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美学观察:一朵微醺偶耽的红晕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有某些记忆被丝带绑在你内心的某个角落,某天抽开那个蝴蝶结,记忆中的画面就像礼物盒子里的五彩纸片一样纷纷散开。然后看见一个身影固执地带着自己回到幽远的往日,那是我的奶奶。
  童年里,每年小雪过后,她会亲自酿甜酒,我每天都期待着那口褐色的大缸里发酵而成的酸酸甜甜。待到糯米中间形成一个小小的水塘,她会用筷子沾一点甜酒在我的舌头上,问我可好?我总是眯起眼睛假装大人喝完酒后陶醉的样子,然后长长地哈一口气表示对那酒的认可。酒酿从那一刻起就进入了我大缸一般高的身体里,由此长大后发酵成了喜欢各种酒精的癖好。
  酒酿很婉约,总是一副润物细无声的样子。这个气质非常江南。离开了黛墙白瓦,离开了雕花窗,离开了吴山越水,酒精度里再也酿不出这种微醺偶耽的情怀。恰如院里老井或旧墙上的苔痕,时间浸淫出的是故乡的风物和气息。所以每到冬天,腊梅开始长出花苞时,我总无比期待酒酿。无论是红糖酒酿鸡蛋还是桂花酒酿圆子。都像是从我身体里分裂出去的细胞一样,有着难以言喻的情感。
  这样一种歌颂季节变更的食物小玩意,总觉得一定要在冬天下雪的时候吃是最合适的。每当酒酿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时,它的颜色是明亮的。
  院里的腊梅开了,紫色的芯是檀心种。梅花香自苦寒来,奶奶特别喜欢花,特别爱美。总喜欢把发髻梳得溜光然后插上一支。我的记忆里若有童年带来颜色,那一定来自腊梅和桂花,一种冬日午后懒洋洋的黄色。
  今时四季都能吃到的酒酿早已没有了儿时的味道,大部分酒家的酒酿圆子里都勾了芡,像一个擦了BB霜的美女。朦朦胧胧的看不到米粒的原始状态。牙齿接触不到大块的酒糟更难免会有所失落。但是每次当舌头接触到醪香时我依然能见到一朵红晕开在奶奶的双颊,可媲美《红楼梦》里湘云醉卧芍药间,红香散乱,蜂蝶围绕。
  在米酒的世界里,总是会让人不自觉地贪杯,一不小心就跌进衣袂飘飘的快感里,特别在逢年过节期间。
  冬至在苏州是一个全家团圆的大节日,在当天都会喝冬酿酒,也就是自家酿的桂花米酒。这种液体将每家每户的情感穿越时空连接起来。细腻地渗透进你的身体,让你的肌肉像被按摩一样变得松软,最后软成软体生物一般不由自主。让我想起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家家扶得醉人归,透过那些粗黑线条描绘出小人物浓浓的人生况味。
  这种小人物大意境的思想在酒糟的身上最能表现,不管是植物还是鸡鸭鱼肉等遇上酒糟都能撞出灵魂的火花,其中糟鸭舌糟毛豆这两样下酒小菜一直是我的心头之好。无论何时何地出现总是一副轻盈的姿态,丝毫没有违和感。这种带点灵气的食物需要慢品,无论三五知己围坐抑或独酌月下,若有若无的酒香总是会在你的心里牵起层层的涟漪。
  像蜻蜓点过一池春水般,你以为无痕其实早已在你的心里埋下了根——那舌边几十年不散的家乡余味便是人们所说的乡愁。
其他文献
为了共同纪念张大千辞世30周年,台北历史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深圳博物馆 ,两岸四地四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万里江山频入梦——两岸张大千辞世30周年纪念展》。  而在此之前,台湾收藏界资深人士陈筱君在上海国际收藏论坛作主题演讲,讲述了中国台湾收藏界对中国传统文华的眷恋,并以评点台湾收藏家的方式,讲述了她眼里好的收藏家需要具备的素养。  专业与用心成就价值  陈筱君1960年生于台北,是台
期刊
美国著名社会分析家尼尔森·W·奥尔德里奇的畅销书《老钱》中,将依靠自身奋斗而挣得的财富视为“新钱”,继承而得的财富称作“老钱”,拥有“新钱”者被视作财富新贵,而拥有“老钱”者才可称为上层阶级。“老钱”骨子里的高贵气质与生活品位是“新钱”孜孜以求的目标。  陈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叶》里,描述暮年的郭四小姐:三个年轻女孩和老太太走在一起时,像是三个男士陪着一个美女。“老钱”与生俱来的气质不会随着岁月流
期刊
从几百年前开始使用机械运转计时器“钟”到后来手表成为流行,及至当下各种电子计时设备的普及,人类对时间的计量手段逐渐丰富。现在许多年轻族群不再使用腕表,而是以各种数码产品代替了它。那么说,手表已经out了么?No way! 世界各地的成功人士们仍然钟情于佩戴和收藏好表,因为这时候,表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实用,而是抬起手腕时收获的一片艳羡目光以及保有与收藏珍品之快乐。  当然,这些进入收藏级别的珍贵腕表,
期刊
浦东陆家嘴吴昌硕纪念馆,这是原本约好的访谈地点。可不巧有人拜访吴超工作室,于是应约来到静安寺万航渡路一幢高层内。缶丁庐,也就是吴超先生的工作室。作为海派书画大家吴昌硕的曾孙,过去的这个甲午年,吴超忙得有些应接不暇,难得有时间坐下与人聊聊天。  “去年,是曾祖父170周年诞辰,官方的、非官方的纪念活动太多,一年到头没有停过。从开春就开始,最早是日本京都的一个纪念活动,后来包括中国美术馆也搞过吴昌硕纪
期刊
《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上海站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以来,人气一直很旺。即便在匆匆忙忙的工作日,我看到临近中午时,排队等待入场的观众还是络绎不绝,场内的观众也有数百人,甚至连一些学龄前的孩子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底楼几个大型装置艺术前,还有不少观众在排队,准备体验一把由草间弥生营造出来的梦幻世界。对这一盛况你感到意外吗?  龚明光:有点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准备这个展览时,老实说我并不太有
期刊
事后诸葛的口头禅是:“我早就知道一定会这样。”证券市场中不乏事后诸葛,特别是广泛露面于各类媒体的股评家,他们往往能在市场下跌后找到下跌的理由,在市场上涨后找到上涨的理由。艺术市场亦然。目前业内的艺术品市场分析可谓铺天盖地,在空间上大至一个艺术品类,中及一个艺术家群体,小至一件拍品;在时间上短至一位买家举牌的眼神,中及年度或拍季大势,长至几十上百年的市场沉浮。几乎所有的分析,都能在事后为发生的一切找
期刊
看完前篇艺术作品里表达的爱情,人们也许会好奇,艺术家生活里的爱会是什么样子。笔者采访到了艺术家夫妻王向明与金莉莉,看看他们相伴几十年的爱情之路。  他是幽默的水瓶,她是优雅的天秤;他偏重具象创作,她迷恋抽象表达;他的作品颜色饱满,她的画作黑白简洁;他梳理艺术史,理性地回望经典作品在历史上的转折;她发现生活美,感性地运用简洁点线、日常絮语表达精神中的流动。你甚至会疑惑,为什么两个人从相爱到牵手,能如
期刊
今天,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阵营、形态、现象、趣味、市场等都在迅速地分化。随着各种艺术基金、大的艺术机构、超级画廊的出现,这种分化在未来几年里还会愈演愈烈。面对市场和资本的冲击,以及画廊业内部的竞争与吞并,似乎能与由资本和拍卖所统辖的艺术市场相对抗的就是美术馆和双年展了。2013年的当代艺术市场曾出现了诸多“乱象”,但“新宠”和拔得头筹的似乎应属“新水墨”和“新工笔”。不过,在众声喧哗的表象下,装置并
期刊
2013年,是国内艺术圈颇有“故事”的一年。这一年,被寄予“爱国情结”的青铜鼠首兔首终于得以“回家”,中国几大城市没有“满城尽带黄金甲”,变成了满城尽是“大黄鸭”;这一年,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艺术品的保税带来了福音,中国艺术市场的潜力也因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佳士得的落户得到进一步肯定;这一年,艺术作品在市场拍出的惊人高价让人惊呼“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亿元时代”,尽管中国艺术项目集体扎堆威尼斯双年展,还是让
期刊
东坡法帖,是真是假?国宝回归,名不副实?短短数月,沧海桑田,才以五千万高价『国宝』身份回归祖国的苏东坡《功甫帖》,旋即引来强烈质疑。一方面是上海博物馆的三位资深专家,一方面是声名赫赫的纽约苏富比拍卖行,夹在中间的则是近年来收藏界的大红人,孰是孰非,令人咋舌。个中玄机,扑朔迷离。  纽约当地时间2013年9月19日,正值中国的中秋之夜,在纽约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精品”拍卖会上,著名中国收藏家刘益谦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