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源词见证下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也许不知道,“半导体”“电视机”“导弹”“超声波”“航天”“火箭推进机”“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反应堆”……这些词都来自俄语。
  大一刚入校,王同学就被要求下载一款App,学校表示和毕业证书挂钩,四年必须在这个软件上修满120个学分。
  我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档案和文献资料的梳理,整理出各个时期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汉语的俄源外来词,并建立了俄源外来词语料库,希望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社会变迁对语言发展变化的影响。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延伸,俄罗斯作为沿线最大、最重要的参与国之一,开展汉语和俄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触研究,探寻语言中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印记,对于充分认识这两种语言各自的发展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探寻“语言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影响”这个问题提供更多个案参考。这项工作十分不易,不过本科四年的俄语学习,以及硕士时研究对俄汉语教材的编写研发,为我如今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四时期:苏维埃、布尔什维克
  研究俄源外来词,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最早的一批俄源外来词是什么时候在何种情境下被引进的?我首先想到了五四运动,这场对我国近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大变革、大运动。十月革命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五四运动在我国的开展。从反对旧思想、旧文学、旧礼教到拥护“德先生”“赛先生”,从《狂人日记》的绝地呐喊到“打倒孔家店”的集中批判,五四运动对尘封日久的民众心态产生了巨大冲击。
  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或引入俄国文学作品,或介绍俄国革命,在国内掀起了一次介绍俄苏文化的热潮。据《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 统计,1917~1927 年,国内出版翻译的 200 種外国文学著作中, 俄罗斯文学著作有 65 种,大幅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文学著作。一批著名的译者,诸如鲁迅、郑振铎、瞿秋白、蒋光慈、茅盾、巴金等,既是文学家,也是翻译家,对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推广发挥了很大作用。鲁迅翻译的普希金、果戈理、谢德林、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的作品,至今仍是最好的译著版本。茅盾和巴金也翻译了托尔斯泰、契诃夫、赫尔岑、屠格涅夫、高尔基等不少俄罗斯作家的作品。
  还有一批知识分子则热烈探讨俄国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李大钊强调俄国文学“社会的色彩之浓厚”“人道主义之发达”;陈独秀创立的《新青年》则辟专号,介绍俄国社会与革命。正是这些人的抛砖引玉,使一些充满时代色彩的俄语词进入到了汉语中,例如“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客里空”“孟什维克”“乌拉”等。随着俄苏文学、文化作品的译介和讨论的展开,其所携带的政治文化意义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历史的洗礼,像“苏维埃”“布尔什维克”一类的俄语词在汉语中生根发芽,渐渐融入汉语,成为汉语词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时期:导弹、超声波、航天
  俄源外来词成批量、大规模地被引入到汉语,主要集中在中苏友好交往的十余年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首先与新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翻开了两国关系崭新的一页。1950年2月,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保持团结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至此,中苏关系进入史无前例的“蜜月期”。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了封锁政策,使汉语从英语中吸收外来词的机会和数量大大减少。随后,驻苏留学生的大量派遣,苏联专家的大批援华,以及各行业领域大多照搬苏联模式,让俄语成为汉语外来词的主要来源,表现在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中国还掀起了全民学俄语的热潮,一些像“习明纳尔”“专业”“副博士”等教育领域的俄源外来词也被引入到汉语中。1956年,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汉语词汇中又相应出现了俄语“半导体”“电视机”“导弹”“超声波”“航天”“火箭推进机”“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反应堆”等一系列科技新词。
  在社会生活领域,随着中苏两国之间的频繁往来,汉语词汇中“布拉吉”“喀秋莎”“文化宫”这样的俄语词随处可见。
  1990年代:套娃、马林果
  1960年后,随着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中苏两国的关系陷入“冰冻期”。之后的“文革”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极少,外来词几乎无缘产生。这个时期,俄语文学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速度急剧下降,俄源外来词几乎为零。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解体后,继承的俄罗斯重新开启了与我国的友好交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平等互助、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时期的中俄关系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中又呈现出不同于苏联时代的新特点。这段时期,一些如“套娃”“马林果”等彰显俄罗斯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纷纷进入到汉语中。
  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如今从克里姆林宫到远离莫斯科的边陲小镇,从西伯利亚远东到俄西部名城加里宁格勒,只要一谈起中国,只要一提到俄中睦邻友好关系,俄罗斯朋友都会热情洋溢地说起俄中经贸合作的“大项目”,盛赞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国际背景也为我从事汉语中俄语外来词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如今,我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研究成果为中俄两国的友好交往提供更多参考。
  责任编辑:曹晓晨
其他文献
为什么人类如此热衷于立Flag  “立Flag”是一个网络流行词,它的意思是对自己说一句振奋的话,立一个本人近期要实现的小目标,为达成大目标做铺垫。细细琢磨,它跟“做计划”的意义不完全一样,计划是动态的、系统的,而Flag是静态的、单一的。它跟“立目标”也不完全一样,目标是中性的,不具有感情色彩,“立Flag”这个词则带有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某种意义上附加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喜欢立Flag,体
时时课课  毕业季里很多学校推出了优秀毕业生系列,优秀的毕业生看起来总是相似的,或者是应聘到了好的工作单位,或者是考上了好的深造学校,或者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他们成功的模式也是一致的,无外乎认真学习,规划未来,积极参加实习、竞赛等。他们的不同在于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路径的方法,这也是学弟学妹们最具借鉴意义的地方。  在学霸学习过程中,经常有“关键的一课”让他们如脱胎换骨般成长。这关键的一课
用氧量增10倍,开车40多小时达  新冠病毒侵蚀患者的肺部,使患者的呼吸系统遭到破坏,严重时会导致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必须通过高流量吸氧来维持生命体征。  传统的供氧方式是医用氧供应商把工厂生产的氧气储存在钢瓶中,运到医院的氧气库后供患者使用。疫情期间,湖北各医院的用氧量达到了日常用量峰值的10倍以上。在疫情最紧张的2月份,湖北地区的氧气供应商加班加点,生产量达到平常的4到5倍,却还是不够用。氧气钢
“不行,大过年的,别人都不去就你去,你敢去试试看!”  家里新买的陶瓷杯被茵茵的父亲摔成了稀巴烂,那是茵茵买来给家里过年的新茶具。  母亲在厨房不紧不慢地准备着晚上的饭菜,一声不吭;茵茵刚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则在房间里悄悄听着外面发生的一切,她并不知道外公为什么要摔杯子,妈妈究竟做了什么。  “爸,这不是别人去不去的问题,现在武汉那边很紧急,最缺护士医生,我们是干这一行的,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
星星在遥远的天边各自闪耀着光芒,可以看见,却无法触摸。而我们身边也有这么一个群体,她们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可以看见,却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  在大二的选修课中,我选了一门《微电影与广告赏析》的课。上课时,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泰国711便利店的广告《听从我心》。让我更加清楚了解到了这一特殊群体自闭症患者。  影片讲述了在老师尽心尽力帮助下,自闭症的学生打开心门,渐渐地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新时代新气象,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在新的一年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充分响应新时代的号召。  1月中旬,學院发布了以“调研中国”为主题的调研任务,让我们围绕家乡的变化、文物古迹、特色民俗等展开调研。我们迅速成组,在家乡德州展开了两周的调研,希望通过调研了解新时期德州扒鸡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访谈问卷,并随机进行了采访。
第一类 常见借代词语  借代,顾名思义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一般情况下,多数借代词为名词,考试中会涉及的一般是古今通用的常用借代词。常见借代词如桑麻(农事)、华盖(运气)、南冠(囚犯)、桑梓(家乡)、 三尺(法律),等等。  1.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洁的象征。下面选项中涉及荷花的有:  A.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
2020年寒假之时,我是河北衡水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那是我参加高考前的最后一个假期,冲刺高考,成败在此一举。然而,由于汹涌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原本只有10天的短暂假期被无限延长。不过,假期的延长并不代表学习的停滞,而是开辟了另一个全新的战场——线上教学。  最初,衡中采用观看录课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即老师们提前将课程录制成视频,上传至网课平台,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观看教学视频。这样操作较为简单,而且
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那位大叔是否真的遵守了自己当年说过的话,也许他早已买了私家车,再也不用坐公交车了。否则他看到现在满大街跑的公交车全是无人售票车,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不要说无人售票车了,现在连无人驾驶汽车都已经出现了(我虽然没有坐过,但我坐过无人驾驶的地铁)。所以再来看二十年前那位大叔的这句气话,感觉就像是段子一样。  其实,我并没有资格嘲笑那位大叔。很多时候,我也不是一个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
我爸是个孤独又沉默的人,他总是一个人做着特立独行的事情。听我妈说,他二十几岁拿了大专文凭(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很优秀了),工作也很有前途。可是没工作几年,他却突然申请去了基层,在离家很近的一个单位当了个值班员。除了上班,他还尝试各种事情,换煤气、送报纸、做小买卖、设计专利。  小时候,我家环境不太好,小而昏暗的客厅里杂乱放着爸爸的图纸、尺子、铅笔等各种工具。他还总是骑着吱呀吱呀的自行车到处转,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