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成因浅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5400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本文从网民心理视角出发,运用传播心理学原理,深层次解读网络暴力的成因,从根源上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
  关键词: 网民 网络暴力 心理成因
  从2005年开始,随着“高跟鞋虐猫事件”、“魔兽铜须事件”、“史上最毒后妈”等一系列事件的接踵而来,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在公众眼中——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就是网民针对比较极端的事件,以道德的名义,以暴力语言为载体,凭借人肉搜索等方式,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但事件发展到最后往往变得非理性,给事件当事人造成精神重压,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依据传者—媒介—受者的传播模式,研究网民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是如何既承担传者又扮演受众的。在此基础上,运用传播心理学原理,结合案例分析网民产生心理网络暴力的深层次原因。
  一、网络暴力中网民的心理成因
  网络暴力事件往往就是网民怀着对现实不满和道德审判的心理,针对社会上某一事件进行的宣泄。另外就是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期盼被社会认同,想要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因此争当“意见领袖”。当然,这中间也不排除一部分人纯粹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人而进行的狂欢恶搞和娱乐。
  (一)网民心理宣泄的需要
  网民针对某一社会事件,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上进行传播和评论,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它成为一个很好的宣泄平台,更好地满足了这种宣泄需要。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通过这个渠道网民以暴力语言为载体,用人肉搜索的方式,在社会事件中打着替道德替天行道的旗帜,发泄和掩饰自己的压力与不安。
  (二)网民“意见领袖”欲增强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具有主导网络舆情的权威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获取信息,采取主动发帖,及时表达和评论对社会与公共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带头为社会弱势群体和个人利益讲话,以此获得社会成员的好感与信赖。还有一部分网民为了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随心所欲地用言辞的出轨、观念的冒险这些标新立异的方式获得关注,且往往置传统和权威于不顾。这些出格的表达只为取得一种放松,以此获得社会大多数人的关注与认同。
  (三)道德审判的传统
  中国人历来有道德审判、道德私刑的传统。引发网络暴力的事件大多是现实生活中较为极端的事,或反道德伦理,或反人性。“高跟鞋虐猫事件”中的女主角用高跟鞋踩踏动物;“魔兽铜须事件”中的大学生与有夫之妇的婚外情;“史上最毒后妈”事件……这些都是人们不能接受的。然而这些事件又都处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地带,这时,网民们就会受自我认同的道德催眠,受非理性的情感驱使,将自己自动升级为道德审判者,进行所谓的“替天行道”。从道德的捍卫者变成道德私刑的施加者,网络暴力由此产生。
  二、网络暴力中网络媒介的被滥用
  网络以其随时性、公开性、虚拟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成为民众最大的信息发布平台。网民利用这个平台,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但也因为网络的特性,肆无忌惮地暴露自己低劣的欲望需求。
  (一)网络传播优势满足网民的媒介需求
  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匿名性,以及把相关权利向普通网民转移弱化的特点,使其给予人们的公共空间几乎是不受限制的,无论是精英还是一般的民众,都能对一些问题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网络上,不仅人人都有表达的机会,而且由于传播快、传播范围大的特点,往往会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对社会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网络的特性助长了网民的侥幸心理
  互联网天然的虚拟性质和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相互联系发表意见,各种平时被压抑的不良欲望在此时开始显现。网民们在参与一个社会事件时,会感觉他们都是“无名的大多数”,原因是网络隐蔽了其身份,传播的时间地点不受限制,传播速度与更新快,所以网民们可以无所忌惮、为所欲为。
  (三)网络成为网民表现“本我”的平台
  新浪微博上一个网民为“郭美美Baby”的20岁女孩,在网上公开炫耀自己“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其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对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人们对红十字会这个慈善组织的慈善性质开始怀疑,紧接着就是对捐款去向的追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超我接受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本我是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以性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的本能冲动。本我受“求乐原则”支配,追求享受,这种享受就包括被关注,就可以解释郭美美的自曝行为。虽然个体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是存在的,但好奇感、探究及窥私的“求乐心理”则是人的共性。
  三、网络暴力中作为受众的网民的心理成因
  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是因为网民参与一个社会事件,组成一个群体,接受群体暗示和群体压力,并受群体心理、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的三重影响,还有传统法不责众心理纵容的猎奇窥私,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网络暴力。
  (一)网民的从众心理
  现实生活中,当个人缺乏自信或冷静判断时,往往会产生从众心理,改变原来的观点和意见。“人云亦云”、“随大流”,以寻求一种集体认同的安全感。
  (二)网民的逆反心理
  随着人们对言论自由的要求的日益提高,有些人认为越是不被允许传播的言论,就越是真实的、触及事件核心的言论。部分具有怀疑逆反心理的受众,他们认定传统主流媒体维护的都是官方政治权威,因此只要抓住社会上一个可以诟病的事件,他们就会咬住不放、猛烈抨击。“药家鑫事件”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就是因为谣传药家鑫是富二代,所以网民比传统媒体反应更激烈。
  (三)网民的集体无意识
  在网络暴力中,参与者之间相互影响,具有共同的情感感受和目的,形成了一个暂时而非常有凝聚力的集体,是典型的群体行为。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殊性,网络上的主体群体极化倾向更为普遍和明显。
  在娱乐圈甄子丹与赵文卓的骂战中,舒淇发了一条微博表示甄子丹很“敬业认真”,却遭到网民的网络围攻,将舒淇卷进口水战,更有网友将舒淇早年的艳照扯出,进行人身攻击。舒淇为此删除所有微博、取消关注。在“舒淇删博事件”中,网民就是一个集合的群体。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预示着未来媒介的走势。公众对网络舆论发挥的社会监督作用还有很高的期许,未来网络舆论也会继续发挥其巨大功能。与之相伴的网络暴力也不可避免。从心理层面研究了解网络暴力的根源,可对症下药地控制网络舆论的负面作用。
  互联网虽然是虚拟化的平台,但网民的行为是现实行为。网民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的建设作用。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近年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总量连年增长,资金来源渠道增多.财政资金带动了民间资本的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范围,将学校划分为小学、初中两个层次,以张家口市桥东区6所学校为研究对象,从学校体育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家长重视程度、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着手分析“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现状,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因素。通过学校
第一章 总 则rn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体育事业如何,事关农民切身福祉,事改革兴衰成败。经大量调查研究,本文系统提出了新农村体育發展的背景、存在问题和必须大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我国己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和改进院校党委的建设 ,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是各级党委必须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落实新的体制编制以来 ,院校各级党委班子进行了
打开小学音乐课本,我们很容易发现,打击乐器的教学内容在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新课标也对打击乐器的学习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看出打击乐器在音乐课中的重要性。打击乐器以它的易学易奏、品种多样、音色丰富、合作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那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运用好打击乐器呢?  一、多听、多看  在小学低段的音乐课中,培养学生聆听和观察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善于观察的眼睛,是提升
财库〔2016〕22号2016年1月25日根据《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基于我国多年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与社会政治建设的逐步健全,党校的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进步。其中党校中的政治理论课程也在长期发展中伴随社会的发展显现出不足,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