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数学课上,看似热热闹闹,学生似乎参与了,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在频频的教学情境变换中,像是追波逐浪,学得模糊,也不到位。可见,一味地“动”并不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的本义。笔者通过实践反思,认为数学课堂的“活”应注重动静协调,在活动设计上注重层次性。
  一、重两头,精设计,有挖掘
  数学课堂的生成需要教师课前的“运筹帷幄”。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往往盲目、低效,更谈不上生成性。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解读,根据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细致地分析,才能充分预见到学生进入新知学习过程中生长因素产生的可能性。经历这些也就形成了一个线条清晰的教学思维轮廓。教学预设的层次和可能性,才能使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跃氛围,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注重教与学两头的预设思维应当是呈立体的。其思维的触角由教材向学生亲近的生活伸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伸展,使教学的设计体现教材上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生的知识经验三者的有机融合;通过有层次的生活情境走进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对教材知识点的拓展教学,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在课堂,在生活中也在不断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挖掘和利用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展开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经历过程体验。因此,只有多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到预设的准确、恰当。
  此外,教学设计要“粗”“细”搭配,富有弹性。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如果预设的空间过窄,答案唯一,生成必将太少;反之,如果预设空间过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必将太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到“粗”“细”搭配,以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和生成性。所谓“粗”,弹性设计,给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这时的教学设计不是已经定稿的教学程序,而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中,其最大的特点是以学定教。当然这“粗”不是没有原则的粗,有时更需要在“细”上下功夫,如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地做到真实有效,能和生活有联系,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关键性的提问上尽可能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思维。记得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有一个精心的提问:“学习了百分数,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这时有学生提问:“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呢?”正因为有了这一问,学生在创造千分数时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造出十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那就是创新和有效的生成。
  二、重過程,巧调整,有把握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在进入教学过程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生成的动态过程。在这过程中有错误出现,有问题派生,有不同见解产生,有异议等,往往与教师的教学预设产生不合拍,让人出乎意料。而这些课堂现象,恰恰潜藏着生长性和生成性,是值得珍视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认为这是“节外生枝”,置之不理,循着预设,按部就班,就会扼杀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由此可见,教师要充分运用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和整合,适时调整教学思路、进程或方法,以适应课堂上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现状,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我在教学《年 月 日》时,先一问:“老奶奶到今年只过了19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本想以此导入,但学生反馈时不仅说出了这老奶奶是2月29日生的,还知道这一年是366天,没有2月29日的这几年是365天……显然教师已经预设的教学程序已经无法和课堂发生的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境现所匹配,于是我马上调整方案,改变方法。我先让学生看书自学,互动交流,再重点讲解判断闰年、平年的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们为“2008中国奥运”设计一张年历卡。在这个教学中,由于我及时因为学生的学习现实而调整了教学思路,不仅实现了比预想设计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更显活力。
  三、重互动,引冲突,有提升
  现在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和谐”,通过互动生成教学过程,加深情感、知识形成过程,生成数学价值的体验。其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探究过程中的互动,具有挑战性,有时学生的质疑和见解都会让教师面临知识和智慧的挑战,而认知的冲突和不同见解的争论也会让学生面临同伴挑战,从而促进教与学过程的有效生成。互动的意义,即见于达到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在教与学方式选择和知识这两方面的互补,促进教与学方式和个体知识结构的改变。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中,交流、讨论和思辨,展开互动,让学生伸展思维触角,得到学习情感的深度体验。自然,教学中教师也要理智、敏锐地对学生的一系列表现做出反应,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声音、错误的认知等。
  教例《化简比》的教学片段时,教师出示了数学题:(2/7:2/9),要求学生化简。一个学生板书成2/7:2/9=7:9,“错了”“反过来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马上让其他同学说出正确结果,而是先让那位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学生分析、判断和验证,最后达成共识。所以,随机应变的教学处理,呵护了当事者的自尊,也使错误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辨错、纠错的活动拉长学生思维的长度,提升探究数学问题的层次,使数学课堂绽放智慧。
  成功的课堂教学,就是因为众多有效真实的生成促成。让数学课堂“活”起来,首先我们老师的一切都得活起来,包括设计、思想和方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人的大脑会根据已有的认识基础,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以形成一个新的结构体系;而要熟知这个新结构,就必须要对刚纳入的新知有一个直觉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建立直观的感觉,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留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可能还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所以,学生一旦在脑中有了某个知识的数学直
笔者自1990年~2000年,在辨证施治基础上,运用动物类中药对我科84例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消除局部轻组织肿硬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情况,即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多、更及时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
《交通中专教育》是交通中等专业教育研究会的会刊。1982年创刊,迄今已连续出版了72期。十多年来,《交通中专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推进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
以青岛城市轨道交通R3线沿线明挖法施工范围内地下管线探测为背景,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管线探测方法的技术特点,总结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了基于电磁法的管线探测技术,并
四川省汽车运输西昌技工学校86名学生在省武警二支队教导大队的支援下,经过15天的军训,完成了训练任务,达到了预期的训练目的。1993年11月20日省武警二支队队长胡永明等领导
幼儿园的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是教育方针对每个园所的要求,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幼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但由于中美两国国情、
几何直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快速提升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力工具和方法。几何直观能够将概念、数字、运算、图形联系在一起,简化、明确内在数学逻辑关系。本文以几何直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痛点,并针对这些痛点,列举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所谓“几何直观”,是指将概念、数学问题、关系等式转变为直观的图形,并在图形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几何直观已经被列入十大核心概念,引导小学生探索数学知识
特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是对于特殊幼儿的认识和了解却不够。特殊幼儿因为某些方面与普通幼儿存在一定的差异,往往是需要进行普通幼儿所不需要的特殊教育的。本文浅
小学科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为学生展现科学的魅力,让学生深深地融入科学活动之中,从而启发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以点滴教育为出发点,通过课前设疑、趣味引导,课堂拓展、实验激趣,小组探究、自主创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意在从日常的教学中,逐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出科学探索精神。  现在小学科学学科,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力度不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