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历史材料解析题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chi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应只学习“陈述性知识”,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历史学科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历史学科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历史这一门学问是如何而来的”知识。历史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第一,学习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譬如,分析史料证据,尝试用史料证据建立“事实”;第二,学习一些历史学的重要概念,如“变迁”、“发展”、“原因和影响”等。概括地说,就是学习阅读史料、辨别史料、诠释史料,并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去认识过去。而自1998年高考开始的利用历史资料对学生进行考查,特别是在文科综合考试中历史材料题的分量的加大恰恰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既可拓展和深化历史知识,又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素质教育。可见材料解析题是构成学生历史高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有的学生不重视材料解析题,有的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把历史书背好,就能得高分,甚至有的学生害怕做历史材料解析题。这不符合大纲所要求的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教师没有精心设计材料题的内容,同时也缺乏正确的方法点拨,没有系统的训练。
  在长期的教学中,就我个人理解,要做好材料解析题,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材料
  解析材料首先决定于读懂和理解材料,理解是关键。应当做到:
  (1)通晓全部材料:题内的各条材料,包括标点符号、材料出处、背景简介、注释和按语,都要心中有数,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通病。
  (2)重视内在联系:各条材料貌似孤立,实则组合成题时却有其整体性和联系性,有一个通题的主旨。这是必须抓住的。
  (3)发掘信息含量:有事实性含量、议论性含量、真伪性含量和隐蔽性含量。要特别注意隐而不露的材料和信息。
  (4)掌握关键词语:它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材料中的重点,是答题时运用的重点。
  (5)注意表格栏目:表格材料是历史材料的一方天地,它的含量很大,只是偶用于高考卷面。这种材料的关键或提问与解答的对立统一点在于栏目名称上。
  2.审准问题
  一般意义上的审题在这里也适用。但材料解析题的问题有不同于任何其他题型之处,如下:
  (1)“找出(依据)材料原文”;(2)“不得摘抄材料原句”;(3)“归纳成几个方面(或主要论点)”;(4)“综合……材料得出结论”;(5)“根据……材料谈认识”;(6)“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表述应当……”等。
  3.神合课内
  试题虽然是新的材料、新的情景和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解析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即同课内总有一定的关联。所谓“结合”,首先是它以课内知识为依托,却无需拿课内知识来答题;其次是它的某一两处设问,需要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所用的是课本的重点内容或显要的知识点。所以,审读和答问时,要注意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4.确认所是
  各题问题中,必有一两个基点或可看作起点的层次,即“是什么”。例如:“什么时候”,“地域在哪里”,“反映了什么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真实态度是什么”,等等。这些发问的答案在材料中,或在材料同课内知识的切合点中。应答者应正确地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力戒偏差。一旦错认,还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5.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获取”——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什么?利用“有效信息”。“利用”于何处?“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说明和论证,是利用有效信息的结果。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是解析能力的关键,是题内能力考查的最高档次。例如:回答“为什么”,“怎样评价”,“分析原因(根源)”,“有何特殊意义”,“概括提炼”,表达成文,“得出什么重要结论”,等。对这些提问的解答,要求依据“有效信息”(包括隐性材料和课内知识),并理解贯通,升华认识,进而阐释相关的历史,揭示题供材料的本质属性,达成规律性的认识。必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是“充分利用”的一种深层含义。
  6.精确表达
  要求紧扣材料,词语准确,言及要害,逻辑严谨。写限制性的小文章时也应当这样。
其他文献
利用多媒体开展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图片、幻灯、摄影、音乐、多媒体、语言等,再现地理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能更好地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把地理教学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初中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1.创设“引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对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农村中小学生美术学
介词在英语中虽是一种虚词,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每篇英语文章里都可找到大量的介词。语言学家称:“英语是介词语言。”(English is a language of preposition.)正确地使用英语介词可使语言更生动、更简练。有许多从句用介词短语替代更为简洁明了。如:  He wouldn’t succeed if you don’t help him.如果你不帮助他,他绝对不会成功。 
近年来常有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厌学。那么怎样避免学生厌学?  1.在教学内容上要满足学生需要,引起学生兴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新颖并且有高度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引起注意。相反,内容贫乏、凌乱,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太深、太易太浅的内容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数事实证明,上课分心往往是那些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写作训练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也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可这样做的效果却也不见得好,学生往往只是注意了分数,而并不在乎老师的评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让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便是一种尝试。开始时,我心里直打鼓:学生喜欢这样做吗?他们会不会埋怨老师偷懒?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加之生活阅历不丰富,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如何才能避免这些现象呢?    一、努力创造愉快宽松的教学气氛    众所周知,作文是语言的艺术。首先,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特点,讲究艺术性,语言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又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在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时,更要有节奏感,有韵味,如行云流水,似珠玉落盘令学生爱听乐听,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注意这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耳濡目染之中,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要给学生讲到词类活用。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词类活用的规律,通过积累,总结出了从句意和句法关系两方面辨识词类活用的方法。  1.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可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辨别名词用如动词,一是从全句的意思着眼,二是注意句子的结构。名词用如动词一般具有结构上的特点:第一,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如“不官”,“不”
【摘 要】 江苏省高中实施新课程已近三年,作为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也是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回望过去三年所走过的路,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了更多的反思,笔者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说明,其目的一是总结实施过程中经验、教训,二是为下一个轮回实施效果的提高所借鉴。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思考     一、从教师教学层面上看:新课程知识呈现方式的特点对历史教学模式发出挑战    以专题史呈现出的新课程历史教学内容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语言交流和写作实践活动,共同完成课堂上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完成写作练习,然后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它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 英语 写作 小组合作 教学    写作是一个
大多数农村初中语文老师都有同感:学生怕写作文。农村初中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内容空洞,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或干脆抄袭的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和教师教学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见得少,听得少,读得也少,造成知识面狭窄,生活内容单一。如何让农村初中学生不再“怕”写作文,本人在农村初中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二是引导学生仿写,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