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卷120分,其中必做100分,选做20分。时间为90分钟) 一、填空(共30分,第7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 1.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 2.将图形C向右平移三格得到图形D。 六、中山路小学五年级学生星期天参加社会实践人数情况如下表(共10分) 1.五年级参加社会实践的男生比女生少几人? 2.比较男生和女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卷120分,其中必做100分,选做20分。时间为90分钟)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在马鞍山市举办的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有幸领略了各地区教学精英们的教学风采,其中对来自芜湖市的李老师上的“可能性有多大”一课情有独钟。 课前交流: 1.先在大屏幕上播放芜湖地区的风景图,教师边展示图片边介绍,并邀请学生到芜湖作客,然后再请学生介绍马鞍山的风景名胜。 2.相互介绍(对口令)。 师:我是老师。 生:我们是学生。 师:我是芜湖市的老师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过:“差错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能原谅的。”然而,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面对学生的错题,往往无视其中的合理成分,或简单地予以否定,或缺乏如何有效利用错题资源进行教学的策略,最终使错题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师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还应将学生的错题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加以利用,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资源,使错题真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质疑辨析等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儿童对所学内容有内在的兴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 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注:“本文中所涉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广大教师的教材观已发生了转变,从教教材变为用教材,进而创造性地用活教材。可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用活教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此,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实践着,特别是对一些枯燥无味或可深度挖掘的教材内容,总是多方设法进行重组,即重组教材的例题、习题或图例,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鲜活有趣,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一、重组例题,让教学风景这边独好 数学,教师最怕教的、学生最
最近,在“一课两上”的教研活动中,听取了两节“分数的意义”教学。由于执教老师采用集体备课,两节课都预设了“从12个圆中创造出分数”的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执教者的教学处理不同,教学效果也迥异。分析和揣摩这两则教学案例,可以让我们对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升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案例A: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2个圆) 师:请大家看黑板上的圆,试着分一分,你能创造出分数吗? “分
【教学实录】 做课背景: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该课获一等奖第二名) 一 师: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出示画面①) 生:我想到了1/3。 师:能具体说说哪一部分是法国国旗的1/3吗? 生:中间的白色,旁边的红色或蓝色。 师:是的,这里的每一部分都是法国国旗的1/3。 (出示画面②) 生:我想到了1/5。 (出示画面③) 生:看到这块
学习过程中隐性要素是指那些不能简单清楚描述的,却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境、氛围、课堂流程等教学要素,虽然它没有可测、可评的载体,但它却能对教学过程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我通过对教学案例反思,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简述课前充分预设学习过程中各种隐性要素的重要性和基本对策。 一、对文本内涵的充分预设 案例: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课始安排“做木头人”游戏,教师将小朋友的形象画在了黑板上:。
习题是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习题功能,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成发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如这样一道习题:判断下面的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单位:cm) 许多资料将这道题的编排意图定位在“使学生明白底面直径存在3倍的关系,底面积不是3倍的关系”上,这道题编排在圆锥体积的练习课上,目的仅限于此吗联系前后知识,我对这道题编排在此有自己的想法:(
一、与以往的教材相比 人教实验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最大公因数”教学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1、命名不同。 我们不难发现,原先教材上的“最大公约数”实际上就是实验教材中的“最大公因数”。令人省思的是,为什么实验教材要把这一概念的命名改为“最大公因数”?这一字之差是否另有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