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践探讨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eai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煤矿安全生产是关系到国家财产和矿工生命安全的大事,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煤炭工业从管理部门到生产部门首先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在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煤炭生产高产高效是煤矿生产的核心。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煤矿的安全管理原则和实施等方面做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煤矿安全;原则;实施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迅猛增加,煤炭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但是在高速增长的煤炭产量背后,却是接二连三的煤矿安全事故,因为市场需求必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满负荷运行,造成煤矿企业超能力生产现象十分普遍,这给煤炭安全生产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煤炭开采属地下作业,生产环境恶劣,生产过程复杂,致使煤矿生产安全问题较其他行业更重要、更复杂、更难解决。尽管国家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并下大力气遏制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但矿难还是屡屡发生,触目惊心的特别重大事故给我们留下永久的痛。
  二、煤矿安全管理的原则
  安全管理就是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生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按照一定的安全管理原则,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活动。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有关安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分析、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职业病和环境危害,避免各种损失,推动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第一,煤矿生产和安全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安全存在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是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的状态的管理,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以期达到消除或避免事故,保护广大职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的目的。第二,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第一”是站在保护生产力的高度和角度,充分肯定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明确安全生产管理并不是去处理事故,而是在生产活动中针对生产的特点,对生产环境和因素采取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控制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发展与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尽可能的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的健康与安全;贯彻“预防为主”,则要清楚的认识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抓住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时机。第三,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在强调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机构的作用的同时,还要强调安全生产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责任。如果不进行全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就无法产生积极的、明显的管理效果。安全生产管理牵涉到生产活动的很多方面,涉及到生产过程中全部的生产时间和一切不停变化的生产因素。因此,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侯的“四全”动态安全管理。第四,加强安全管理的控制。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广大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理的内容中,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与突出。因此,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把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看做是动态的安全管理的重点。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交叉,从这个原理出发,也表明了应该把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作为安全生产管理重点,而不能把缺乏带有强制性约束当作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安全生产管理是存在于不断变化着的生产活动中的一种动态管理,这就意味着管理应该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才能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消除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不间断的摸索管理的规律,总结控制危险因素的办法与经验,指导新的变化出现后的管理,从而使安全生产管理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煤矿安全管理的实施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高产高效矿井的发展,安全问题更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课题。安全是煤炭工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关系煤矿职工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关系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的头等大事。煤矿安全是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实施,首先是搜集与分析资料。搜集与分析资料是掌握企业安全状况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情况的基本方法,也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前者在于明确伤亡事故为什么会发生,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后者在于通过安全检查表等形式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状态,进而考察企业管理机构是否采取了有效地措施防止事故发上,找出管理工作方面的缺陷。其次是选择对策。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3E原则(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选择恰当的改进措施。一般应先考虑技术改进,同时与教育培训相结合,直接控制技术操作人员的水平,杜绝因操作不当带来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通过教育和培训,使职工逐渐养成安全操作习惯,更好的克服隐藏的不安全行为及状态的深层原因。第三是实施对策。根据选定的改进措施方案,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专人负责,组织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尽快付诸实施。最后是评价实施结果,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
  四、煤矿安全管理的实践要点
  第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监察机制。国外煤炭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均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了安全与健康方面的相关法律,让煤矿企业在生产时确实做到有法可依。严格规定了矿山企业行业准入和生产许可证制度,严厉追究事故发生的刑事责任,高额的事故赔偿费用等,都有法律上的依据。很多国家都设立了规格较高的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并拥有相对独立的安全监察执法地位;监察员在安全检查方面拥有相对独立的执法权,可以向企业任何人要求提供相关文件,并可扣留任何文件,凡对监察员的工作任何干扰和妨碍都属于违法行为,将受到罚款或监禁;各国监察员待遇一般比较高,并不断接受培训,不断充实安全知识技能。第二,要大力应用和推进新技术。煤矿安全生产实践证明,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大幅度降低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如机械化和自动化采掘可以大幅度降低挖掘中的意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易于遇险的人群。加强矿山集中监控系统的建立,努力实现井下流程化作业,主要设备实现无人操作集中控制。积极建立煤矿科学家队伍,从事实验室研究和进行采矿设备的安全试验,在应急期间,还提供特殊的现场技术支援,帮助企业一起解决问题。第三,大力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应组织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并对培训工作、培训时间和内容都要做出具体的规定。对矿工还要进行定期培训和危险培训,内容包括强制性的安全技术培训、安全监察员培训、安全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并发行和出版大量各种各样的培训出版物、手册、教程及录像带等培训资料,培训形式多样化和培训内容时效性紧密结合。第四,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要着手建立技术设备先进的矿山救护队伍,在政府安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制订详细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三方协调机制,明确了各级生产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建立了潜在事故报告制度,鼓励各方人员寻找事故隐患并提出防范措施。
  参 考 文 献
  [1]邵祥理.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煤炭工程.2006(3)
  [2]罗艾民,多英全,魏利军.隐患治理及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4)
  [3]魏晋英,黄自强.浅谈创新和充实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内容[J].煤.2009(4)
  [4]常明月.如何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企业导报.2009(8)
  [5]刘铁民.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5)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当前企业的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在这种较大的竞争环境中,各企业必须注重自身团队的思想统一.而通过将基层的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进行一体化的建设,可以确保企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王旭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病因多样,病机复杂,总属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致病之本,脉络瘀阻为致病之标,虚瘀错杂,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让人们逐渐从开始解决温饱逐渐过渡到了小康社会.即便如此,也会有大多数的人民还不能享受到这样的生活,社会如此企业亦是如此,企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还
目的 :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 )毒素的调控机制 ,构建pET_trap表达载体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金葡菌毒素调控的重要分子TRAP蛋白。方法 :从金葡菌中提取基因组DNA ,用特异
文章通过对武汉市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的保障对象、制度模式和保障水平进行分析,提出了三项制度在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方面存在的不足,并
如何加强员工的思想建设,是摆在石油企业党群工作者面前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才能把握员工的思想脉搏,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大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成为许多地方效仿的教学模式.原因在于导学案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合作探究能力,改善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状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其恶劣的影响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引起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学校原因主要有学校教育目的功利化、学校安全管理不完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从学校角度出发,控制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对策主要有改变学校教育目的,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建立学校预防和监督机制;强化教师师德教育,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