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丹:为什么很多艺术品市场分析只是“事后诸葛”?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后诸葛的口头禅是:“我早就知道一定会这样。”证券市场中不乏事后诸葛,特别是广泛露面于各类媒体的股评家,他们往往能在市场下跌后找到下跌的理由,在市场上涨后找到上涨的理由。艺术市场亦然。目前业内的艺术品市场分析可谓铺天盖地,在空间上大至一个艺术品类,中及一个艺术家群体,小至一件拍品;在时间上短至一位买家举牌的眼神,中及年度或拍季大势,长至几十上百年的市场沉浮。几乎所有的分析,都能在事后为发生的一切找到充分依据,似乎所有的分析者都“早知如此”。
  在投资行为学中,事后诸葛被称作“后见之明偏好”。后见之明偏好(Hindsight Bias)是指人们经常在不确定的结果出现后,把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必然,认为自己具有先知先觉能力。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发生大崩盘,几乎所有大公司的股票都狂跌30%,在美国政府积极救市、上市公司大规模回购之后,股市才逐渐回升。希勒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当天就知道什么时候会反弹吗?”有近半的交易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而实际上当时的市场情绪混乱不堪。当他们被问及“是什么让你认为知道何时会反弹”时,答案多是“直觉”、“内心想法”等,很少提到美联储的干预等具体事实。
  专业人士更容易因过度自信,成为事后诸葛。
  人类倾向于从无序中看出规律,尤其从一大堆随机的经济数据中,推出所谓的规律。虽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供的大量统计证明,许多事件的发生完全是由于运气和偶然因素,但人们更愿意通过直觉,从一些数据的表面特征推断其内在规律。过度自信者往往会夸大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当他们所期望的结果确实发生时尤甚。特别那些成功的专业人士,经常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知识的准确性和杰出的个人能力,过度自信还会随着个人在任务中重要性的加大而增强,这让投资领域中的基金经理人、股评家、证券分析师都充满自信,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
  艺术品市场的分析者同样自信满满。胡懿勋的《也说艺术市场与艺术批评之关系》一文述及,在台湾地区,艺术品市场中有一类分析评论完全以市场交易记录、行情起伏为核心,多见诸实时性的报纸和杂志、电子、网络等媒体,撰文者除了院校学者,还包括市场从业人员、经纪人、策展人或独立操作的艺术品交易者。他们以市场价值为导向,从国际大环境分析到某场拍卖会的成交记录,畅谈实时的市场动向。因为与价格紧密相连,他们让一般读者受到相当程度的催眠。在大陆,因为艺术品市场发育较晚,专业人士的分析更被读者关注,特别是一些成功人士的预测性分析尤其被看重。
  然而,市场分析对投资的指导意义可能相当有限。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曾做过一项大猩猩选股实验,让大猩猩向写有股票代码的纸板上投镖,从中选出5只股票组合,将其与《华尔街日报》8位知名分析师精心挑选的5只股票组合相比较,结果二者的收益率不相上下。1960年代初,经济学家尤金·法马(Eugene Fama)则在分析数十年的股市数据后提出,股市具有内在的随机性,分析师用来分析股市的各种工具和模型“纯粹是胡说八道”。至于国内,李清明在《股民必读》一书中说,股市上所有的规律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如果股价运动真有明显规律可循,股评家只需按自己的预测,在跌宕起伏的中国股市不用几年就能致富,而实际上,他们绝大部分赚的不是股票的钱,而是股民的钱。
  事后诸葛毕竟只是事后的诸葛。在证券市场,新入市的股民一般逢股评必听、逢股评必信,结果,不该套牢的套牢、不该踏空的踏空者居多。相对于股市,艺术品市场走势的成因更为复杂,趋向更不确定,分析清楚过去市场的来龙去脉已属不易。所以,艺术品投资者如果把那些对市场过去时的生动分析,当作对其将来时的准确推断,很可能会大失所望。
其他文献
@艺术品保险art_insurance:一半以上的艺术品损失,发生在运输途中。贵重的艺术品运输时,要在箱子外观上不留任何标记,使用黑色无皱塑料纸对托盘上的箱子进行遮盖,尽量增加可以显示破坏与否的标记,比如封箱带、封条、铅封等,还要注意在托盘上面、箱子下面放置坚硬的金属盘,以防止被“釜底抽薪”。
期刊
在我认识的书画家中,张一凡可算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从外表看,你很难相信他是一个画家,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闪光的艺术特质,与普通人并无二致。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平常无奇,不善言辞,决不起眼的人,却包藏着一颗超乎寻常的强大内心,凭借着对艺术强烈的追求,坚韧的意志,执著的信念,硬是在艺术的道路上闯出了一条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靠的就是两个字:勤奋。他总是谦逊地说,我生性笨拙,只好笨鸟先飞了。好一个“笨
期刊
@夏彦国:坐车上无聊,窗外抬头竟是设计巨丑的楼。一个个看下来,这城市真是没有品位。路过银河SOHO,跟望京SOHO一个路数,前者是俩胸,后者是……建筑不考虑周边环境,设计再好都是垃圾。再好的补品,你给上火严重的人猛吃,这不是愚蠢是什么呢?
期刊
穿着轻薄型羽绒服,运动裤、运动鞋,在一众西装革履的教授群中,伊塔洛·罗塔(Italo Rota)更是显得个子矮小,不显山不露水。1.67米左右的罗塔教授,和米兰理工大学的后辈卢卡·彭切里尼站在一起,更显得滑稽——瘦高的彭切里尼身高超过1.85米。  最近,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伊塔洛·罗塔做了《建筑设计与绿色能源》的讲座,与大家分享了他本人关于建筑、人类学乃至印度、中国古代哲学的思考。  融汇多种
期刊
《功甫帖》事件进展  2014年1月13日  苏富比公开关于苏轼『功甫帖』的14页研究报告  2014年1月6日  书画鉴定专家朱绍良发表声明称,坚持认为拍品『功甫帖』为真迹,并愿意接手购藏  2014年1月3日  苏富比再次坚持『功甫帖』是苏轼的真迹,并称将于十天内作出正式回应  2014年1月2日  刘益谦三度发表声明,呼吁让学术争论回归理性  2014年1月1日  上海博物馆3位研究员发表研
期刊
为了共同纪念张大千辞世30周年,台北历史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深圳博物馆 ,两岸四地四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万里江山频入梦——两岸张大千辞世30周年纪念展》。  而在此之前,台湾收藏界资深人士陈筱君在上海国际收藏论坛作主题演讲,讲述了中国台湾收藏界对中国传统文华的眷恋,并以评点台湾收藏家的方式,讲述了她眼里好的收藏家需要具备的素养。  专业与用心成就价值  陈筱君1960年生于台北,是台
期刊
美国著名社会分析家尼尔森·W·奥尔德里奇的畅销书《老钱》中,将依靠自身奋斗而挣得的财富视为“新钱”,继承而得的财富称作“老钱”,拥有“新钱”者被视作财富新贵,而拥有“老钱”者才可称为上层阶级。“老钱”骨子里的高贵气质与生活品位是“新钱”孜孜以求的目标。  陈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叶》里,描述暮年的郭四小姐:三个年轻女孩和老太太走在一起时,像是三个男士陪着一个美女。“老钱”与生俱来的气质不会随着岁月流
期刊
从几百年前开始使用机械运转计时器“钟”到后来手表成为流行,及至当下各种电子计时设备的普及,人类对时间的计量手段逐渐丰富。现在许多年轻族群不再使用腕表,而是以各种数码产品代替了它。那么说,手表已经out了么?No way! 世界各地的成功人士们仍然钟情于佩戴和收藏好表,因为这时候,表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实用,而是抬起手腕时收获的一片艳羡目光以及保有与收藏珍品之快乐。  当然,这些进入收藏级别的珍贵腕表,
期刊
浦东陆家嘴吴昌硕纪念馆,这是原本约好的访谈地点。可不巧有人拜访吴超工作室,于是应约来到静安寺万航渡路一幢高层内。缶丁庐,也就是吴超先生的工作室。作为海派书画大家吴昌硕的曾孙,过去的这个甲午年,吴超忙得有些应接不暇,难得有时间坐下与人聊聊天。  “去年,是曾祖父170周年诞辰,官方的、非官方的纪念活动太多,一年到头没有停过。从开春就开始,最早是日本京都的一个纪念活动,后来包括中国美术馆也搞过吴昌硕纪
期刊
《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上海站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以来,人气一直很旺。即便在匆匆忙忙的工作日,我看到临近中午时,排队等待入场的观众还是络绎不绝,场内的观众也有数百人,甚至连一些学龄前的孩子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底楼几个大型装置艺术前,还有不少观众在排队,准备体验一把由草间弥生营造出来的梦幻世界。对这一盛况你感到意外吗?  龚明光:有点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准备这个展览时,老实说我并不太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