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色,走进语文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e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今天,语文课堂已经展现出新的面貌,然而,仍有一些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效率不高。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活跃起来,让语文课重现生命的色彩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吃透文本,把握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材是教学之本,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是教师走上讲台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吃透教材仓促上阵,那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使自己陷入尴尬之境。但吃透教材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落实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重点。以前曾有教师提出“一课一得”,但我们有些教师总怕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喜欢把课文从头到尾彻底地讲一遍,想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面面俱到。结果每节课都千篇—律,没有主次之分,哪个知识点都不透不明,弄得学生疲惫不堪,精神不振,昏昏欲睡,效果当然不佳。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流水账式的上课也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什么都讲,还不如抓好重点,将重点落实好,落实到位。
   二、巧设导语,吸引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紧扣课文内容的导入,会创设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比如,在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秋天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象,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如何展示秋天的萧条?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连串的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因势利导,让学生朗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故都秋景描绘的文段语句,学生的感悟颇深。
   三、激情提问,创设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告诉我们:思考是从遇到问题开始的。学生一旦遇到感兴趣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和兴趣便会活跃起来。比如在教学《秋声赋》时,用复习提问的方式,我先找了两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唐宋八大家”。甲同学默写的顺序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而乙同学默写的顺序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我看了以后,给甲同学打了个“优”,给乙同学打了个“及格”。顿时课堂像炸开的油锅,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议论开来。同时乙同学也感到莫名其妙,举手问我为什么。部分同学也开始附和着。这时我故意卖起了关子,欲知详情,请听我讲述一段历史故事。于是我就把欧阳修的生平简历以及“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人曾师于欧阳修的故事向同学们一一道来。同学们恍然大悟,明白了个中缘由,都认为应该把欧阳修摆在宋代的第一位。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纠正了以往错误的认知,相信印象肯定很深刻。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录音、录像、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以其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打破时空限制,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还可展现宏大与细微。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恰当地使用这些电教化手段,就能让教学中所涉及的人、事、景、物等鲜活起来、跳动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引发他们的审美愉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探索、完善……在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大江南北之时,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只要我们满怀热情、执着,投身教学改革,开动脑筋,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突破沉闷的课堂现象,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知识的殿堂、精神的乐园、幸福的港湾……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让沉闷中爆发的力量成为学习的动力!
  
其他文献
我曾就“中学生该写些什么样式的文章”、“应如何进行作文训练”这两个问题和多位语文教师进行了交流,感到有不少疑问。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疑问,也是许多语文教师的疑问,因此,在此说说自已的一些想法,以求得同仁的斧正。  一、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初中写作教学可以说是处于“低谷”状态,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写作的思维特点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忽视了它最本质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忽视
期刊
随着文言文分值比例不断加大,文言文复习已经成为语文决胜高考的关键之一。由于中国语言的特殊性,古人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离,再加之古人离我们时间比较久远。这更增加了我们学习古汉语的困难。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将高三的古代汉语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复习,难度之大便可想而知。能够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复习从而提高分数,是同学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这里我提几点复习建议,希望能为广大高三同学的复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以学生所
期刊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我们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缺乏阅读兴趣、缺乏阅读指导,缺少阅读时间、缺少阅读书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作为教师要认真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
期刊
在当今学校教学中,为什么最优美、最生动的语文却让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越来越反感?是什么偷走了语文的美和活力?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盲区误区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低效无效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而无趣,学而无法,学而无果,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在此,我想仅从语文学习的第一步——预习环节中出现的诸多陋习入手,来探究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途径。  一、放任自流或要求过死,导致学而无趣。放任自流主要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根据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总结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方面提出了新的目的要求,对写作提出了新的理念,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作文指导。   所谓开放性的作文指导,是指教师不预设刻板的教学目标,
期刊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纵观洋思、东庐、杜郎口、3个学校的案例,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有三大规律可循。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是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独创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一堂课总要从“
期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曾记得,商城的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拨弄出变幻莫测的旋律;好像是千万条琴弦,编织着如泣如诉的缠绵;好像是千万个音符,流淌了落花流水的情怀。商城的雨,你来了吗?    商城的雨,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商城的雨,雨色似花一样的美丽,雨声如歌一样的动听。沉浸在商城的雨里,好像徜徉在音画
期刊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成方圆,必得有规矩。随笔写作同样要遵循一定的规矩。随笔写作要遵循哪些规矩原则呢?   一、真实性原则   随笔写作的真实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要求作者在写作中做到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讲真理。   1.写真事   写真事,就是要求写作者要真实地写生活,写社会,写自然。提倡写真事,就是要引导作者到生活的无尽宝藏中去挖掘写作的矿石。写真事就是要求作者要以满腔的热情
期刊
每年高考,都有很多考生在古诗文鉴赏上失分。其实,如果我们能找到其规律和方法的话,就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从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综合近十多年来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不外乎以下几方面:氛围特点、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具体方法如下:   一、通读纵览,整体感知   如杜甫《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期刊
随笔写作是指作者自由记录自己个性化的生活感悟的写作活动。自由性和个性化是其基本的特征。   一、自由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内容的自主性   随笔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写作内容。写人生、写社会、写自然都可以。随笔题材广泛,包罗万象,现实生活的见闻,以往事件的漫忆,所见所想的道理,作家作品的漫评,以及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都可作为随笔写作的材料。想写什么完全由写作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