴粒径分布、覆盖密度、分布均匀度等数据的统计分析,以期为提升农作物病虫害航化作业质量以及飞防作业项目验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水稻;植保直升机;施药质量  中图分类号 S 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
摘要 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一些成功举措为例,提出涉农高职院校要加强“三农情怀”建设、建立一支专业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细化农业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旨在为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涉农高职院校;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5-0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