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羊低头吃草的人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tian1046906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5月2日,我回到春意融融、花红叶绿的家乡贵德,接上父母驾车去共和探望婶婶。路过尕海滩,我停车逗留片刻,在呜呜作响的寒风中,路旁有稀疏的羊群在低头啃食稀疏的干枯牧草。
  寒风阵阵、青黄不接、枯草摇曳,羊低头吃草,瘦弱的羊这样的专注姿态感动着我。“在远离喧嚣的高原一隅,习惯于默契的羊群专心啃着碧绿鲜美的草茎的时候——整个世界便处于无尽的安静祥和的氛围里。”不经意间,近三十年前《看羊低头吃草》中的只言片段,以及一个看羊低头吃草的人,就这样重回我的记忆。
  5月4日,有沙尘弥漫天空,我和妻子大举开展主题是“翻箱倒柜、清理死角、不念过往、不留废旧”的爱家卫生活动。妻子叫喊:“这次,该把你的那些陈年老账本清理一下了!”我知道,她说的是我收藏了近三十年的那些旧报纸,主要是《青海日报》副刊等,里面有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也有我的作品,这也是家里多次卫生活动中侥幸留下来的。
  我知道,这次不清理一下怕是过不了关了。清理一点交个差吧,这样想着,我把一大摞发黄脆弱的报纸从柜子里抱出来,逐张翻看,慢腾腾品味。翻看间,哦,1999年7月18日《江河源》副刊,散文《看羊低头吃草》再次映入我的眼帘,朱立新——那个看羊低头吃草的人的侧影也就在我的大脑即刻复活。
  三十年前,我和朱立新相识在共和,他在那条穿镇而下的干涸河床的上端桥头,我在河床下端的山脚下,两个狂热的人经常你来我往聚在一起,聊崇高神圣的文学,聊各自的写作计划,交流并不成熟的作品。
  1999年7月初的一个周日,在州人民银行他家楼下的小花园,他对我谈了散文《看羊低头吃草》的写作构想,“我常常看见一群又一群的绵羊,在广大的草原腹地缓缓蠕动,它们步履坚定,紧密团结,秩序井然,仿佛一场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他侧身低头专心望着花园里的绿草,仿佛面对一群缓缓蠕动的绵羊,给我缓缓讲述关于绵羊,关于夏季的一天在尕海滩目睹低头吃草的羊的事。
  看羊低头吃草,我喜欢他的想法,这是一个多么纯粹富有悲悯情怀又接地气的好题材。
  一个看羊低头吃草的人的侧影,就这样永久固化在了我的记忆里。
  《看羊低头吃草》在《江河源》副刊发表后,我认真阅读数遍,这是一篇关注尚未成为人们口中手抓羊肉的羊低头吃草的散文,不算长的文字中充斥着关于生命、生死、命运等的哲学反思,处处展露着悲悯、忧伤、关注等的人文情怀。这是一些在吃羊肉的食客看来是琐碎的有些婆婆妈妈的文字,我想坐在烤羊肉摊前嘴角流着羊肉油脂的他们也许会发出这样不耐烦的感叹:“羊吃草,人吃羊,天经地义。羊嘛?吃嘛,有啥好啰哩啰嗦的!”
  从此,《看羊低头吃草》如一幅油画收纳进了我的大脑储藏间,一群在草原上缓缓忧伤蠕动的羊,一群在鲜美绿草前低头吃草沉思的羊,一群在生死之间默然演绎生命卑微的羊,一群注释寂寞背后美丽诗意的羊,从此诗意的徜徉在我的大脑。当然,一同被收藏的还有那个看羊低头吃草的人的侧影。
  可能是因为同为贵德农人的后代,又身在同一块草原、习性相近的缘故,我和朱立新有许多的共同点,心有灵犀,我读《看羊低头吃草》,读来读去,总感觉是自己的心事被他写出来了,无数次途经草原,看羊低头吃草,我认为最有资格说看羊低头吃草这事的人,仍旧是他和我,“呃,这种感觉嘛,其实我也有的。只是,人家寫的,就是好!唉!”至今,我读《看羊低头吃草》,仍是这种感觉。
  关心关注卑微细小的人和事,思考探究他们与生俱来的命运轨迹。这是我和朱立新写作的一个共同点,我先后写了有关苹果、蘑菇、狼、兔子、大湖等题材的作品。朱立新写了有关河流、家园、马灯、父亲、庙宇等题材的作品,我们的作品在报刊上时有发表。
  写着这样的文字,嗅着这样的文字散发出的油墨清香,我们感觉如童年时赤脚踩在黄河岸边的细沙中,或是埋身在家乡秋季麦穗金黄的庄稼地里,或是恣意四仰八叉躺在广阔的草原上,心里踏实安稳又畅快舒服,我们时常相视一笑。那样的生活,真是让人怀念啊!
  而他看羊低头吃草的侧影投映在家乡厚重的土地上、投映在共和草原丰美的草地上,天长日久,变得坚定而丰厚、平静而内敛。
  2004年8月,我离开了共和。
  后来,历经了世事沧桑,我从一个纯粹的文学青年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老愤青”,我的关注和写作也有了大的转变,我不再关注那些“卑微细小的人和事”了。
  这些年,也正值时代大发展、社会大巨变、人心大变化时期,甘愿寂寞、静心写作的人少了,心浮气躁者有之、好高骛远者有之、眼高手低者有之、追逐功名利禄者有之,而俯下身子关注生活,写一些“卑微细小的人和事”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
  而朱立新,就如一只低头吃草的羊,三十年来,始终踏踏实实低头俯视生活、关心卑微、关注弱势,继续潜心写着有关乡土故园及犁铧、镰刀、稻草人等乡间词物方面题材的作品。生活中,他像羊一样谦卑,善待弱势,不遗余力助困帮扶,家乡的父老乡亲看病等的困难事,他都是来者不拒、热心帮助。
  我知道,这是他不变的做人、做文秉持,这也是几十年来我看重他的理由。当然,这也正是他往后的作品日臻圆熟深沉,悲悯情怀更加浓厚的原因之一。他近年的多数篇幅较长、体量较大的作品如《太平村文昌庙的流年碎影》《河流比我更知道自己的走向》《乡间词物》等,均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尴尬、矛盾、迷茫的现实境况,而他本人,则如诗人郭建强为他的散文集《河岸》所作的序言中说的“朱立新对家园的回忆,大多是一种混合着泪水和微笑的指认和叹息。”“《河岸》一书,乃是作家之于故土的哀歌……他恨不能用纸笔重建那个一去不返的太平村、贵德县和被黄河清水洗涤的人心。”
  朱立新的新作《青烟》中,我们又看到了他作品里表现的一贯命题,即对生命的敬重和意义探究,对个体生命价值和道德的甄别、拣选、拷问。人们钟爱火,依赖火,与火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最终会变成一缕青烟,这样一个近乎哲学命题般的逻辑关系,让我们不得不对现实中的功名利禄做一番深度思考。其实,《青烟》 结尾,朱立新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安身立命的法则里,无法避开的一条准则就是面对,就像我面对庙钟上铸了名字的人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面对他们当中的任何人,随时成为一粒尘土归于无形一样,就像我面对一束火焰时,也就开始面对它化成一缕青烟飘散于寂寥深邃的时空一样。”
  2020年 6月,他离开共和,去了更高更纯粹、有更多忧伤低头吃草的羊的果洛草原。果洛草原,此次也就多了一个看羊低头吃草的人的侧影。
  他的侧影,随家乡一缕飘散于空的青烟升腾着。
  他的侧影,随果洛草原低头吃草的羊群游走着。
  一个看羊低头吃草的人的侧影,在我的眼里就是这样的。
  【作者简介】李应辉,青海贵德人,著有散文集、诗集多部。
其他文献
在救死扶伤的时刻,  你们奋战在与病魔抗击的一线;  在抗击疫情的时刻,  你们冲在与病毒斗争的一线。  当人民需要你们的时候,  你们毫不犹豫地选择逆行而上。  你们舍弃了与家人的相守相伴,  用担当换取千家万户的健康平安;  當国家需要你们的时候,  你们无所畏惧地选择挺身而出,  你们毫不顾及自身的生命安危,  用坚守换取华夏大地的春暖花开。  我要谢谢你们,最可爱的天使,  为生命擦亮光彩
期刊
凭窗遥望雪皑皑,  楼上题诗鬓欲白。  谁令瘟神能远走,  春風起处百花开。   (指导教师:朱宏秀)
期刊
2020年春节期间,湖北武汉突发疫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国家宣布武漢“封城”。此时此刻的武汉面对的不仅仅是疫情,更是受疫情影响的医疗用品和食品蔬菜的匮乏。这时候,全国发出了同一个声音:武汉别怕,我们来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疫情当前,武汉最缺少的就是医疗器材和防护用品。兵贵神速,全国人民立即用不同方式将相关器材运往武汉,我们的医护工作者和病人也有了较为全面的防护。这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世界,我们的
期刊
新年第二天,在一位朋友的邀约下,参观了一个画展,在展厅里见到了王文泸先生。王文泸先生算是相交多年的老文友了,一見面就问王老师近期有何新作,王老师便把刚写的一篇《此岸到彼岸》发到我的微信上。王老师的文章篇篇是精品,情感细腻朴实,内容深刻感人,使人荡气回肠,爱不释手。下午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一口气读完。我从农村走出,在城市生活了近40年,如今自己的家人和亲戚在不断地走进城市,经历和感受与王文泸先生
期刊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亥时  今天就来谈谈你的散文在体裁上“文”的特性。  现在大家都是以“散文”来标识你的文体,从大方面来讲,也没什么不妥,就像可以通存通兑的流行货币。但要是结合具体的情形来研究,还戴上均码的帽子,一定少不了有箍得过紧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为妥适的方法就是量体裁衣。  在中国文学的语境里,“散文”是个借来的术语,我们一般把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统称为“古文”,不包括骈文。在古典文
期刊
丑桔的《心经》  这个世界上的穷人往往有着最世俗最难听的名字,他们承受着太多傲慢和偏见的语言暴力。他们也担负起了人们审美的残渣,似乎一生下来他们就应该背负这种不公。似乎贫贱与不齿就是他们的宿命,他们一生背负着这种宿命的衣裳在深渊里越是挣扎,越是得不到命运的青睐。  水果界亦然。这几年水果界的新品种异军突起,仿佛农民起义军从农村包围城市,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营扎寨,占据人们的味蕾。丑桔大有起义成功一统
期刊
多年前我写的陈劲松专论《对人本价值观和精神品质的坚守》中谈及他的散文诗作品时说:“诗人对物象精神品质的把握和对人本价值观的开掘有敏锐的认知,作品表现了他的‘劝诫’的美学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巧妙的批判。”在我看来,劝诫的美学体现在许多作品中。比如:本土意境下的汪曾祺的小说,乡土画境的丰子恺的散文,充满了宗教意味的仓央加措诗歌等等。陈劲松的散文与他的散文诗一样,有着澡雪心灵的感受。此组作品是对“远去了的
期刊
盼望春天  传来了江南许多春的消息  故乡黄河边的杏花也开了  身居高原 无奈  只有翘首盼望春天  几番春雪飘落  几经春寒料峭  春天像个婴儿步履蹒跚  世间的所有美好总需要耐心  敞开胸怀 以梦相邀  暖阳当空照  湟岸观春潮  君不见西山春早  遥看草色  杨柳已露小芽苞  且待识得东风面  城内外也是万紫千红  处处春色大好  快乐羽球  你舒展洁白的羽毛  像一只灵动的小鸟  你划出优
期刊
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雀啼民间》,是诗人杨廷成的新作。以一位青海赤子的心态与身份,重点勾勒与描绘了诗人的精神原乡——“河湟谷地”的艺术形象。这部诗集由“村庄的颂辞”“风中的灯盏”“远方的月光”三个小辑构成,整体上秉承了古典诗歌“景语皆情语”的抒情范式。作为当下青海诗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杨廷成将其心目中的乡土记忆、高原经验和地域文化,有意经过某种陌生化的艺术处理,最终使之呈现为诗歌艺术的形态,
期刊
大伟孤独于温情。  这多年来,他一直安静,实实在在地写诗。他的作品浅浅淡淡地出世,在阅读者和欣赏者的关注下,草木枝节般蓬勃生长起来。他着力在诗歌的质美感。除开由点、线、面、形协同切入的角度在艺术技术方面的特点,在他诗歌中的悲悯之怀更加引人注意。他自身似乎也着迷于周围,着迷于跟他肩臂齐平的人和事,或者说,他是情愿把自己置放在“低处”,而注重将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改造成为相似的形象和物象来进行描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