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的客观必然性

来源 :启迪·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ih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教学活动中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必须改革课堂评价方法,选择适用于高中教学的评价方法,并且在平时的具体教学活动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教师的促进作用。
  一、 高中教育评价的历史回顾
  1. 教育评价的历史回顾
  研究教育评价,就必须反观、审视整个教育评价研究的历史。评价,即评判价值,泰勒在上世纪40年代将教育评价理解为:“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日本心理学家大桥正夫则认为:“教育评价就是对照教育目标,对教育行为产生的变化进行价值上的判断”。[]新中国教育界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教育评价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如: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笔者在学习、分析、整理了国内外教育学者与专家对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与阐述之后发现,国内外教育学者与专家对教育评价概念上的认识有一些相同之处: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性、终极性的反馈,而应该是基于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借助于一定的科学工具与手段,做出的包括过程与结果在内的一种评判与推断。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现状与实际来分析,当前的教育评价依然一些若干困难与问题,亟待教育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努力去解决。比如,教育评价的终极目标依然是以选拔、升学为主,而不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为主;再比如对教育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对国外评价理论的学习、研究、探索、实验阶段,而结合国内实际的评价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此外,我国专业从事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的学者专家、一线教师还比较少,与新时代教育改革是不相适应的。
  2.高中教育评价的历史回顾
  传统的高中教育评价,以课程标准基础,以高考、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为最主要目标,是关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是考试(基本都是闭卷考试),最终以试卷得分来作为评价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水平的依据。虽然这样的评价方式从形式上具有公正性,可以给学生和教师反馈一定的信息。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且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特别是在高中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高考的大背景下,存在着以高考为中心的评价导向,教学任务繁重,导致许多一线教师缺少专门研究学习、探索开展考试以外的其他评价方式的时间与精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探究活动进行表现性评价了;教材中的一些探究活动、实验,都是以跟着考试走,要求考的才开,不要求的能不开就不开了,这使得一线教师缺少了很多开展表现性评价的可能;学生和家长、包括教师更注重学业成绩,注重结果性评价、考试得分评价,但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关注较少,即使有,也是随机的成分更多一些,缺乏预设与规划,缺乏记录与反馈。
  当然,教育界也在关注教育评价对学生、教师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评价不能以学业成绩为唯一目标,还要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
  二、新课程对变革评价方式的要求
  1.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教学评价的要求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建议是:评价应以《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评价的内容应符合《标准》的要求,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新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建议,是对教育价值观的更新,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开展和评价形式的应用进行转变。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不是考虑要教什么、怎么教,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的收获、进步,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同时关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它们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更好地让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由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转变,倡导通过探究学习来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采用的评价方法准则要科学、客观,参与的评价主体要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有机地结合,真正做到对学生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要达成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教师要学习教育评价的理论、转变教育评价的理念,通过在高中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的实践与思考,建立高中学科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兴趣,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中开展表现性评价的建议
  学习记录卡、检核表、访谈问卷等都是在表现性评价中经常使用的评价工具,而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建议使用学习记录卡、检核表、访谈问卷等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观察、记录、评价、反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建议,高中生物教师如果需要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形成系统的学习档案,那么可以使用学习记录卡这一评价工具;[]如果需要观察、记录、评价学生在生物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性技能,那么可以选择编制检核表来检查学生在实际活动的表现是否与表现性评价目标相符合;如果需要评价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呈现成情感态度倾向,那么可以编制表现性评价量表、问题作答量表、问卷等评价工具……
  除了对表现性评价目标、评价工具做出一些建议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还建议在运用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表现性评价任务、编制有针对性的表现性评价标准与评分规则,评价的策略应该灵活多样,但又要防止陷入为评价而评价的盲目做法。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目标与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高中学科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而表现性评价这一种新型评价方法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必然可以发挥评价促进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校梅. 教育评价的演进[J]. 东岳论丛,2002,03:137-138.
  [2]张意忠. 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
  [3]王平平. 表现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5]张勇,张克龙. 高中生物学业评价有效性的探讨[J]. 中学生物教学,2014,06:17-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其他文献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设计有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在语境中接触、体验、理解和运用真实语言,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本文结合译林版《英语》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探讨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如何构建多维语言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唤醒交际需求  英语学习强调整体性,而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整体情境的营造。学生因为开放性问题而发散思维,力求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2019年)》(以下简称“《报告》”)。在数字经济方面,《报告》指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这是对2019年数字经济形势进行的客观梳理总结。事实上,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冲击的大背景下,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不仅在抗击疫情和恢复生
在城市化进程中,园林绿化建设成为重要的基础。园林种植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宜居的环境。城市园林种植设计,要综合考虑到植被特点和城市气候等因素,通过
[摘 要] 体育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形式需要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教师如何利用幽默这个独特的艺术手法吸引众多“观众”—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快乐进入角色,更为积极参与各种练习活动,我们不应忽视教学幽默的作用。教师的一个表情、一次手势、一种姿态,都会为成为教学幽默传递的渠道与媒介。  [关键词] 体育课堂 幽默 魅力  幽默是喜剧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指演员以机智、诙谐
实验了不同氧化条件对粘胶长丝羧基含量的影响,以及用不同质子化溶剂处理对氧化粘胶长丝强度的影响。实验表明:用二氧化氮直接氧化粘胶长丝,可制得羧基含量在10%左右的氧化粘胶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