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j_j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荣生博士认为,由于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造成了“选文”顶替着课程的现实状况。如果教师的语文能力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可以依赖的水准,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和诊断能力,甚至根本不能把关注点放在对学生听、说、读、写实情的关注上,那么就不可能产生适当的教学内容,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笔者认为,选择和优化与学生阅读能力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必须关注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依据课程标准,选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其中教学计划规定了教学内容总的要求和方向,教学大纲规定了具体学科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是教师教学时的基本依据和准绳,而教材则是宴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工具。因而,我们不能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做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来分析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才不至于偏离方向,才不会降低要求,也才不会拔高要求。
  如苏教版第四册《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课后习题4: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里的一段话“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想想“唯恐”跟“生怕”能调换位置吗?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查字典,发现词义上的相似之处,通过教师适当点拨两词在表达上的细微差别,使学生初步认识近义词。看到这题,我不禁产生疑问,这两个词义有多大差别?于是,我翻阅了辞海和几本不同版本的词典,“唯恐”同“惟恐”,“唯”是“独、只有”的意思,可见,“唯恐”便是“只怕”,而“生怕”的解释是“深怕、惟恐”。如此接近的两个词,如何让一个低年级的学生来判断能不能调换位置?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只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到了第二学段才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而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则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显然,这样的要求不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认为,可将习题要求改成“读一读,找一找,体会句中意思相近的词”。对于低年级学生,能够让他找出这组近义词,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让他们初步感知到表达相同的意思可以选择不同的词语,避免重复就可以了。
  
  二、了解编写意图。整体把握教材
  
  教师要把握教材,不单单是钻研某一篇教材文本,还应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把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教师只有理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了教材文本的主旨,认识到了所教文本在整个教材体系或这一单元中的具体位置及所起的作用,才能产生对教材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意义建构,进一步形成一定教学背景下的个性化的教学构想,展开教学的思路。
  如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这篇课文,看似和同一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揭示的道理各不相同,但其实都蕴涵着如何教育孩子成长这么一个深刻的主题。小鹰由于受到了老鹰的次次激励,越飞越高,却没有尽头,预示着在成长的道路上学无止境。青蛙在追寻理想的途中遇到了艰难险阻,但它努力克服了,预示着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事实上,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怜的小羊遇到了不讲理的狼,乌鸦遇到了狡猾的狐狸,“狼”和“狐狸”都将是孩子成长路上可能遭遇的障碍。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学习,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面对成长中的挫折、障碍、困难,知道像“小羊”、“乌鸦”那样做是不够机智和理智的,从而使自己得以健康成长。
  
  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重组教材
  
  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材内容,教材仅仅是教学的文本资源,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教教材中的知识”。在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被提升为课程创生的主体,而开发课程资源,首先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需要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在吃透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通过优化选择,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调整,使其成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
  如苏教版第七册《桂花雨》,教材课后有这么一题: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对于小学生,他们没有离开过家乡,没有离开过亲人,根本无法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教学时,便可以紧扣“乐”字,通过启发学生体会桂花给童年带来的是难以忘怀的快乐,再体会这种“乐”已经只留在记忆里了,从而体会那种无法让时间返回的思念之情。
  总之,要摆脱教参的禁锢,用我们的心灵“直击”教材,理性地、全面地、有所扬弃地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用语文采教人”。
其他文献
语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阅读量少的农村学生,在有限的资源中培养好的语感,真的很难。那么,如伺在农村课改的浪潮中培养农村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笔者就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反馈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反馈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主要教学优势;通过实验研究和检
通过对乌苏市2007-2010年空气监测数据SO2、NO2、PM10三项因子在不同年度、不同季度、不同月份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提出改善乌苏市空气质量的
朗读是贯穿语文教学的主线,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已经成为教师们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在朗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读的时间越来越长,读的方式越来越多,但学生仍读不到位、读不出味儿的现象。朗读的指导必须向有效性方向回归。    一、明确读前目标  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既是摄取、内化的过程,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明确读前的目标,利于集中低年级学生朗读时的心理指向,利于朗读过程中师生间的调节和评价,提
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更重要了。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占较大比例的作文教学也值得推敲研究。  目前的作文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教育理念陈旧。老师给出一个题目,限定作文文体和完成时间,这就是现在的作文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如此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之下完成的作文,是为了考试而写出来的,没有思想,没有灵性,不过是文字的堆砌罢了。在这样的教学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学会倾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教师的话语,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保证活动有效地进行。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倾听的能力。为此,我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氛围,让课堂沁入倾听的花香    1.喜闻乐见的游戏,巧妙激发倾听兴趣。  苏霍姆林斯
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践能力的体现,协调理论教学和创新实践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成为当前的关键课题之一.目前建立的高校开放式创新实验室需大量资
<正>我有幸两次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真是感慨万千。于老师的课弥散着强烈的语文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散发出深
均匀分布是一种常见的分布,文中证明了"服从立方体区域上的三维(连续型)均匀分布的三个边缘分布仍为均匀分布".针对其它形状的区域,举例说明结论不一定成立值.
驻足课堂,最美的享受莫过于沉浸在对文学作品的朗读了。当学生启用丰富的想象,调动全身的感官,声情并茂地将一段段静止的文字读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首首和谐的乐曲时,文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