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频现的那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们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PT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宁是青海的省会城市,除城区外还包含西南部的湟中县、西部的湟源县和西北部的大通县。西宁是一座具有六千年文化的古城,这里是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与黄土高原三大地域单元的结合部,河谷北面躺卧着达坂山,南面屹立着拉脊山,西面纵立着日月山。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西宁南北两山和周边的达坂山、拉脊山和日月山都是郁郁葱葱的天然森林和草原,森林和草原上栖息着许多兽类和鸟类野生动物。那些生活在青南地区的雪豹、藏野驴、藏原羚、棕熊和“四不像”中华鬣羚等大型野兽也在西宁周边时常出没。随着人类对湟水谷地的开发,大批森林消失,野生动物也随之向西迁徙,那些大型猛兽几十年来难觅踪影。湟水谷地的天然森林只在大通的东峡、宝库,湟源的东峡和湟中的上五庄、群加地区保留了小片的天然次生林。近10多年来国家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全面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生态得到恢复,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那些在全球处于濒危的珍稀野生动物雪豹、棕熊和中华鬣羚在西宁的大通、湟源和湟中陆续再现。
  上五庄林场棕熊出没
  湟中县上五庄林场位于湟中县西北部娘娘山南麓,距西宁城区只有48公里,林区中的大峡河自西北向东汇入湟水河。林海苍苍茫茫,青海云杉一年四季苍翠,山杨亭亭玉立,桦树婀娜多姿。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冬虫夏草、黄芪、大黄、川赤芍、藏茵陈等名贵中药材,还有马麝、岩羊、狐狸、狼、雪鸡等野生动物。沟谷中清水碧波,河流两岸是农田和草原,上五庄镇华科村和白纳村坐落在林区内,村民以农耕为主,农牧共同发展。
  农闲时有村民到林地周边的草原或林下放牧、到林地里采挖药材。很久以前村民们放牧、采药时时常能看到雪豹、棕熊等猛獸,近几十年来因林区人类活动不断增多,狩猎活动频繁,这些大型猛兽多年不见踪影,人们的胆子也越来越大,独自一人赶着牛羊、背着背篼到山里放牧、采药。
  2014年6月上旬的一天,白纳村60岁的村民肖长林在山上扎下帐篷放羊,下午三点半下了一场雨,羊就不吃草了,他只好冒雨赶着羊下山,谁知羊却往高处跑。着急赶羊的肖长林在雨雾中看见,羊群不远处有一个黑色的动物在移动,眼神不好的他以为是自家羊,就一直盯着。就在这时,黑色动物一转身露出了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一张露着牙齿的大嘴,他这才明白黑色动物不是自家的羊,而是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也发现了肖长林,张着血口大盆向他扑来,肖长林见状撒腿就往自家的帐篷跑。黑色的动物在身后追赶,追赶了一段路后消失了。
  肖长林自幼在上五庄的山上放牧,却从未见过这样大而迅猛的野生动物,回到家就病倒了。事后想起来,肖长林还心有余悸,惊吓后的肖长林好几天吃不下饭。根据肖长林的描述,人们初步判定出现在山上的野生动物是棕熊。
  据白纳村村民说,棕熊是6月初出现在山里的,至6月21日已咬死、咬伤六七十只羊,还有些羊失踪了。6月22日晚,白纳村又有两只羊被咬死,一只羊几乎快被吃完了,一只羊被吃掉了半个身子。
  6月23日凌晨,棕熊从后山的白纳村来到前山的华科村,袭击了村民马登云和弟弟在山上放牧的羊群。马登云家养了60多只羊3头牛,他弟弟也养了差不多和哥哥一样多的牛羊,弟兄俩在山上扎了帐篷,修了羊圈,白天在离帐篷两三公里外的山上放牧,晚上将牛羊关在羊圈里,弟兄俩住在山上的帐篷里守着羊群。23日凌晨1点左右,弟弟的羊圈里传来阵阵惊叫声,羊群冲出了羊圈四处逃散,紧接着马登云的羊圈里也像炸开了锅。“肯定是熊来了!”弟弟拿起手电筒就想往外冲。“万一出去被熊伤着怎么办?”马登云一把拉住了弟弟,赶紧点燃鞭炮。也许是鞭炮声吓住了熊,慌乱中马登云看见一个黑影迅速从帐篷前溜走了。
  过了一会儿估计熊已跑远了,马登云才和弟弟打着手电筒去羊圈检查。羊圈中心躺着6只羊,有两只羊已经死亡,一只羊的头被抓伤,一只羊的乳头被咬掉,另外两只羊的腿骨折了。第二天一大早,马登云把两只被棕熊抓伤的羊拖回了家,又匆匆赶回山上,为避免棕熊再次袭击羊群,弟兄俩将羊群全部赶回山下。
  除马登云外,村民马彪放牧在山顶的6只羊也被棕熊咬死了。羊圈在网围栏围成的羊圈里,棕熊将网围栏扒开,袭击了羊群,羊圈里能看见很多清晰的如成人手掌般大小的熊掌印,能分辨出脚趾和脚掌。
  棕熊走进两个村袭击羊群,给两个村的村民带来惊喜和担心,惊喜的是几十年没见到的棕熊又回来了,担心的是棕熊会不会进入村子伤害村民。近年来林场和森林公安局一直宣传要保护野生动物,棕熊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村民不能伤害它。他们希望镇政府和有关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能尽快调查处理棕熊事件,还村子一片安宁。华科村党支部书记杨生玉21日早上接到村民棕熊吃羊的电话,就和村委会主任去了山上查看现场,在羊圈的围栏上发现了一撮棕色的熊毛,立即向上五庄镇、湟中县林业局、湟中县森林公安局汇报情况。村里已经死伤18只羊。
  湟中县林业局6月11日接到村民关于上五庄林区发现棕熊的反映,当日工作人员就去了现场,但没有发现棕熊的踪迹,村民们也没有拍到熊的照片,仅从咬死的羊和熊爪印无法判断是否为熊,只能初步怀疑是熊。湟中县林业局及时向西宁市林业局与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了汇报,相关工作人员去现场查看并作出相应安排。湟中县林业局召开了相关会议,协调湟中县公安局加大巡查力度,并加强入户宣传。若村民再发现棕熊,一定要燃放鞭炮驱赶,并及时反映。6月23日,湟中县林业局将华科村送来的“熊毛”送到西宁市林业局鉴定。
  6月25日,青海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省森林公安局工作人员再次进入上五庄棕熊出没现场调查,安排人员在山上轮流巡防,防止棕熊再次伤害人畜。
  毛发鉴定结果表明,华科村出现的为一只成年棕熊。6月 25日和26日省市县野生动物管理人员继续对棕熊进行巡查,未发现棕熊痕迹,有可能棕熊受到村民燃放鞭炮的惊吓,转移到其它人烟稀少的密林中去了。
  棕熊,别名马熊、灰熊,因为它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又被称为人熊,青海人多叫瞎熊,因棕熊头顶毛较长,时常盖住了眼睛,在野外没有人看清过棕熊的眼睛,常被认为棕熊眼睛是瞎的。棕熊为大型兽类,属于食肉目熊科,为环北极分布的喜寒冷动物,主要栖息在山区的森林带,而且多在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在青藏高原海拔4500~5000米的高山草原也能很好的生活。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棕熊以食肉为主,是杂食性动物。喜欢吃蜂蜜、鱼、鸟卵、鼠兔、旱獭等,也吃青草、嫩芽、野果、各种浆果以及植物的根茎。棕熊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棕熊是相当好斗的动物,特别是在保护领地和食物的时候,为了保护食物,它们会赶走狼群,也会打跑侵入它们领地的其他熊。多数的角斗事件仍然集中在交配季节。母棕熊为了抚育孩子,通常每隔3~5年才会发情交配一次,为了让母熊们尽早进入交配阶段,公熊们会找机会杀死这些母熊的孩子,尽管勇敢的母亲们在遭遇这些身型大自己1.5倍甚至两倍的公熊的时候奋力搏斗,但在幼子死亡中仍有近一半是公熊所为。
  棕熊的交配季节一般是在每年的5月~7月。母熊的孕期约有180~266天,届时它们会产下1~3个宝宝,通常是两个。小宝宝们刚出生的时候非常小,只有300克重,它们会和妈妈一起待到两岁半至四岁半,在哺乳期的几年里母熊不发情。小熊在3至5年后才会独立生活。人们时常在野外看到3只熊在一起,那一般都是母熊带着2个孩子。孩子们通常要长到4~6岁才会性成熟,但要到生理成熟还要等到10~11岁的时候。在野外生活的棕熊寿命在20~30岁。
  成年棕熊体长达到1.7米到2.8米,体重300公斤至500公斤。棕熊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们的前臂十分有力,一头成年的棕熊,前爪的挥击可以击碎野牛的脊背。而且,棕熊奔跑的速度很快,看着摇摇晃晃走得很慢的棕熊,行走速度可达到每小时60公里。
  棕熊有冬眠的习性,每年9月至10月,经过一个夏天和秋天,长得膘肥体壮的棕熊选择山洞筑窝,开始冬眠,至翌年5月至6月出洞,冬眠时间长达半年。不过这种冬眠并非是人们所认为的睡的很死的那种冬眠。冬眠中的棕熊的新陈代谢的速率并非像那些真正冬眠的动物那样下降到很低,而是呈現半睡眠状态,如遇惊扰,随时都可惊醒。被惊醒的棕熊,常不再冬眠,到处游荡找食。不冬眠的棕熊对人畜的危害更大。棕熊一般不会主动伤人,但受伤的熊和带着幼崽的母熊会对人有伤害性。
  湟源突现“四不像”
  2017年11月8日,湟源县果米滩水电站3名工作人员,在水电站监控内发现水电站的前池内有一只没见过的大型野生动物在水池中挣扎,随后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并向湟源县野生动物管理部门报告,同时赶往现场查看。3名工作人员赶到水池边时看到这只野生动物的头在水池中时隐时现,水池四面光滑,野生动物拼命挣扎也跳不出水池,有随时淹死的危险,就决定3人合力将其从水池内救起,用绳索拴在水池边的护栏上,等待县野生动物管理部门来救护。可没想到的是被救起的野生动物立即向工作人员发起攻击,导致一名工作人员受伤。另两名工作人员随后将受伤的人送往青海省人民医院进行救治。湟源县森林公安局和湟源县野生动物管护站工作人员闻迅赶到现场后,随即将该野生动物控制住,发现以前在湟源境内尚未见过此动物,就向西宁的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求解,请专业人员前来鉴定和救护。
  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后,经鉴定确定为中华鬣羚。中华鬣羚也叫苏门羚,属牛科,体长可达140至190厘米。外形似羊,两耳狭长似驴。仔细观察,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人们据此将其与驯鹿、驼鹿和麋鹿一起称为“四不像”。雌雄均有一对短而尖的黑角,角的表面具有环状的棱极不规则的纵行沟纹。角至颈背处有灰白色鬣毛。四肢粗壮,强劲有力,蹄短而坚实。适于在山崖乱石之间奔跑跳跃。一般栖息于海拔1000至4400米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偶尔也到草原活动。在我国中华鬣羚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浙江、安徽、湖北等地,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经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鉴定,这只中华鬣为成年雌性,身体情况健康良好,决定将救护的中华鬣羚放归就近的天然林区。由于地形复杂,中华鬣羚个体较大,野性十足,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触碰一下便激烈反抗,人难以靠近,无法人力搬运,实施进一步检查和放生困难重重,决定先将中华鬣羚进行麻醉后用铲车运往湟源县大黑沟天然林区进行放生。运到大黑沟后在苏醒药的作用下,中华鬣羚逐渐苏醒,起身走向森林深处,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出现在湟源的中华鬣羚来自何处,尚难以判定。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青海中华鬣羚主要分布在玉树、囊谦、班玛、兴海、河南等地的天然林区。在位于班玛县境内的玛可河林区、玉树境内的江西林区、囊谦的白扎林区、兴海县的中铁林区、黄南州的麦秀林区和河南县的宁木特林区有分布。在海东市循化县的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少量分布。在西宁地区出现中华鬣羚的活动踪迹还是首次现,所以显得弥足珍贵。这无不与西宁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关。
  西宁出现濒危野生动物雪豹
  2020年4月中旬,在电视、报纸和微信上出现西宁市大通县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雪豹的消息,给西宁人不但带来了惊喜,还带来了自豪感、幸福感。这是西宁地区首次在野外捕捉到的雪豹影像,充分印证了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食物链较完整,展示了最近几年西宁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这也是西宁坚定不移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的成果。
  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是2005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水源涵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位于大通县宝库河、东峡河、黑林河的源头地区,是西宁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总面积10.79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4.91%,其中核心区4.59万公顷,缓冲区3.05万公顷,实验区3.15万公顷。海拔在2680~4622米之间,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占据重要位置,森林面积70591.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5.44%。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形地貌独特,生物区系复杂,高等植物达77科282属612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桃儿七、唐古特山莨菪、凹舌掌裂兰、绶草等,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植物32种。脊椎动物25目51科17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雪豹、白唇鹿、马鹿、荒漠猫、岩羊、香鼬、淡腹雪鸡、蓝马鸡等28种,中国特有种7种。保护区内分布的雪豹是西宁市及周边地区唯一有雪豹分布的地区,白唇鹿是青海白唇鹿分布的最东限,也是白唇鹿分布的最低海拔区。   人们日常在动物园里很容易看到雪豹,给人的感觉是一只缩小的老虎放大的猫,在被铁栅栏围住的饲养室里晃来晃去或安静地睡觉。憨态比猫还可爱。而在野外人们看到雪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即使天天在雪豹活动的大山里放牧的牧民,也极少看到雪豹。平常雪豹都是昼伏夜出,深夜里偷袭猎物,所以人们很难在白天看到雪豹,被人们称为“雪山隐士”。
  雪豹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猫科动物,在大型猫科动物中属于中等体型,体长100到130厘米,平均体重在30到50公斤。雪豹的皮毛灰白而光亮,上面若隐若现的布满深灰色斑点和黑色的圆圈,皮毛特别细软浓密。雪豹耳朵的背面为灰白色,边缘为黑色。鼻子尖端为肉色或黑褐色。上唇白色,略带灰褐色,具黑色的小斑点和短条纹,唇边的胡须颜色黑白相间。其颈下、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及尾巴下部均为白色。从雪豹的背部开始,沿脊背有三条由黑斑形成的线纹直至尾巴的根部,后面的黑环边较宽而大,至尾巴端最为明显,如同植物叶子,所以有“艾叶豹”“荷叶豹”“草豹”和“雪山之王”之称,是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
  雪豹美丽的皮子带来灭顶之灾。长期以来,雪豹一直是人类狩猎和捕杀的对象。雪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国际裘皮市场上,雪豹皮毛有着极高的价格。上世纪60年代,用雪豹皮制做的成衣已在一些西方国家流行起来,人们认为拥有这样一件昂贵的毛皮大衣可以表现自己的身份、地位与权力。早在上世纪60年代,每年猫科类动物皮毛制品的国际交易额高达3000万美元。其中的暴利让不少人铤而走险,猎杀雪豹。
  最早的猎杀雪豹是为了美丽的皮子。随着虎资源的濒临灭绝和国际国内对非法走私虎骨打击力度的加大,人们的眼睛又盯上了雪豹的骨头。许多国家的传统医学认为雪豹的骨头可以治疗筋骨疼痛、风寒湿痹等症,猎捕雪豹也为获得豹骨入药。中国于1980年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禁止一些濒于灭绝品种的国际间一切商业贸易,其中就包括因虎骨采集而濒临灭绝的老虎。中国自1993年5月29日起正式禁止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邮寄虎骨,并取消虎骨药用标准,不得再用虎骨制药,与虎骨有关的所有中药成药停产。虎骨禁止药用和贸易,豹骨成为虎骨的代用品,对雪豹的威胁加大。同时,雪豹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偷猎者在其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将其捕获。高额利润导致了雪豹偷猎贸易的屡禁不止,加速了其种群的濒危。在20世纪,雪豹偷猎的数量巨大,对雪豹种群造成了很大破坏,雪豹的数量急剧减少,现已成为濒危物种,有关专家预计全世界雪豹数量约在5000~8000只之间,中国大约在3000~4000只之间。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因此已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71年,国际皮毛制品贸易联合会忠告其会员国家终止雪豹皮毛的交易活动;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也禁止雪豹的国际间贸易在纳入青海省范围的21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雪豹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20世纪八十年代,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和国内相关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在青海昔日雪豹出现的区域进行联合考察半个多月,结果连雪豹的粪便都没见到。一度专家们认为雪豹在青海境内已绝迹。近年来雪豹的频频再现,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西宁市周边出现,进一步表明了生态环境的好转。
  最近几年,西宁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认识“生态似水、发展如舟”,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幸福西宁成长坐标,扎实推进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等六大建设行动,强力推动制度革新、要素升级、动力转换的绿色变革。西宁环境治理、资源利用等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首位,森林覆盖率是全省的4.8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平方米,西宁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责任、更高的标准,探索出一条在生态脆弱、欠发达地区整体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
  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途径
  随着生态环境逐步变好和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好久不曾谋面的野生动物频频再现在人们的面前。雪豹、棕熊和狼等猛兽对林区和边缘山区的人畜造成直接的威胁。如何解决野生动物和农牧民和谐共处,是相关部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人类不能一味地怪罪于野生动物,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许多人认为野生动物与人过不去,主要是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过度了,野生动物数量已很多了。事实上,我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不是过度,而是远远不够,很多物种甚至濒临灭绝。只是在人类的保护下,许多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数量在缓慢的增长。人和动物的冲突不能光从人的视角点出发,要知道人和野生动物在自然界共存,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地位、生存权利,但人类有时不以自然规律自觉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不断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这才是导致人和野生动物冲突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范围的延伸扩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与人类生产生活区域发生交叉的面积不断扩大,同时畜牧业生产中大量拉设网围栏,阻隔了野生动物生存、捕食和基因交流的空间。
  就野生动物来说,没有哪种动物,包括雪豹、棕熊和狼主动去攻击和伤害人。就雪豹来说,它们愿意与人类做远亲和远邻居,只要人们愿意保护它们,它们可以在人类主导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然而,近几十年来,在种种因素的影响、干扰甚至破坏下,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人们大量开发侵占,成為碎片。特别是那些密如蛛网的网围栏,严重限制了野生动物活动和觅食范围。栖息地的丧失加上猎物的减少,野生猛兽们不得不铤而走险,与家畜饲养者发生冲突,人类靠自己的智慧设法灭除给自己造成威胁的猛兽,导致雪豹、棕熊呈急剧减少的局面。
  雪豹虽性情凶恶且敏感,捕食其它野生动物,但长期以来与人类保持互邻友好关系,互不侵犯,互不伤害。雪豹在雪线区域里捕捉岩羊、旱獭,牧人们赶着牛羊在草原上放牧,偶尔在山头相遇,雪豹不会躲开人类,而是在远处看着人们。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尚没有雪豹主动袭击人类的记录。   棕熊下山偷袭家畜和牧民的帐篷、房屋中的食物也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生存,它不得不面对牧民的棍棒、鞭炮和火把,还有家犬的尖牙利爪以及羊道上布设的陷阱、夹脑。2004年,乌兰县森林公安局曾经解剖过两具意外死亡的棕熊的尸体,发现熊的胃里空空如也。2009年10月26日凌晨,一只棕熊走进格尔木市郊致2人死亡,有关部门不得不将棕熊击毙,解剖尸体时发现棕熊的胃里只有几根草。击毙棕熊的森林警察看后眼里噙满了泪水。2020年5月12日凌晨,一只棕熊潜入玉树州治多县扎河乡口前村一社牧民家,将女主人叼走咬伤致死。尸体遭大面积啃咬。当地派出所民警通过寻迹发现肇事棕熊在一家牧户的冬窝子附近活动,为防止棕熊再次侵袭牧户发生伤亡事故,民警现场鸣枪驱赶,却反遭棕熊袭击,为了保证现场人员安全,民警只得开枪将其击倒。后对棕熊尸体进行解剖,发现熊的胃部尚有部分未消化的人体组织。
  千百年来深居大山,和人类和睦相处,互不干扰的棕熊为何经常下山侵袭牧民的牛羊,甚至袭击人。近10多年来在三江源和柴达木盆地,每年都要发生棕熊致人重伤和死亡事件。这是人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打击盗猎活动的开展,使得棕熊等野生动物种群逐步恢复,棕熊等猛兽数量明显增加,个别棕熊很可能因没有果腹的食物而下山觅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近年来狼的数量增加得很快,而旱獭是棕熊和狼最主要的食物来源。由于草场过度放牧和人为捕杀,旱獭数量较以前有所减少。再加上棕熊往往独自觅食,一头棕熊常常不是群狼的对手,所以,为了填饱肚子,棕熊不得不转而袭击其他动物,甚至在人们干扰棕熊袭击牛羊时,往往造成对人类的伤害。
  面对棕熊等野生动物造成的伤害,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们也在苦苦寻找答案。作为高级食肉动物的棕熊、雪豹、狼等野生动物数量逐步恢复,而其食物资源高原鼠兔等小型动物由于多年大规模的人为草原灭鼠,数量急剧减少,同时,青海省作为鼠疫疫病的主要自然疫源地,每年相关部门开展药物灭旱獭工作,加之人为的捕猎旱獭,导致食物链人为严重破坏。
  如何解决野生动物和农牧民和谐共处,是相关部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人类不能一味地怪罪于野生动物,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许多人认为是野生动物与人过不去,主要是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过度了,野生动物数量已很多了。事实上,我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不是過度,而是远远不够,很多物种甚至濒临灭绝。只是在人类的保护下,许多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数量在缓慢的增长。人和动物的冲突不能光从人的视角点出发,要知道人和野生动物在自然界共存,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和人类一样平等的自己的生存地位,但人类有时不以自然规律自觉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不断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这才是导致了人和野生动物冲突的重要原因。三江源、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的很多无人区,本来是野生动物的领地,现在早就不再是无人区了,放牧的、开矿的、挖药的和旅游的都进去了。所以说,野生动物“肇事”的背后,是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留给它们的地方已经不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了。
  越来越突出的野生动物与人畜矛盾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主张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动物造成的伤害损失自然应由政府补偿。早在1988年就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青海是野生动物资源大省,也是野生动物造成伤害比较严重的省份。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和法制部门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共同起草了《青海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办法经2011年8月24日省人民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的出台对促进和完善全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以上法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困难,使政府部门陷入两难的境地。补偿办法有了,省、市、州和县级相应的补偿资金未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资金未能落实。同时经常发生野生动物伤害事件的地方,一般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常常力不能及。所以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野生动物伤害补偿是一件必须去做而又是复杂而艰难的事。人类主动为野生动物让出曾经是野生动物安详的家园的土地,重塑野生动物和人类互不干扰,和平相处的新秩序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雀啼民间》,是诗人杨廷成的新作。以一位青海赤子的心态与身份,重点勾勒与描绘了诗人的精神原乡——“河湟谷地”的艺术形象。这部诗集由“村庄的颂辞”“风中的灯盏”“远方的月光”三个小辑构成,整体上秉承了古典诗歌“景语皆情语”的抒情范式。作为当下青海诗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杨廷成将其心目中的乡土记忆、高原经验和地域文化,有意经过某种陌生化的艺术处理,最终使之呈现为诗歌艺术的形态,
期刊
大伟孤独于温情。  这多年来,他一直安静,实实在在地写诗。他的作品浅浅淡淡地出世,在阅读者和欣赏者的关注下,草木枝节般蓬勃生长起来。他着力在诗歌的质美感。除开由点、线、面、形协同切入的角度在艺术技术方面的特点,在他诗歌中的悲悯之怀更加引人注意。他自身似乎也着迷于周围,着迷于跟他肩臂齐平的人和事,或者说,他是情愿把自己置放在“低处”,而注重将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改造成为相似的形象和物象来进行描摹。“
期刊
2021年5月2日,我回到春意融融、花红叶绿的家乡贵德,接上父母驾车去共和探望婶婶。路过尕海滩,我停车逗留片刻,在呜呜作响的寒风中,路旁有稀疏的羊群在低头啃食稀疏的干枯牧草。  寒风阵阵、青黄不接、枯草摇曳,羊低头吃草,瘦弱的羊这样的专注姿态感动着我。“在远离喧嚣的高原一隅,习惯于默契的羊群专心啃着碧绿鲜美的草茎的时候——整个世界便处于无尽的安静祥和的氛围里。”不经意间,近三十年前《看羊低头吃草》
期刊
【作者简介】王祥奎,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秘书长,青海省花儿研究会理事,西宁市政协文史资料专员。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青海日报》《人民政协》《青海湖》《雪莲》等报刊。  1  2010年4月14日,7.1级地震的魔爪,撕碎了玉树的美丽和梦幻。玉树的天空弥漫着尘埃,巴塘草原发出沉沉的哀鸣,通天河开始呜咽哭泣……  時隔8年,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一个叫久美曲忠的失去左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乡村社会的解体无可避免,所以不断有作家在为乡村生活唱挽歌,不断有作家通过描写城市及其“猫眼”的冷漠,来歌颂乡村社会的温情,在这浩浩荡荡的“唱诗班”队伍里有一个深扎基层、踏实严谨、笔耕不辍的作家,他就是出生于乐都芦花乡的原乐都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朵辉云。朵辉云曾当选青海省第四次文代会及第四次、五次民代会代表,曾任乐都县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其作品曾20多次荣获全国党刊、青
期刊
追赶落日的人  在黑河  追赶落日的人  有颗渴求美的心  我也一样,只是太久  没为美的事物奔跑  落日  稍纵即逝  那一刻我开始奔跑  在中俄之间那条河岸上  跑得气喘吁吁  我要超越群楼的遮挡  要奋力跑过去  用手机拍下,追赶落日的人  以及他心中的  那颗太阳  北  北,刻在不同的石头上  你认不认得出,都是那个字  我私下里为“北”命名  把它当成岭南的“南”  深圳的“深”  这
期刊
灰 白  一段路走完了  没有成就的喜悦  是落寞的忧伤  没有同行没有牵挂  一段经历结束了  没有沉淀的充盈  是空空的身躯  佝偻地蹒跚独行  夕阳穿过斜长的躯体  长长的影子在颈间缠绕  窒息的胸腔里  黝黑血液默默流淌  火烈鸟幽怨地注视  迟疑着展翅飞去  抖落一地的羽毛  渐渐灰白  像是那株灰白的胡杨  灰白的胡杨  为了写下千年的篇章  把根深深地扎进沙丘  深深地孤寂  而后 
期刊
青海湖  八月的骄阳  引我步入秘境的殿堂  不再是触不可及的苦苦牵挂  这一次  我要竭尽我的贪婪  揭开你所有的隐瞒  按下渴望的快门  把每一张美丽的影像深深装进我饥渴的胸膛  卷起布满风尘的裤腿  双脚扎进波涛微荡的浅滩  柔软的海沙拖住疲惫的脚丫轻轻地摩沙  海浪一波接一波地冲刷  像是慈祥的母亲给一个顽劣的幼童搓洗雨后沾满泥泞的小腿  碧波万顷的湖水好像是妈妈清澈的眸子  静静地注视着
期刊
田野上的高粱,如今已不知去了哪里。在被玉米统治的大地上,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它们的身影。  如今,我可以在隔街相望的超市里方便地买到加工好的高粱米,然而却始终无法在一望无际的秋田里看到它们鹤立鸡群般秀颀绰约的身姿。可能是我走得还不够远,没能走到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吧。  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要一次次执拗地去田野里找寻它们呢?我的生活不会再有多少与它们的交集了。我不擅饮酒,对高粱酒不感兴趣,成家后几乎
期刊
旧 时  江湖如碗,盛满夜色与火  枝头葡萄般叠垒的英雄  背着箭簇,刀丛里鼓起墓碑和传说  河边洗刀。草垛藏身  月照荒野。茅屋里养一只猫  把残肢中的铁敲给风听  灯花微凉。两三粒雪就能盖住  铁血味道  云上村庄  今天,遥远的班玛落一场初雪  草原与山川藏进梦里  我坐在雄鹰的背上  飘过牛背上的毡房和雪后澹泊的云朵  平静而恣意舒展的鸟鸣  居于传说中央  捡拾牛粪的女子,怀抱羊羔欢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