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使学校这个大家庭安定、和睦、进步、兴旺,要使这个“家”的人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好”人,作为这个家的引路人、组织者,就必须想方设法念好这本“经”。要念“经”,就必须先养心;要念“经”,必须有“经堂”“经册”;要念“经”,还得有好的秘诀。念这本“经”要做到坚持不懈,长年累月,才能常念常新,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育“好”人的目的。
关键词:念经;养心;经堂;经册;秘诀
俗话说得好,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而学校这本经更难念。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物质的丰裕却影响了学生,使学生思想增添了不良的“丰富感”。本来,小学生的思想是纯洁、简单的,理想像一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万花筒。
几百个学生,就有几百种个性,就有几百个万花筒,而这些万花筒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增添了“钱”的彩珠,思想变得复杂,也就构成了学校、班级大家庭的复杂性。要使这个“家庭”安定、和睦、进步、兴旺,要使这个“家”的人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好”人,作为这个“家”的引路人、组织者,就必须想方设法念好这本“经”。
一、要念“经”。必须先养心
1.教师的政治修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才能培养出有远大理想的学生。我们学校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教育法规、理论文章(每个月组织一次学习),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使全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还深入开展“立高尚师德、创和谐校园”活动,让教师联系工作实际,谈学习感想,谈心得体会,提高教师政治思想水平和法纪观念,强化教师师德要求,增强教师为人师表、忠诚教育事业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学校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2.要给学生一碗水,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一桶水已解不了近渴,应换成自来水和长流水。因此,教师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加强自身的学习,在掌握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广泛了解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热爱、尊重学生,是搞好师生关系,也是树立威信、顺利开展工作的另一条件。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素质、学习情况参差不齐,要把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组织成一个有机体,必须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人手。首先,教师要在班会课上把学生最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引入课堂,有针对性地分析、讨论、挖掘其意义,要在避免空洞说教的前提下使学生明确目的。例如,玩游戏的问题、封建迷信求神拜佛的问题等,只要会利用,都能转化为教育学生的好武器。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环境、思想动向,选择适当场合、恰当方式与学生谈话,在师生间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老师确实是在关心他们。
二、要念“经”,必须有“经堂”“经册”
1.建设“经堂”一一校园文化。紧紧抓住校园文化这一教育阵地,不断充实校园文化内容,创新校园文化载体,营造鲜明、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1)建设“花园、学园、乐园”,营造和谐文化环境。
我们充分发挥侨校优势,努力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实现净化、美化、绿化,校园文化设施达到了“十八”有,即有国歌、国际歌、国旗、国徽、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校旗、校徽、校训、校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校记、名人像、名言警句、广播站、宣传栏、板报。走进校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花园、学园、乐园”,优美恬静的校园和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孩子们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2)校园文化精细化,充分展现办学风貌。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达到了精细化的程度,走进学校,你一路见到的是建校记石书、学校德育理念横幅、黑板报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宣传栏、“八有”德育墙、阅读栏;每条走廊都可见名人画像、名言警旬、班级读书口号等;每一间教室里,都高挂着国旗、班文明公约,设置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壁挂、班务栏、小组评比栏、班级黑板报栏、班级格言、图书角、时钟等。“爱护花草树木”“请用礼貌用语”“芬芳来自鲜花,美丽需要你的呵护”等温馨提示语随处可见,透露着人文关怀,充分展现了学校的办学风貌。
(3)创建“书香校园”,在“书香”浸润中成长。
我校从2009年11月起,明确地提出了“建设书香校园,创建办学特色”的发展策略。我们以“建设书香校园,提高人文素养”为指导,以阅读优秀书籍、创建书香班级为途径,借助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引导全校师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人人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氛围,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使校园充满了书香气息,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的氛圍初步形成。师生通过阅读活动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认识水平,孕育了文化气质和文学素养,学校的办学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2.有“经堂”,还要有“经册”。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必须通过制度和目标管理促进班级管理规范化,使其在具体、细致的工作中渗透德育。学校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维则小学政教处工作措施》《维则小学学生一日常规要求》《执勤队管理制度》《维则小学学生日常行为“五项竞赛”要求》《维则小学班队考核细则》,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求各班制定《班文明公约》,通过学习、生活常规的规范,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要念“经”,还得有好的秘诀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事物快,可塑性大,针对这种年龄特征,要杜绝照本宣科的说教,采用丰富多彩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然变化中得到熏陶。 1.量化管理,养成习惯。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虽然是小学生,但他们仍具有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量化管理,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的好形式,是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如我校对各班学生每天的学習和生活情况进行评分,每周进行总评,以流动红旗的形式来体现评分结果,可以把评分的具体“量化细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如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班级可以通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培养学生遵守时间规定,自觉安排好学习的时间。
2.内外结合,形成教育网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行政干部、少先队总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家长学校,建立了健全的校外辅导员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关工委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形成德育合力,建立了一个由德育领导小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少先队、家长和社区组成的大德育网络。同时,以思想品德课为龙头,在课堂上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一方面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各科教学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着力于思想品德课和其他教育途径的有机结合,从整体效应着眼,校内外协作,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做到学校、家庭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使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得到不断强化。我们还注意发挥本校师生优势,上好品德与社会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做到内容新颖、方法细致、形式活泼、讲求实效。
3.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注重热爱祖国、振兴中华主题,努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毒品知识教育等主题活动,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瞻仰、祭扫活动,办手抄报、出专刊、展览图片、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举行读书、书法、美术、歌咏等比赛,把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学校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思想素质、学习基础的提高,优良校风、班风的形成,不能用突击解决的办法去追求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念这本“经”要做到坚持不懈,长年累月,才能常念常新,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育“好”人的目的。
关键词:念经;养心;经堂;经册;秘诀
俗话说得好,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而学校这本经更难念。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物质的丰裕却影响了学生,使学生思想增添了不良的“丰富感”。本来,小学生的思想是纯洁、简单的,理想像一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万花筒。
几百个学生,就有几百种个性,就有几百个万花筒,而这些万花筒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增添了“钱”的彩珠,思想变得复杂,也就构成了学校、班级大家庭的复杂性。要使这个“家庭”安定、和睦、进步、兴旺,要使这个“家”的人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好”人,作为这个“家”的引路人、组织者,就必须想方设法念好这本“经”。
一、要念“经”。必须先养心
1.教师的政治修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才能培养出有远大理想的学生。我们学校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教育法规、理论文章(每个月组织一次学习),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使全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还深入开展“立高尚师德、创和谐校园”活动,让教师联系工作实际,谈学习感想,谈心得体会,提高教师政治思想水平和法纪观念,强化教师师德要求,增强教师为人师表、忠诚教育事业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学校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2.要给学生一碗水,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一桶水已解不了近渴,应换成自来水和长流水。因此,教师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加强自身的学习,在掌握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广泛了解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热爱、尊重学生,是搞好师生关系,也是树立威信、顺利开展工作的另一条件。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素质、学习情况参差不齐,要把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组织成一个有机体,必须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人手。首先,教师要在班会课上把学生最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引入课堂,有针对性地分析、讨论、挖掘其意义,要在避免空洞说教的前提下使学生明确目的。例如,玩游戏的问题、封建迷信求神拜佛的问题等,只要会利用,都能转化为教育学生的好武器。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环境、思想动向,选择适当场合、恰当方式与学生谈话,在师生间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老师确实是在关心他们。
二、要念“经”,必须有“经堂”“经册”
1.建设“经堂”一一校园文化。紧紧抓住校园文化这一教育阵地,不断充实校园文化内容,创新校园文化载体,营造鲜明、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1)建设“花园、学园、乐园”,营造和谐文化环境。
我们充分发挥侨校优势,努力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实现净化、美化、绿化,校园文化设施达到了“十八”有,即有国歌、国际歌、国旗、国徽、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校旗、校徽、校训、校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校记、名人像、名言警句、广播站、宣传栏、板报。走进校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花园、学园、乐园”,优美恬静的校园和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孩子们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2)校园文化精细化,充分展现办学风貌。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达到了精细化的程度,走进学校,你一路见到的是建校记石书、学校德育理念横幅、黑板报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宣传栏、“八有”德育墙、阅读栏;每条走廊都可见名人画像、名言警旬、班级读书口号等;每一间教室里,都高挂着国旗、班文明公约,设置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壁挂、班务栏、小组评比栏、班级黑板报栏、班级格言、图书角、时钟等。“爱护花草树木”“请用礼貌用语”“芬芳来自鲜花,美丽需要你的呵护”等温馨提示语随处可见,透露着人文关怀,充分展现了学校的办学风貌。
(3)创建“书香校园”,在“书香”浸润中成长。
我校从2009年11月起,明确地提出了“建设书香校园,创建办学特色”的发展策略。我们以“建设书香校园,提高人文素养”为指导,以阅读优秀书籍、创建书香班级为途径,借助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引导全校师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人人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氛围,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使校园充满了书香气息,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的氛圍初步形成。师生通过阅读活动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认识水平,孕育了文化气质和文学素养,学校的办学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2.有“经堂”,还要有“经册”。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必须通过制度和目标管理促进班级管理规范化,使其在具体、细致的工作中渗透德育。学校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维则小学政教处工作措施》《维则小学学生一日常规要求》《执勤队管理制度》《维则小学学生日常行为“五项竞赛”要求》《维则小学班队考核细则》,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求各班制定《班文明公约》,通过学习、生活常规的规范,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要念“经”,还得有好的秘诀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事物快,可塑性大,针对这种年龄特征,要杜绝照本宣科的说教,采用丰富多彩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然变化中得到熏陶。 1.量化管理,养成习惯。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虽然是小学生,但他们仍具有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量化管理,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的好形式,是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如我校对各班学生每天的学習和生活情况进行评分,每周进行总评,以流动红旗的形式来体现评分结果,可以把评分的具体“量化细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如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班级可以通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培养学生遵守时间规定,自觉安排好学习的时间。
2.内外结合,形成教育网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行政干部、少先队总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家长学校,建立了健全的校外辅导员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关工委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形成德育合力,建立了一个由德育领导小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少先队、家长和社区组成的大德育网络。同时,以思想品德课为龙头,在课堂上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一方面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各科教学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着力于思想品德课和其他教育途径的有机结合,从整体效应着眼,校内外协作,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做到学校、家庭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使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得到不断强化。我们还注意发挥本校师生优势,上好品德与社会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做到内容新颖、方法细致、形式活泼、讲求实效。
3.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注重热爱祖国、振兴中华主题,努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毒品知识教育等主题活动,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瞻仰、祭扫活动,办手抄报、出专刊、展览图片、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举行读书、书法、美术、歌咏等比赛,把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学校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思想素质、学习基础的提高,优良校风、班风的形成,不能用突击解决的办法去追求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念这本“经”要做到坚持不懈,长年累月,才能常念常新,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育“好”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