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研究与实践

来源 :科技信息·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全面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也就是“1+X”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以“1+X”证书制度开展教学改革,使教学体系构建以“1+X”证书制度为依据,进而为国家更好的输送技术型人才。本文以“1+X”证书制度为根本,讨论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1+X”证书;高职计算机应用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
  引言: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工作中,要以“1+X”证书制度内容为基准,针对制度内容设置人才培养要求,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要以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
  一、“1+X”证书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概述
  (一)课程建设与“1+X”共同发展
  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体系和课程框架搭建过程中,要以“1+X”证书制度为根本,根据“1+X”证书制度内容设置相关课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专业技能、职业精神与道德素养方面的重点培养,使计算机课程教学工作以全方位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重点工作内容。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以“1+X”证书制度为依据,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1+X”的证书认证要求产生紧密联系,使两者共同发展,进而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技能培养,推动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使教师能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定向培养,提升未来取得证书的成功率[1]。
  (二)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性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参考“1+X”证书制度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计划制定过程中要遵循层次性原则,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将教学工作内容按照不同层级进行划分,通过对教学工作进行分层次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完善、细致,为全面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提供有效保障。
  二、“1+X”证书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构建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通过在不同地区高职院校建立“1+X”证书制度教学改革试点,引进具有创新意义的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深入开发教师团队、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使证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以证书内容为该专业的基本办学理念,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证书的认证层次不同建设分层次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建立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不同层次的证书认证内容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初级、中级、高级证书的认证内容区别,开展不同技能标准、技能要求的教学体系构建,使学生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下得到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整合课程内容建设、人才培养内容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标准,进而开展教学工作能够深入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和专业技能素养,对于“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优势和作用能够得到有效体现[2]。
  (二)建设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搭建过程中,学校要在教学过程中冲分发挥“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根据当前教育行业的教学现状以及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发展情况展开调研,以调查结果为基础,能够有效了解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职业技能证书的认知与了解,为“1+X”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开展进一步打下基础。同时要结合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要求和技能要求制定教学标准,以便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能力培养与提升,通过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等内容进行有效规划,使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的到完善,在整体计划的框架体系上体现出更加科学的系统性特点。例如,在Web前端开发人才的培养工作过程中,要以“1+X”证书制度为根本,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课程设置中合理体现“1+X”證书制度内容。在具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根据证书的等级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初级、中级与高级三方面。在进行与初级证书相关的课程建设时,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应用HTML文本标签、头部标记、页面创建超链接等课程,同时也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搭建静态网页,使学生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获得初级证书认证所需的知识内容。而对于中级证书认证所需的知识内容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加入前端新知识内容、新技能内容、网站规划建设内容等,高级证书相关的课程设置则可以加入设置静态网页开发、静态网页美化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Web-pack、HTML、CSS代码等知识[3]。
  (三)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改革与创新,还要大力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学校方面要大力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对本校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使其专业素质能够在本校内得到发展。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与产业开展合作,使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提升自身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另外,高职院校还要大力开展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夯实业务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1+X”证书制度为根本,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使学生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大力发展了我国专业技能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丰.1+X证书制度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通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02):36-40.
  [2]贾颖.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改革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64-67+96.
  [3]钟文峰,刘晓璐.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中融入“1+X”证书制度的思考[J].科技风,2021(05):91-92.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PZXJ202137
其他文献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道路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法治精神也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高校依据教育法律法规、高校章程制定内部校规,从而行使自主管理权,这也是高校自治的重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并未对高校自治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各高校在制定校规时,各施所长,各具特色,由此带来各种问题。故本文对高校校规制定的原则进行研讨,望对高校自治予以微薄帮助,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高校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校规 制定 原则  
摘要:大学生只有有着足够的文化自信,才会激发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才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祖国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著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应充分发挥好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阵地。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文化自信;大学生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人才培养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指大学生不仅钦佩我国优秀文化更是自觉地去了解去学习我国优秀文化。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先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促使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重点推动学生能力及意识的全面发展。语文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传统文化之间也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文章将重点探索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对策
摘要:文章基于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展开分析,先简单阐述了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又分别从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心理机构和教师建设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改善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期待能够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  高职高专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特殊的心态,总觉着比其它档次的大学生低一等。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之一就
内容摘要:管理会计在高校会计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很大,但是关键在于高校价值与学生的服务管理怎么样有效结合是关。结合的越好,管理会计作用就越大。管理会计也是科学合理的分析高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应用管理会计,高校财务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科学技术发展快速的新时代,管理会计如何助力提高高校财务工作效率,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研究管理会计在高校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思考
摘要:实现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前发展阶段下我国的重大战略选择。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创新创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有机结合,是高等教育的重大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型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经济增长方式  一、引言  2
摘要: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在数字化资源、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短板。高职院校在“十四五”期间要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从智慧环境、智慧资源、智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走职业院校智慧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智慧校园  “十三五”期间,各高职院校以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职业院校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学习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和思考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了数学质疑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从而解决疑惑,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质疑
一、什么是首因效应  “印象”往往是认知他人采取相应行动的重要依据。“首因效应”是社会认知印象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的认知评价与交往影响最大,也行“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某人的首次形象及行为方式对他人所产生的心理定势现象,我们称之为第一印象效应。在教学实际中,教师的首次形象及教学行为方式对学生所产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心理定势,我们称之为教学
期刊
摘要:家国情怀是每个中华儿女融入血脉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承的优秀品质。大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社会贡献度。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个人发展与国家兴旺紧紧结合。学校层面制定实施目标,提高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质量,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构建家国情怀培育的校园文化,张贴苦难主题的革命文化海报,开展苦难主题阅读会、读书分享会等,使大学生有表达自身情感的平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