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是文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在课改之初,被教师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那时,课课有合作,人人有合作,成为课堂一道固有的风景线。然而,时过境迁,在人们的一片质疑声中,小组合作渐渐淡出了课堂。人们质疑的焦点是:小组合作的意义何在?
质疑一:一遇问题,教师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徒有合作形式,没有合作实质,有无必要。
质疑二:学生在位置上聊天的时间多于讨论的时间,时间的耗费在课堂中触目惊心。
质疑三:小组合作难以掌控,课堂目标难以完成,于是课堂中对合作紧急叫停的现象比比皆是。
质疑四:讨论时,我言、你言、他言,混乱无序,一片嘈杂,效果甚微,令人叹息。
……
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小组合作只能“黯然下马”。课堂上又多了些正襟危坐,多了些滔滔不绝。
这一切,难道都是小组合作的错?
我国古代教学理论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只有合作形式的技术,在形式背后隐含着极其丰富的教学内涵,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教学哲学。合作学习意味着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一起改变、一起完善;意味着更快、更好,参与者每人可以负担更少,学得更好;还意味着互帮互学渗透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即正确的分组、科学的规则、合理的内容。除这三项以外,还需要和谐的合作环境、有效的评价方式等。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是“有意义”的。只不过,究竟如何让它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存在,这成了困扰我们的“麦田怪圈”。
然而,假期里的新加坡之行让我眼前突然一亮。
新加坡是一个极为重视学生“群”素养的国家。所谓的“群”就是指学生的团队精神。新加坡人将这种“群”素养直接渗透在他们的课堂里,主要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在新加坡所听的华文、英文、数学课堂,毫不例外,都见到了它的影子,而且非常真切,非常实在。让我之前的困惑,寻觅到了注解。
亮点一:四张卡片
【课堂观察】
这是一节英文课,内容是“蜘蛛与蚂蚁过冬”的故事。教师先与学生交流故事内容。随后,学生的小组合作就展开了,时间为20分钟。
令我们奇怪的是,每一个学生的桌前都放着一张小卡片,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卡片都不一样,一共有四种。
面对我们的好奇,学生作了解答。这四张卡片,是每一个同学角色分工的标识。具体而言,持卡片一的同学主要负责领取本组所需的学习材料;持卡片二的同学负责提醒同学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周边同学的学习;持卡片三的同学的职责是,一旦同学发生争吵,他可以出示警告牌;持卡片四的同学则是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并向全班同学展示。
我们恍然大悟,暗暗称奇。
【启示】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给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带来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规范。
很显然,新加坡的老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小组合作可能会出现的负面状况作了种种预判,并以角色分工的方式予以解决。
离我最近的这一学习小组,持卡片一的同学是一位稳重的女生,持卡片二的同学是一位略有些调皮的男生,持卡片三的同学则是一位孔武有力的男生,持卡片四的同学是一位文静的女生。个人特质与小组角色一一对照,我们发现,这分工因人而异,真正做到了因人定职。在后来的交流中,执教老师进行了补充说明,这分工并不是固定的,有时会根据合作内容进行调整。
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应该以非常明确的方式,让每一个人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意识。
亮点二:一把小棒
【课堂观察】
还是刚才的那节英文课,学生开始进入讨论阶段,每一名学生手里握着一把小棒,而且颜色多样,再仔细看,小组内成员的小棒颜色各不一样。
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神秘的小棒到底有何用。学生为我们揭示了谜底。
这些小棒决定着发言的顺序,比如谁想发言,就将自己的小棒放在桌子中央。所以,只要一看桌子中央的小棒,就可以知道发言的顺序。讨论结束后,各组收材料的同学就会将小棒收集在塑料袋里。教师只要观察一下袋里的小棒颜色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个同学的发言情况。
【启示】
听了介绍,我连连叫绝。一把小棒就解决了小组合作中的两大难题,即孤立的个体和缺位的教师。
孤立的个体。合作的实质就是共享信息与智慧,而事实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是各说各的,根本不去倾听别人。合作结束,自己的还是自己的,别人的还是别人的,也就是说,虽然大家围坐在一起,但大家还是孤立的个体。小棒的出现,让发言有了规则的约束,让倾听有了时空的保障,让思考有了大家的参与,从而,让合作共享也成为可能。
缺位的教师。小组合作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团体。教师无孙悟空的三头六臂,不能顾及全面。所以,在我们经常见到的课堂里,教师对每一个同学的参与情况,并不了解,当然,也就无法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发展区。这也是许多教师放弃小组合作的原因之一,小棒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应该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合作团体中有意义的个体,他们互相了解,彼此尊重,在有序中共享资源。
亮点三:一张题板
【课堂观察】
这是一节数学课,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教师并没有像国内的教师那样去详细讲解每一步过程。而是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发言,教师讲解,展示其中的算理。
然后,就是小组合作。教师通过电脑出示了一组题目。只见学生快速地拿出一张小白板(两名同学共享一块),一名学生抄题,并很快地进行运算,另外一名同学拿着板擦,眼睛注视着同学的一笔一画,一旦发现错误,赶紧帮忙擦拭,有时,还伴着相应的讲解。每做完一题,教师就会公布答案,答对的小组欢呼雀跃,答错的小组赶紧分析原因。做下组题目时,两人交换角色。整个过程显得紧张而有序,一组题目很快就完成了。
【启示】
合作的核心是团队精神。当个体在这个团队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很显然,这样的合作是有意义的。如何突显这种归属感,这一块白板,就是一个很好的诱因。
社会互赖理论和动机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合作会产生积极的互动,在没有个人努力和合作的情况下,则不会产生互动。在这个合作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思考,一人在做,另外一人则是审核,以求将最正确的答案通过白板呈现出来。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创举!
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应该让每一个成员在互动中思考,在互动中点拨,在互动中品味荣辱。
新加坡重视群体合作,并在小学课堂中充分践行,是基于他们对现代社会教育的理解,更是基于他们对现代人际交流价值的认识。如此近距离的观察与思考,让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小组合作一定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存在。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责任编辑 田欣欣)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在课改之初,被教师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那时,课课有合作,人人有合作,成为课堂一道固有的风景线。然而,时过境迁,在人们的一片质疑声中,小组合作渐渐淡出了课堂。人们质疑的焦点是:小组合作的意义何在?
质疑一:一遇问题,教师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徒有合作形式,没有合作实质,有无必要。
质疑二:学生在位置上聊天的时间多于讨论的时间,时间的耗费在课堂中触目惊心。
质疑三:小组合作难以掌控,课堂目标难以完成,于是课堂中对合作紧急叫停的现象比比皆是。
质疑四:讨论时,我言、你言、他言,混乱无序,一片嘈杂,效果甚微,令人叹息。
……
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小组合作只能“黯然下马”。课堂上又多了些正襟危坐,多了些滔滔不绝。
这一切,难道都是小组合作的错?
我国古代教学理论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只有合作形式的技术,在形式背后隐含着极其丰富的教学内涵,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教学哲学。合作学习意味着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一起改变、一起完善;意味着更快、更好,参与者每人可以负担更少,学得更好;还意味着互帮互学渗透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即正确的分组、科学的规则、合理的内容。除这三项以外,还需要和谐的合作环境、有效的评价方式等。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是“有意义”的。只不过,究竟如何让它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存在,这成了困扰我们的“麦田怪圈”。
然而,假期里的新加坡之行让我眼前突然一亮。
新加坡是一个极为重视学生“群”素养的国家。所谓的“群”就是指学生的团队精神。新加坡人将这种“群”素养直接渗透在他们的课堂里,主要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在新加坡所听的华文、英文、数学课堂,毫不例外,都见到了它的影子,而且非常真切,非常实在。让我之前的困惑,寻觅到了注解。
亮点一:四张卡片
【课堂观察】
这是一节英文课,内容是“蜘蛛与蚂蚁过冬”的故事。教师先与学生交流故事内容。随后,学生的小组合作就展开了,时间为20分钟。
令我们奇怪的是,每一个学生的桌前都放着一张小卡片,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卡片都不一样,一共有四种。
面对我们的好奇,学生作了解答。这四张卡片,是每一个同学角色分工的标识。具体而言,持卡片一的同学主要负责领取本组所需的学习材料;持卡片二的同学负责提醒同学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周边同学的学习;持卡片三的同学的职责是,一旦同学发生争吵,他可以出示警告牌;持卡片四的同学则是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并向全班同学展示。
我们恍然大悟,暗暗称奇。
【启示】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给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带来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规范。
很显然,新加坡的老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小组合作可能会出现的负面状况作了种种预判,并以角色分工的方式予以解决。
离我最近的这一学习小组,持卡片一的同学是一位稳重的女生,持卡片二的同学是一位略有些调皮的男生,持卡片三的同学则是一位孔武有力的男生,持卡片四的同学是一位文静的女生。个人特质与小组角色一一对照,我们发现,这分工因人而异,真正做到了因人定职。在后来的交流中,执教老师进行了补充说明,这分工并不是固定的,有时会根据合作内容进行调整。
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应该以非常明确的方式,让每一个人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意识。
亮点二:一把小棒
【课堂观察】
还是刚才的那节英文课,学生开始进入讨论阶段,每一名学生手里握着一把小棒,而且颜色多样,再仔细看,小组内成员的小棒颜色各不一样。
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神秘的小棒到底有何用。学生为我们揭示了谜底。
这些小棒决定着发言的顺序,比如谁想发言,就将自己的小棒放在桌子中央。所以,只要一看桌子中央的小棒,就可以知道发言的顺序。讨论结束后,各组收材料的同学就会将小棒收集在塑料袋里。教师只要观察一下袋里的小棒颜色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个同学的发言情况。
【启示】
听了介绍,我连连叫绝。一把小棒就解决了小组合作中的两大难题,即孤立的个体和缺位的教师。
孤立的个体。合作的实质就是共享信息与智慧,而事实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是各说各的,根本不去倾听别人。合作结束,自己的还是自己的,别人的还是别人的,也就是说,虽然大家围坐在一起,但大家还是孤立的个体。小棒的出现,让发言有了规则的约束,让倾听有了时空的保障,让思考有了大家的参与,从而,让合作共享也成为可能。
缺位的教师。小组合作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团体。教师无孙悟空的三头六臂,不能顾及全面。所以,在我们经常见到的课堂里,教师对每一个同学的参与情况,并不了解,当然,也就无法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发展区。这也是许多教师放弃小组合作的原因之一,小棒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应该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合作团体中有意义的个体,他们互相了解,彼此尊重,在有序中共享资源。
亮点三:一张题板
【课堂观察】
这是一节数学课,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教师并没有像国内的教师那样去详细讲解每一步过程。而是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发言,教师讲解,展示其中的算理。
然后,就是小组合作。教师通过电脑出示了一组题目。只见学生快速地拿出一张小白板(两名同学共享一块),一名学生抄题,并很快地进行运算,另外一名同学拿着板擦,眼睛注视着同学的一笔一画,一旦发现错误,赶紧帮忙擦拭,有时,还伴着相应的讲解。每做完一题,教师就会公布答案,答对的小组欢呼雀跃,答错的小组赶紧分析原因。做下组题目时,两人交换角色。整个过程显得紧张而有序,一组题目很快就完成了。
【启示】
合作的核心是团队精神。当个体在这个团队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很显然,这样的合作是有意义的。如何突显这种归属感,这一块白板,就是一个很好的诱因。
社会互赖理论和动机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合作会产生积极的互动,在没有个人努力和合作的情况下,则不会产生互动。在这个合作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思考,一人在做,另外一人则是审核,以求将最正确的答案通过白板呈现出来。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创举!
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应该让每一个成员在互动中思考,在互动中点拨,在互动中品味荣辱。
新加坡重视群体合作,并在小学课堂中充分践行,是基于他们对现代社会教育的理解,更是基于他们对现代人际交流价值的认识。如此近距离的观察与思考,让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小组合作一定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存在。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