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专题当我们对比美国教育时,我们借鉴什么?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w_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学·
  2019年9月底至10月中旬,我随教育局赴美研修团,在美国加州湖滨区几所初高中参访、学习、交流。这次研修的时间不长,但是通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教授的讲课,尤其是加州几所初高中的实地参观、走访,对美国中学教育略窥一斑,内心颇有些震动。
  虽窥一斑未能知美国基础教育之全貌,但对比也颇见差异。
  一、学习状态:自在自为
  2019年10月7日,美国时间早上7 ∶ 30,国内时间晚上10 ∶ 30。
  我和孩子微信通话:
  “国庆作业都做完了吗?现在到睡觉时间了呢!”
  “还有一点点,快要做好了!”
  “那你抓紧写完,洗洗睡吧!”
  估计这是大多数家长和孩子通话的常态。
  虽在美国没有亲见,料想国庆七天,为了应付作业和应对即将到来的月考,动作不够迅疾的她差不多都在书桌前。
  这,也差不多是大部分孩子的假期常态。
  作业。补课。培训班。刷题。
  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习题、背不尽的英语单词……
  或长或短的假期背后,往往是月考、周考、模拟考、入学考在等着他们。故而所谓的“假期”,理所当然变成了“弯道超车”、查漏补缺的最佳时间。按孩子们的话来说是“换个地方……长时间地……写作业”。
  当我们的孩子刷题时,美国的孩子在做什么呢?时差9小时,美国西部时间是早上7 ∶ 30分,初中生坐着校车或是私家车来到学校,满16周岁的高中生则大多在这个时候自己驾车上学。一天六节课毕,如果不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一般在下午两至三点间回家。
  在美国的几天里,每天中午匆匆吃过简餐,尽早去参访学校。然而,即便是下午1点钟到学校大门口,我们的参访时间也只有一个多小时。下午两点半左右,各个学校的放学时间到了,我们的参访就得结束。我们的孩子呢?这个时间还在上下午的第二节课呢,他们至少还有两节课要上,有时候还有整理课。记得冬天的傍晚去校门口接孩子的时候,往往华灯已上,看着一个又一个孩子影影绰绰地从校门口踱出来……心里隐隐作痛。这作息已是天壤之别,更甭提还要晚自修的住宿生。
  据美国老师介绍,孩子们回家一般会帮父母干点家务或者打零工挣钱,也有的孩子扛起一块滑板在公园欢脱着——当然,美国学生也有作业,抄写几个单词,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一个PPT的制作,这些作业大多需要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显然,学生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学习、作业、娱乐、休闲、运动……多元而丰富,自在而自为。
  当然,这次我们看到的只是美国公立初高中的教育概貌,而他们的精英教育即私立高中到底是怎样的学习样态,我这次未亲见,不得而知。查阅相关的资料,约略可以知道他们比国内的孩子更拼,只是所拼的“内容”大有不同。
  二、课堂学习:互助互动
  这次研修学习,我们走访了圣地亚哥湖滨区教育局所辖的八所初高中学校,未见一个教室有讲台、未见一个教室里有面朝黑板排列整齐的课桌椅。每一个教室里,或是学生三五成群分成小组围坐,或是四围成圈坐着,或两大组相向而坐。
  因为是语文教师的缘故,我特别关注他们的外语课——中文。所见的几节中文课都是“沉浸式”学习,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有节课的主题是“小吃店”,教师让学生扮演小吃店的老板、伙计、顾客,表演的学生用很生硬的语调艰难地说着“你要吃什么”“油条几块钱”“包子有没有”,余下的学生打分;另一节课是情境表演,每组学生各自编好对话,其他学生猜出这个情境是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学生有表演中秋节吃月饼的、有表演清晨早餐时家人对话的、有在超市结账和售货员对话的,真是五花八门、各尽其才;还有一节课是分组玩“你们说我猜猜猜”的游戏,一个学生背向屏幕,其他学生必须用中文描述屏显的这个词(不能直接说出),全班学生费尽心力、手脚并用、七嘴八舌、通力合作……真是乐在其中!
  让我们一行人惊异的是,每个课堂、每一节课都是这样在“玩”:历史课给相关专业词语找资料解释;计算机课上动手编程设计三维图形;英语课上分组介绍各类“小众”运动,根据《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文本内容画画;科学课上用铅丝做立方体,自制纸火箭后加水和化学剂,到操场比谁升得最高……期间,学生有站着、斜坐着、趴着的,也有在玩溜溜球的,有正嚼口香糖吐泡泡的,有戴蓝牙耳机听歌的,有分心在给画像上色的……他们就像荒野上茂盛得自在而坦荡的野草一样,随性、自由、自在、自然。
  鈴声一响,各个教室学生一哄而出,一派“走班忙”景象:校园里人头攒动、一片喧嚷吵闹,几分钟后又沉寂下来——全都是选修课。
  这样的课堂,用惯常的标准衡量,甚觉自由散漫,我们往往会评价“热闹而空洞”“重形式而没有内容”“低效无效”“课堂容量小”,用莎翁的话来说是“充满了声音,里面却空无一物”。
  然而,我深谙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更逼近“学”的本质——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习得知识、获得技能的方法是“体验”“主动学习”。按“学习金字塔”理论,运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法,学习效果是最佳的,两周以后回忆学习的内容可以达到75%。可以说,他们的课堂教学,几乎每一节,都在运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最后一天,参访Santana High School时,我们终于听到一节“teacher speaking”为主的课,一阵欣喜,终于发现也有以“老师讲”为主的课!欣欣然用生涩的中式英语问校长:“你们也有‘教师讲’的课吗?”校长回答说,这是因为这节课所学的古英文对学生来说特别难,所以老师会讲得多些。高年段课堂上老师的“讲”相对低年级也会多些。
  据我们观察,美国课堂教学给小、初阶段学生创设情境,设计项目活动,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并且寻求各种可能的解答,让学生尽情地“体验”;而对心智相对成熟的学生,教学策略相应调整,教师的“讲”与“授”相应增加。总体来说,学生的“学”重研究、重能力、重体验,让学生学会学习,面对问题,他们互动互助、质疑探讨,以培养创造性。   相对而言,中国学生课堂的“学”就显得十分单调、呆板了。主要是听老师讲、看多媒体放、回答老师的问题。因为教师的设问指向性比较明确,学生虽然有思考,但思维往往处于配合、回应教师的层面。
  正因为此,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彻改“单向灌输”课堂。教师高度尊重学生,彰显学生可贵的“经验”,归还学生应有的“话语权”,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的课堂。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在于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在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三、体育运动:多种多样
  犹记去年一拨美国交流生来我们学校,在校园小径众多的学生人流中、在事后挂在校园网上的几张合照里,几个美国的孩子特别突出,不仅是因为金发碧眼、健硕高大的身躯,更是因为他们初冬犹穿马裤而裸着的双腿、鼻梁上未架眼镜的脸庞。
  在这次走访中,我特地观察并细数每个班级里戴眼镜的人数,赫然发现,各个班级只是偶有几个学生戴眼镜而已。
  按说,美国的学生得近视的几率比中国学生高得多才是,他们几乎没有纸质教材,教材都是电子版的。他们人手一台手提电脑或iPad,近乎每节课都要根据教师要求上网查阅资料,作业几乎都要用电脑,每个人都可以带智能手机(不能在课堂上用)……他们怎么就不近视呢?
  这次走访,我从两个地方窥见其原因所在:
  一是裸露着黄土的操场,一是器材完备的健身房。
  相较国内绿茵场和绛红色跑道的标配,美国的这几所初中学校没有塑胶跑道,跑道上黄土裸露着;相较国内整齐高大亮堂的教学楼,这次走访的几个学校都是低矮的小平房(加州处于地震带,故没有二层楼);要不是大片如茵的草地、屋宇上空加州独有的灿烂骄阳和加了滤镜般湛蓝的天空,我们真会误以为到了某山区、某乡村学校。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操场上,每个学生每天都要有一节体育课:玩飞盘课、排球课、简易棒球课、跑步 跳绳课,橄榄球、足球、曲棍球是各个学校的常态。我们走访几所学校时,阳光炙烤大地,热得紧,却见学生们正顶着大太阳上体育课。凡目之所及,在户外上课的师生都是活泼泼的、明朗朗的……同行的一个体育老师说,这要换作在国内,恐怕没有一个体育老师会在大太阳底下上课,即便要上学生也会不情愿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厚此薄彼,这背后是文化的截然有差,中美对于阳光、防晒的文化认知上本来就有天壤之别。
  也正是在这样低矮的校舍里,都设了配有专业健身器材的健身房,放置了诸如哑铃、壶铃、跑步机、太空机、滑雪机等,可称得上是“高大上”。带我们参观的校长说,每周都有一节健身课,老师会教学生无氧力量训练、有氧训练等。
  由此窥见,重体育锻炼、培养健身意识,走出户外“动起来”,或是不近视的秘密之一。
  我们的学生近视率畸高的原因是什么呢?或有“人种不同、基因有异”之说,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中生从早自修到晚自修,近乎15个小时,在日光灯明亮的教室里面对各类试卷、各类作业本。为了完成繁多的作业,许多学生课间除非必要的上厕所或是打水之外,几乎是臀不离椅,争分夺秒写作业,而罔顾课间双眼要短暂休息、要极目远眺等科学用眼方法。
  可喜的是,我们国家从政府层面在为降低近视率做积极努力。2018年,教育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这,显然没有特效药,不是靠一纸政令即可,需要学校将课业负担降下来,将课外活动时间升上去。如此,从“多戴”到“少戴”到“不戴”,方是可期许的愿景。
  因为,教育不仅仅关乎书本和纸笔。
  四、生涯规划:取长扬长
  在我们走访的几所学校里,有关“选课”,最常听校长、随行的老师讲的是“职业规划”。从初中开始就对高中、大学学习的方向做充分准备,初中开始分文理科。文科类包括教师、律师等,理科分成工程学和自然科学,其中还有各类细分,学生就着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学习的科目,当然也就是自己未来就业的方向。我们走访的几所学校里,看到有几节课在学校的礼堂、排演厅之类上课,那是选定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演话剧。学校鼓励学生发展各方面的兴趣,充分顾及就业方向,让兴趣、爱好、特长、学业、就业一体,尽可能地让学生取己之所长,扬己之所长。说白了,就是提前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分科,提前做选择。
  而我们的常态是“不问前程,只问分数”。因为我们的孩子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不是由个人的意愿和特长决定,而是由“分数”说了算。
  在高考分数公布之后,我们“寒窗十年”的学子,面对80个平行志愿犹豫不决,很多时候只能依着这个分数“能上哪里”“能上哪个院系”,估摸着填志愿。甚而,全国涌现了许多帮填志愿的机构、个人,据说收费不菲。以致于兽医系毕业的去了银行、食品安全管理专业的去了邮政系统……“所学非所愿”“所学非所干”都不以为怪了。
  取长补短是常有,而扬长避短不常有。偏文科的学生要倾尽心力“补”代数几何,偏理科的学生要劳神费思地“补”病句作文。容易被分数左右、焦虑覆压下的“补补补”掩盖了一个常识:“补短”是件难事。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潜能开发的教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目前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实践应用。
  “眼睛一睁,开始争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多考一分,干掉千人”……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诸多兴趣、爱好只能沦为分数的附庸。多少个会古筝、会书法、会拉丁舞的学生,因为初中学业的繁忙而放弃自己的爱好,鲜有坚持者。
  我们所见的“生涯规划”,很大程度上都來自名牌大学优秀学长的启示录、寄语集;可是,无论我们怎么规划,没有“分数”作为基底,一切都是空谈,这真是宿命般的痛。
  胡适曾说“得寸进寸、得尺进尺”,本着这样积极改良社会的心态,对比中见不足,不足中多自省,自省中思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育会走向其终极目的“人”的发现,恰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道阻且长,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其他文献
【按】阿兰·巴迪欧,法国当代哲学家。1957年,20岁的巴迪欧考入著名的巴黎高师,逐渐接触到了伊波利特、萨特、拉康等学者,并深受阿尔都塞影响,成为了一位坚定的毛主义激进左翼思想者。尽管后来师徒二人决裂,198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又击退了世界范围内的左翼高潮,退回书斋和教室的巴迪欧却并未放弃思考革命的道路和可能性。时至今日,巴迪欧与齐泽克、阿甘本、朗西埃仍一同被誉为当代左翼思潮的“四大金刚”。  
作者系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导师、广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实践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砺儒实习工作坊副坊主、广东戴世锋名师工作坊主持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首届特约教研员、广州市特约教研员、广州市教育评估专家、番禺区人民政府督学。全国优秀班主任、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广州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得者、第二届“羊城最美教师”、广州市名教师、番禺区名教师、禺山金才奖
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设也成为丰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途径。那么,教师对于这一新事物又是如何认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拓展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的关系?如何设置课程目标,如何精选课程内容,又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等等,这些都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本刊特组此相关专题,供大家参考。  【摘 要】开发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是丰富小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湛江小学女教师是湛江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她们正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婚恋压力。研究湛江小学女教师的婚恋压力,分析其婚恋压力的来源、造成其婚恋压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缓解其婚恋压力的有效策略,在提升湛江小学女教师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湛江小学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笔者在前期
全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从儿童立场出发,以儿童的情感需求、认知特点、生活体验为基础,建构真正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创造有联系的、丰富多彩的课程生活。基于全课程理念的多维拓展式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帮助学生建构有联系的阅读生活,在促进整体认知的诉求中实践儿童立场的母语教育。  全课程理念下的多维拓展式阅读教学应该如何进行课程规划,使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从多个维度收获成长呢?全
那年8月,我被西安的一所大学录取,到学校报到的前一天,父亲语气低沉几乎是喃喃自语地对我说:“我去送送你吧?”这是父亲第三次对我说这句话,前两次都被我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我想让我妈去。”父亲“哦”了一声,难过地转过身去。  自记事以来,父亲很少关心过我,常常不是吼就是嚷,稍有不满意便吹胡子瞪眼睛,即使不打骂,也吓得我双腿瑟瑟发抖。记得有一次,我没了作业本跟父亲提了一声,他立刻眉头一皱,嚷道:“少烦我
女儿:  手边欧丽娟教授的《唐诗可以这样读》翻完了,一口气读完后我又读了一遍。好书不厌百回读。唐朝是一个诗的王国,你从小到大读了不少古诗,肯定充分感受到诗的浩瀚。再说,你经常在语文试卷上碰到古诗鉴赏题,在这类题目上也栽过不少跟头吧?哈哈。  诗无达诂,有各种读法,不少学者都著书立说。去年,我读顾随先生的诗词讲记、潘向黎女士的《梅边消息》,你翻阅黄晓丹博士的《诗人十四个》。真是“诗海泛轻舟,父女携手
前几天,有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到学校来看望老师,在回忆中学生活的时候,他说印象最深的“是朱老师的教鞭”,其实就是我画图常用的一把木质的米尺,上面写着“用责任与感恩经营人生”。有人说,教师是一个很危险的职业,因为你会被很多学生记住,学生有可能记住了你的好,也有可能记住了你的不好。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叫《大笑江湖》的电影,故事里的情节很搞笑,但故事看完了,也差不多什么都忘了,唯一记得的就是“赵本山”要“
2010年博士毕业进入中学的时候,我在课堂上面对的一个最大困惑是,语文课上我要表达什么才是合理的,怎么做才符合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的标准,也就是如何做才能符合行业规范而不失范。在这之前,我从来没受过师范生的正规培训,对所谓的师范技能一无所知,对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在中学教育中到底该如何呈现更是一头雾水。我只有热情和学术素养,但是光凭这两者显然不足以成为一名好的语文老师。  我是一个局外人,怎么做才能走到
2009年,在不少人看来,是我最辉煌的一年,而我心底分明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呐喊:不,这是我最屈辱的一年!  有人认为我辉煌,是因为他们看到我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发表“学术论文”15篇;我自认为屈辱,是因为我以每周一篇的速度炮制垃圾文章,以找熟人、拉关系、请客送礼、出版面费等卑鄙手段使其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我的良心为此深感不安,因为我的龌龊行径浪费了一大堆纸张,这相当于毁掉了一片树林,而我何曾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