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江苏2008年高考方案的重要导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03302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2008年高考方案,在2005年秋季江苏普通高中进入课改之前,省教育厅便组织力量开始研究,最近终于得到教育部审批,正式向社会公布。其间,上上下下,几经周折,到今天水落石出。江苏高考方案,与先期进入课改的山东、广东、宁夏、海南高考方案相比,思想更解放,思维更前沿。认真学习、研究江苏方案,对扎实推进课改、积极应对高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自主性”是江苏方案的重要导向。这种自主性,涵盖了与普通高中发展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对普通高中在课改背景下的健康发展,对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
  
  一、学校层面
  
  新高考方案是对新课改的认同,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应,在科目设置、测试方法、评价内容等重要环节均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具体教学组织、复习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很多自主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校自主发展、创新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管理上拓展自主空间。旧模式背景下,普通高中为了提高高考成绩,教学管理已经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统一要求,盖边沉底。新方案,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列入高考内容,而且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评价的结果,要向社会公示,来不得半点应付。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评价,必须有一个广阔的平台,否则无从评价。新方案,迫使学校必须提供平台、组织考评,而非过去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机械管理。学校所提供的实践的平台、交往的平台、运动的平台、审美的平台便是学生自主展示、自主发展的空间,学校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改变“统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做法,提供更多的学生自主活动空间,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新方案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总分划线、投档,突出了人文学科的地位。而学生语文、英语成绩的提高,并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所能承担的,必须有一个熏陶濡染的过程。为此,学校必须加强文科环境的建设,加强文化活动的组织,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要读书看报看新闻,要多读多写勤思考,这一切,同样引领学校提供学生自主活动的时空,否则,提高语文、英语成绩只能是一厢情愿。
  新高考,是对学校管理者管理思想的一次考验。有效应对新高考,管理者必须调整思路,从过去的“管”转变为“导”,更多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策略上自主寻求对策。应对新高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既定的套路可以模仿,教育行政部门没有预定方案,教学管理机构难有应对措施,一切都要依靠学校教学管理者的思考、探索。只有思考在先、碰撞在先、探索在先,才能掌握應对新高考的主动权。根据目前高二年级教学情况,学校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多作探讨。一是教学工作整体安排的策略。高二要积极应对全省统一的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努力提高C级以上人数占比,为今后选修学科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赢得主动权;对于层次较高的学校,要着力培优,努力提高4A人数,为提高高分层人数占比奠定基础;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背景下,高中课改年级学科教学内容减少,加之高考方案正式出台之前,传闻较多,学校为了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大多加快了教学进度,部分选修科目、数学学科等基本结束了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这些学科将提前进入传统的一轮复习,学校将如何统筹安排。二是课堂教学的策略。《江苏省高中必修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要求》的颁布,应该说为必修、选修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但是教师是从传统高考中刚刚走出,教学的惯性难以摆脱,课堂教学的起点怎样准确把握,教师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观摩研讨措施,以减少浪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高二必修学科水平测试第一学期初(4月8日、9日)便结束了,后期的文化课教学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和两门选修科目,教学课时会增加,教师工作量会加大,课堂教学效率能否同步增加,值得认真研究。三是科学用人的策略。随着高中规模的扩大,高中教师队伍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新方案强化基础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这些学科的教师便显得更为紧缺,而基础学科成绩的提高又不是高三突击所能达到的,特别是语文、英语,需要的是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如何配备三门学科的骨干教师,做到高三冲刺有力,高一高二同步发展,必须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应对新高考,首要的是适应新课改,各学科都应配备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理念新的教师担任备课组长,传统的教学骨干能否成为新课改、新高考的教学骨干,同样值得学校教学管理者深思。
  类型上自主创建特色。新方案确定,考生除语文、数学、英语必考外,选修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选择一门。从理论上讲,考生的选修类型有8种,但常见的类型只有理化、理生、史政、史地4种。但是,就一所具体学校而言,学生选科并非如此简单。完全顺从学生的意愿,常常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学校也不可能满足学生的特殊要求,比如,某一种类型只有几名学生,学校不可能开班。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学生选择与学校适当引导相结合,两者寻求最佳平衡点。学校适当“引导”,便是学校打造新高考背景下强势类型的过程。学校“引导”,必须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意愿为前提,要全面考虑传统高考下本校的强势科目、优质师资,以寻求最佳组合;学校还要考虑到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做强优势、特色,走持续发展之路。在选科类型上,学校还要总结传统模式下的潜在优势,摸索一些富有成效的规律性的做法,优势组合类型做大做强,小科组合类型同样可以出奇制胜;传统的文理分选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新高考背景下的文理兼科也有其独到的好处。应该说,新高考方案,为每个学校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创建特色类型、强势类型的机会。
  评价上自主形成方案。新高考模式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师、学生评价的改革,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可供操作的方案不多,因此,同样要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完善。一是对学生的评价。新高考将“综合素质评价”列入高考内容,十分突出了评价的地位,新近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又为科学评价提供了具体要求和制度保证。但是,就某一方面如何评价、某一时段如何评价,《方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新高考要确保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公正、公平,必须有科学的、公开的评价机制作保证,这正是需要学校自主探索的地方。二是对教师的评价。传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终端考试分数。新高考背景下,9门文化学科地位发生了变化,语文、数学、英语重视单科均分;选修科目重视的是等级占比,特别是双B人数占比,这就不仅要看单科成绩,更要整体考量;必修科目重视的是C级以上合格人数的占比,同时要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平衡。这一系列的矛盾,都增添了新高考模式下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难度。但是,没有考核,一团和气,无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只能降低教学质量;沿袭传统,不知变通,往往又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模式下,学校只有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完善评价方案才能赢得新高考模式下教学质量提升的主动。
  
  二、教师层面
  
  教师是具体方案的实施者。新方案明显突破了传统思维,接轨新课改,显得创新、前沿、大胆,同时,操作层面的具体方法不确定因素很多,这为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天地。
  教学内容自主钻研。从教学内容看,新高考是对高中课改的认同,对新课程改革有较强的配套性和适应性。各学科考试内容与老高考教学之间差距较大,模块教学的内容更丰富、选择性更强。所有参与高考复习的教师,都没有经验、没有老本,连配套的质量较高的资料也难以找到。应对传统高考,部分教师是复习围绕资料转、教学跟着经验走,在新高考的复习中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教学组织,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钻研,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新高考模式下将接受真正的检验。从课标与教材的关系看,部颁《课程标准》、省颁《考试说明》、各地不同版本教材,这种一标多本的结构,却要运用统一的试卷检测,除了选修不同内容运用选做题的方式呈现外,从整体上看,新高考更加注重了学生学科基本素养、基本能力的考查,教师必须自主研究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素养、能力的高度,钻研教材,利用好教材,同时学习、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不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对主干的、核心的、可以再生的内容要重点突破。从命题的走势看,新高考衔接新课改,将会更加注重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如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何关注社会,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如何解答开放性试题,等等,都有待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探索解决。
  教学方式自主改革。江苏高考方案的实施“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其导向非常明确。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举措,就是要改变教师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的教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这是回归到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本真上了。但是,高中课改已经实施一年多,高中课堂教学又有多少的变革呢?曾经的学习宣传、头脑风暴,只是一些造势,教师的教学大多江山依旧。新高考方案是真心诚意地“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必将在试题的导向上充分体现,如能力立意、学科素养、实践探究、开放答题,等等,让费时费力的传统教学方法失去市场,让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充分得益。这样的导向,必然使教学改革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不改就无法提高成绩,就会被新高考所抛弃。只有方式转变了,让学生学得主动、灵活、智慧,教师才能以较少的时间赢得提高成绩的主动。
  因材施教自主落实。新高考方案规定普通类考生必修学业成绩要达到C级以上,否则不能填报高考志愿,这意味着所有参加高考的普通类学生必须确保必修的底线要求,有明显弱科的学生必然要补差。教师的教学能否补差到位,事关考生的基本资格。新高考方案还规定选修2门双B以上方有资格填报本科志愿,这一门槛,对于选修学科中有薄弱环节的学生是一个考验,同样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合理的补差策略。新高考方案仅仅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学科统考成绩总分划线、投档,总分的高低是关键,考生不能有薄弱学科,所以三门之间同样有补差的任务。新高考方案规定,选修物理方向的考生要加试数学附加题,选修历史方向的考生要加试语文附加题,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测试,六门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且技术测试合格的考生,在划线前加10分计入统考成绩。这一系列的规定,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优,让更多有希望得高分的学生享受方案的优惠政策,进入更高层次高校。应对新高考,因材施教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课堂训练的针对性,教学组织的人性化,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教师不仅自身要有实施分层要求的意识性和实施的策略性,还要有学科均衡发展、同行相互合作、整体提升成绩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学生层面
  
  学生是新高考方案的直接应对者。新方案十分强调基础学科的地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统一与自由、共性与个性之间寻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空间。
  学会自主选择。传统高考一刀切、齐步走的成分较多,新高考方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进行不同科目选择和学习需求,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学生要自主选择选修科目。选修科目的两门,既有一定的规定性(物理、历史必选其一),又有更多的选择性(四门中任选其一),学生要综合考虑到兴趣、特长、成绩,乃至于今后的就业方向,进行理性选择。其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必修科目测试时间。因为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安排在高二下学期、高三下学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报考两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身体、心理、家庭等因素自我选择最佳时机,可以分散测试科目(各学科不集中在一次进行),也可以一个学科测试两次。再次,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除了课程改革规定的选修模块学习外,高考方案所确定的加试附加题,成绩单列,不加入总分划线、投档,基础较好、学有余力学生完全可以强化附加内容的复习,以高分吸引高校的注意;基础一般的学生也可以适当淡化加试内容的复习,首先做好“规定动作”,追求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总分过关。
  学会自主定位。新高考方案的若干规定,为学生的自我分析、自主定位提供了依据。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是学生进入相应层次、相应专业的门槛,如何看待门槛,怎样越过门槛,大有讲究。四门必修科目是定位于C级以上,也就是过关,还是努力冲击4A,为总分加10分奠定基础,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科学定位。两门选修科目,是努力达到双B,还是争取有一个A或A﹢,或者争取双A、双A﹢,为今后录取什么档次的高校定位。对于加试内容的学习,同样也有定位的问题,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有所取舍。自主定位,来自于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自我分析,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学习潜力,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比照的过程,是一个权衡的过程。定位太高,期望值太大,往往难以实现;定位太低,没有任何挑战性,实现目标轻而易举,学习就缺乏动力。每个学生应该定位于可望实现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分析是正确定位的前提,只有正确定位才能有效学习、有效复习。
  学会自主补差。正确定位之后,便是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学科的强弱,学生心中最有数。对于薄弱学科,学生要不遗余力地予以强化。新高考背景下的补差,不同于传统模式,不能寄希望于教师的群体补差行为,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有自己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应该主要通过学生个体的努力来弥补。新高考背景下的补差,还有其阶段性,学生必须依据自我定位,区分不同阶段,突出补差重点,逐一强化,逐步过关。有人说新高考是一个“三级跳”,4门必修学科、技术,是第一台阶;选修2门,应达到相应的等级,这是第二台阶;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总分是第三台阶。学生必须顺着台阶,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补差效果,取决于学生的自我补差意识和努力情况,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失去自我,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可能会成为新高考模式的牺牲品。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学会学习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江苏2008年高考方案,“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择优选拔人才”,具有“高端多元、中端稳定、低端开放”的高校招生改革取向,为高校的自主录取提供了更多空间,在此不作赘述。
  自主性的价值导向,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学校在应对新方案中调整管理思路、完善管理策略,办学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唤醒,特色进一步彰显;教师在学习、研究、应对新方案中,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專业素养,展示教学个性和机智,教师的生存状态会明显改善,职业幸福感会随之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得以唤醒,在自主选择、自主定位、自主补差中获得全程性的体验与感受,学习的自主性获得真正意义的解放与发展。江苏2008年高考方案的自主性追求,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在大力推进中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实施新课标,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差异,是我们美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一个美术教育者,时代呼唤着我们,呼唤着每一个有责任、有良心、有人格力量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用自己平凡的言行去净化艺术教育的环境,去抛弃一切以牺牲孩子长远发展利益为代价的教学行为。让我们从关爱孩子的生命出发,以人为本,以自然为师。  关键词:评价 模仿 美育 儿童心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在教授《新世纪高中英语》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 5的课文Man’s Four-legged Friend时,我尝试运用了合作阅读策略导入新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回顾这堂课的教学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是介绍了不同种类狗对人类的作用以及狂犬病对人类的危害。教授之前,我先板书了课题“Man’
摘要: 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具有一致性。形象性、情感性与愉悦性是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三大特点。美读、寻线、入境与悟文是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四大法宝。  关键词: 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特点方法    一、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一致性    1.《中学语文大纲》中明确地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自然世界美不胜收,人类社会美不尽言,宇宙是美的空间,生活是美的世界。对美的揭示、领悟、创造,离
我参加了《雕塑》杂志社举办的第四届雕塑抽象班,不是作为学员,而是作为比利老师的翻译参与的。我认识比利已有3年,算是朋友,我欣赏他这个人,也喜欢他的作品,因此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  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有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也有小有名气的各地艺术家。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培训能在创作上有所提高,并对抽象艺术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课程共6周,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分为两个部分:理论课和实践课,在前两周高强度的理论
本届作品年展的主题是“活力亚洲”——展示亚洲雕塑活跃的创作现状。“亚雕展”邀请及参展的艺术家范围不局限于雕塑界,涵括了设计界、自由艺术家和其他领域的艺术家,以融汇多领域文化、实现多视角的艺术观照为主旨,并藉此平台,让亚洲参展各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彼此交流学艺,互进技术;同时也促进了各参展国家和地区增进了解,增强了友谊。  此外,本次展览参展作品延续过往21届的评审标准,强调雕塑作品的现代艺术探索意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这些错误往往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或是缺乏数学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或是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导致的。下面略举数例,供学生以此为鉴。
摘要: 托马斯·哈代的文学创作生涯是以诗歌创作为开端,又是以诗歌创作为终止的,诗歌被他看得比小说更重要。哈代的抒情诗中闪耀着炽烈的光和热——隽情于爱的温暖和希望的火花。  关键词: 哈代抒情诗隽情于爱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虽然提到他,人们更多地想到的是《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卡斯特桥市长》和《还乡》等一部部可谓传世之作的小说,但在其整个文
[摘要]留守妇女是伴随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而留守家中的妇女,她们留守家中照顾老小、照看农田,肩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通过对陕西东沟村和石门村的110位留守妇女的调查,从农业生产、家庭关系、权力支配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当地留守妇女农业生产负担沉重,没有实权,对子女教育也力不能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水平低、妇女自身素质不够、传统文化影响偏重等,并分别从国家、社区、个人等角度提出改善她们生活
摘要: 本文从地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着手,提出了目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深入探讨了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一、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摘 要]新中国成立67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学习和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更是全体国民坚持自信的源泉,从而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过程及其道路自信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  [中图分类号]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