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课堂教学实录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omeo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人教社2003课标版《高中物理》必修2的内容.由于知识内容少,思维容量大,方法技巧多,是公认的“枯燥乏味”、“不太好上”的一堂课.本文就本节内容以课堂实录介绍教学研讨课.
  关键词:行星运动;课堂实录
  作者简介:丁卫东(1968-),男,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理学学士,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物理实验研究.
  学习目标
  1.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
  2.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
  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知道牛顿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
  4.领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测量物理量的方法.
  活动方案
  活动一:回顾与思考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行星的运动》,请大家回忆所学内容,并完成下列学情检测题.(题略.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教师:请×××同学回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内容.(内容略)
  教师:(投影太阳系效果图,如图1所示.)在学习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之后,我们不禁要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科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教师简单介绍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给出的解释;并介绍牛顿时代的胡克、哈雷等的观点,牛顿认为:如果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轨迹是椭圆.并且阐述了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
  教师:我们在本节和下一节就来追寻牛顿的足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教师:在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时,我们把相关问题分为了哪两类?
  学生:从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从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师:那么,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属于哪一类?
  学生:属于已经知道了行星的运动情况,要分析行星的受力情况.
  ……
  活动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请你选定某颗行星,设其质量为m,速度为v,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请根据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推导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达式.(请交待书写相关表达式的原因或依据)
  学生由“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能够写出行星所需向心力的表达式F=mv2r,结合行星的运动规律,可以写出v=2πrT,代入F=mv2r可以得到F=4π2mrT2.
  (点评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对所得表达式进行进一步推导的必要性)
  教师:我们推得的表达式F=4π2mrT2,能不能作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的一般表达式?能不能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m成正比,与行星的公转轨道半径r成正比,与行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T2成反比?
  学生:不能.表达式中的T和r间是有内在关系的,即T和r不是两个独立的变量.因为我们学习了开普勒第三定律,知道对任意行星都有r2T2=k,所以我们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推导.
  教师:我们下一步需要怎么做?
  学生:我们要将行星的周期T用轨道半径r来表示,或者将轨道半径r用周期T来表示,使表达式中的变量个数变少.
  教师:很好.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是消去表达式中的T,还是消去r?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推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将本小组的综合意见进行汇报,阐述你们的理由.
  ……
  学生:我们认为,应该消去r.因为行星的公转周期T更容易测量.
  学生:我们认为,应该消去T.因为消去T会使表达式更为简洁.
  教师: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如果消去r,将得到F=4π2m3kT4;如果消去T,将得到F=4π2kmr2.对比这两个表达式,我们再进行思考,作为太阳对行星间的引力,你更倾向于采用哪一个表达式?
  学生:我更倾向于采用F=4π2kmr2这一表达形式,它更简洁.同时,行星的轨道半径也是能测量的.
  教师:这两个表达式都反映了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行星的两个物理量有关.公式F=4π2m3kT4反映了引力与行星的质量m和运动周期T有关;公式F=4π2kmr2反映了引力与行星的质量m和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r有关.作为两物体间引力的影响因素,我们更容易想到的是引力与两物体间的距离有关,而周期则是在一定引力作用下的物体的运动规律,所以我们采用F=4π2kmr2这一公式,更何况她有一种简约美.
  也就是说,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可简记为F∝mr2.
  活动三: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试从太阳与行星间相互作用的角度,由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分析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
  教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行星是受力物体,所以可以说,公式F∝mr2反映的是引力与被吸引的受力星体质量成正比.而从太阳与行星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地位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太阳对行星有吸引力,则行星对太阳也有吸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吸引力F′与被吸引的物体——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太阳到行星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记为F′∝Mr2.
  活动四: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概括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学生: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相等.
  教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示为F∝mr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表示为F′∝Mr2,可见,两者间的引力既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又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总与它们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概括起来有F∝Mmr2.
  教师:我们引入比例系数G,写成等式为F=GMmr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連线.
  教师:表达式F=GMmr2有没有适应条件?
  学生:有.由于这个表达式来源于开普勒定律,所以它只适用于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
  教师:很好.牛顿从这里又向前走了一大步,他的思想超越了行星与太阳,开始思考万物间的相互作用力.下一节我们将学习——万有引力.
  教师:好.这节课就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本38页的“说一说”,可小组讨论.
  教学后记
  这是笔者在南通市物理年会上开设的一堂研讨课.
  笔者反思了自己以前执教本节内容时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将备课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上,以问题链的形式,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已有的表达式,能不能作为结论性的表达式,有没有进一步推导的必要,如何进行推导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大昌,《物理》 必修2[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3版,2015年6月第9次印刷.
  [2]程守洙,《普通物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
其他文献
摘 要:元认知技能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传授元认知知识、暴露解题思维和利用问题单进行解题思维训练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在物理解题方面的元认知水平,进而促进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元认知;元认知技能;物理解题  作者简介:刘玉中(1972-),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物理解题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同时伴随着元认知活动,
摘要: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并结合学校教育理念,界定了初中生的道德人格,并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从物理精神、合作探究和物理学史三方面提出了培育学生道德人格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道德人格;策略  1研究的意义  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等教育为重点,培育学生理想人格.
摘要: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一个探究活动、一个概念,一道习题,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學生逐渐形成健康的思想.在物理课上开出德育之花,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在课堂上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关键词:物理课堂;德育教育;情感态度价
摘 要:平抛运动轨迹的描绘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难点,教材中的尝试描点法费时费力,容易对学生顺利完成实验造成负面影响.借助紫外光小车在涂有感光材料的纸板上现色画图的方法可巧妙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紫外光;感光材料;平抛运动轨迹  作者简介:韩忠国(1974-),男,甘肃民勤人,大学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以及创新教育.  平抛运动轨迹的描绘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难点,教材
本文以一道物理电学试题的几种数学解法为例,来说明数学知识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In this paper, we take several mathematical solutions of a physical elec
摘 要: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使得“互联网 ”模式下的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教育形式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成为可能.对于物理教学来讲,对物理习题重新进行定义和设计,使之能更好地与现代技术手段有效融合实施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觉探索物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 ;物理习题;习题设计原则;信息交互  基金项目:福建省
鼓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匪夷所思,还能给人前进的动力!我曾经被鼓励过,知道那种滋味,记得是四年级时,我们天天写日记,我每天苦思冥想,写出的日记总是三四行,根本连语句都
摘 要:“板块叠加模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技巧性;对模型中临界力的求解,常常会出现诸多的思维误区;把握物体由“静”到“动”的临界条件,可以采取不同的解决思路:外力增大“三步法”、加速度“比较法”、运动“被动法”、按质“分配法”、参考系“变换法”;多角度思考有助于掌握模型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板块叠加;物理模型;思维误区;思路引导  作者简介:刘二虎(1986-),男,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现代企业的生产工艺与设备都在不断更新,其管理方法也日益现代化。与此同时,企业对工作人员,尤其是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
摘 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须理念先进,知识渊博,全面驾驭教材,心中装着学生,充分了解学生,与学生心连心.需优化课堂设计,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动脑,善于交流、合作.还需循循善诱,精心点拨,善于總结归纳.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提高效率;转变观念;了解学生;合作交流;优化过程  作者简介:许瑞清(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