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无意却有情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很多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指导时,教学重点往往在实词的理解,对虚词鉴赏忽略了,实际上虚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阐述虚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虚词 古典诗歌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29
  有不少学生认为实词有意虚词无情,很多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指导时,在实词的理解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却对虚词鉴赏忽略了,虚词也就成了壁花。实则虚词在古典诗歌中作用并不虚,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活字”指的就是虚词,诗歌最终是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虚词虽无意却有情,巧妙运用虚词,也能起到妙笔生花的作用,如语气词可舒缓音节、摇曳生情,副词尺水兴波、推进情感,拟声词摹状绘形、设境传情等等。
  一、舒缓音节、摇曳生情的语气词
  语气词在诗歌中的作用,如同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精灵,在词中跳跃,进行情绪的调节与润色,使抒发的情思有了张弛,既舒曼深情,又仪态万方。
  以“兮”为例,“兮”是语气助词之冠。原始歌谣中有一首《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寻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这首歌谣从组成上看由两个实词和两个虚词组成,实词写出了诗歌的意思,即等待禹的归来,而两个虚词则表明涂山之女缠绵悠长的情思。“兮”有了语气的舒缓深情之意,“猗”字的意思与“兮”完全相同,两个词叠加一方面可以表明情之所至,另一方面也能达到一种多音节的动态摇曳之美。
  再说以“兮”为语言标志的“楚辞”。《离骚》是《楚辞》的开篇,共373句,“兮”出现了186次,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节选的是第一部分,“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作品表达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理想,并且交代了这种崇高理想是来源于屈原自身因其出身高贵、降生祥瑞、名字美好、品德高尚、才能突出而产生的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笔者指导学生领会这种优越感和自豪感,在教学中曾经尝试对此段文字进行压缩,保留能表意的词,学生首先就把“兮”都删掉了,然而把“兮”删掉了之后虽然不影响表意,但是在情感的传达上少了点意味,读起来比较紧促。林庚先生在其《楚辞里“兮”字的性质》一文中认为,“兮”在楚辞里起着句读的作用。句读最大的用途就是语句的停顿休止,舒缓语气,增强表达效果。楚辞感情炽烈奔放,神态飘逸,神色飞扬,而实词过于深沉滞重,需要“兮”这么个精灵跳跃其中。
  所以舒缓音节的语气词也是詩歌情感的修饰语。诗歌因它而摇曳,也因它而多情。
  二、尺水兴波、推进情感的副词
  如果说语气词是通过调节音节舒缓语气来达到诗歌情思的摇曳多姿,那么巧用副词可以激起诗词的波澜,体现情感的层次变化之美。
  以杜甫诗为例,杜甫在诗中就善于运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如《咏怀古迹其三》,副词就贯穿了全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开头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尚”是“尚且、还”的意思,诗的下一句却笔锋一转,小小的昭君村还在,让人意外,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衬托昭君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这是诗歌的第一层转折。“一”有“一旦”之意,由上句的昭君村过渡到昭君本人,一旦离开,紫台汉殿渐行渐远,故土难回荒漠为伴。明妃此时的苦楚全融汇在简简单单的“一”字上,最后只留下那在无边的沙漠之中,在笼罩四野的黄昏背景下孤单寂寞的青冢。在“一”和“独”中我们感受到了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悲剧命运,这是第二层转折。而“省”有“略微”之意,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的美貌,这写出了王昭君悲剧的原因,这是第三层转折。“环佩空归月夜魂”空是“空然、徒劳”之意,能够圆梦回到故土的只是昭君孤独的魂魄,“分明怨恨曲中论”之中,我们感受到了昭君有家难归的怨恨。这层层转折与推进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王昭君压抑千百年的苦涩的泪水,也体会到了作者暗藏在其中的奔波凄苦的怨恨和无奈,那种凄凉酸楚、抑郁不平之气在诗歌的几个起承转合的副词中得到了推进和深化。
  再如《咏怀古迹·其二》通过对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怀念,以寄寓身世之感。“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颈联用了两个副词“空”“岂”,意思是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宋玉凭文采辞藻闻名于世,可为什么要用“空”呢?因为人们没有关注到宋玉寄寓在作品中的志向抱负,令人惘然。云雨荒台出自宋玉的《高唐赋》,看似是宋玉编造出来的荒诞故事,实则是在讽刺统治者的淫惑。可为什么要用“岂”呢?因为后世读者对此诗误解曲解,把劝世之作歪曲成无聊小品,令人气愤。“空”和“岂”的转折,写出了词人宋玉之悲,也深化了杜甫怀才不遇,不为世人理解之悲。
  所以起承转合的副词也是诗歌情感的推进者,诗歌因它而兴波,也因它而深化。
  三、摹状绘形、设境传情的拟声词
  拟声词又叫象声词,大多为对自然界声音的模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巧用拟声词来摹状绘形有助于传达情感。
  以《诗经》为例,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使用拟声词的地方就有一百二十多处。有的是用拟声词直接表现人物情绪感情。如《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用“习习”的风声突出女子盛怒的感情。《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它写出了一个女子想和另一个男子一起逃走,但又怕那男子不敢而害怕去找他的心情。用沉重的“槛槛”车声加重了这种情感。《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凄凄”“潇潇”是形容风雨的声音,“喈喈”“胶胶”则是鸡鸣声,这两种声音夹杂在一起,写出了女子再也没见到她想念中的人时那样悲苦无聊的复杂之情。有的是用拟声词来创设意境。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立河滩,“关关”创造了一种幸福欢快的意境。《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突出了嘉宾相聚、鼓瑟吹笙的欢乐景象,给读者以想象回味的余地。
  《诗经》对于拟声词的巧用也直接影响后世的诗歌创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作者选择了富于乐感的拟声叠音词,如“嘈嘈”、“切切”等,增加了人们听觉上的美感享受。这些高低粗细、轻重缓急的声音融汇在一起,不仅表现出琵琶声的音色和力度,也表现出琵琶声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人感受到琵琶女情感的起伏变化。“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的瑟瑟作响,这种悲凉之声融注于渺茫的江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怅惘,也使读者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所以,摹状绘形的拟声词也是诗歌情感的传导者,诗歌因它而生动,也因它而韵味悠长。
  近代袁仁林在《虚字说》序言中讲:“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精神而传活气者。”虚词是充满着情韵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要充分引导学生去品读虚词,去领会虚词所激发的诗情。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有句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语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然后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每个学生能力不同,层次不等,再加上态度各异,这就为教学加大了难度。为了学生能够切实地自主学习,我们英语教研组的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根据学习目标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导学案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导学案实践案例  1. 课前准备。  课前发放预习导
[摘 要]一代大师钱学森老人在临终前发问,直指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钱老之问”叩问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毋庸置疑,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创造理念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宗旨仍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教师应遵循陶行知创造理念教育思想,将其实践于高中英语学教学中,以期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理念 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学生的人生阅历、个人经验、心境、文化程度等决定了阅读体验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处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可以从三方面去努力: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时空,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珍视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表达体验;尊重个体间体验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关键词]语文阅读 个性化体验 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摘要]“文本细读”这个词多年来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话语系统,并占据核心关键词的位置,表现出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高层次追求,对文本语言文字的重新审视。笔者所理解的文本细读,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读,细细品;要有一种智慧的眼光,从一个字读懂千字文、由一个词感悟万言书;是一种从字词走进文本,融入生命体验,从狭隘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认知走向体验的一种阅读方式。以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为例,谈谈文本
[摘 要]新课标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共同决定了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必须多元化。 以《甜甜的泥土》为例,从阐释词语、展开想象、诠释主题等方面论述了文本多元化解读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文本 多元化解读 多重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11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关注学生个人独特的体验。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英语知识教学的基础。强化词汇教学,不仅仅会促进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实践交流与写作表达中使用英语的流畅度与艺术性。众所周知,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材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这虽是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有效策略,但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考验。我们的词汇教学工作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
[摘要]议论文说理虽说主要靠的是逻辑的力量,但呆板的说理、空洞的说教毕竟面目可憎,而优秀的议论文语言,不仅具有极强的逻辑力量,更能寓深刻的道理于形象之中,让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生动化。如果说议论文的风韵共有三分的话,那么二分亮色就在其“言”值上。议论文若止于贫乏的说理,终究“行而不远”,提升议论文的“言”值,当注重语言的锤炼。  [关键词]议论文语言修辞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将视线投向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长远目标上。以高中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为例,对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一、自读质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前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二、聚焦对话。在阅读课中,聚焦的核心是“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形成属于他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三、比较拓展。教师引入具有求异思维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和理性。四
仁者未必智慧,智者未必仁厚。《郑伯克段于鄢》的郑伯,我认为是仁者和智者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由于出生时是脚先着地,不讨母亲喜欢,他不知道受到多少母亲不公平待遇,但他没有丝毫的不满。相反,只要条件许可,他都会满足母亲的要求。在他还没有即位时,姜氏多次欲废之而立共叔段,遭到郑武公的拒绝。面对这样的母亲,面对这样的人,多数人都会选择将其作为自己辉煌前程上的敌人,她在当时的宫廷斗争中,是很有可能被人整治的
老子曾曰:“大道至简。”实践也证明:越是简单的,就越是有效的,越是长久的。教学过程要追求简约求实的艺术境界。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果。”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以最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删繁从简,用最简单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掌握最宝贵的知识。  所谓政治教学简约化,是指政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各项要素和教学资源进行最优化、最合理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