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的“园子”里耕作什么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4月末,在桂林市象山区“名师走进象山”的大型教学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阅读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堂设计精巧、充满艺术魅力却又施教无痕、本色质朴的课。在语文的“园子”里,我们教师究竟应该如何耕作?要让学生收获到什么?这是我以及周围不少老师长期以来颇感困惑的问题。听了薛老师的这节课,我们至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一、“词语”教学——课堂上永远不能忽略的环节
  
  阅读课中的词语教学似乎是个“软肋”,日常课中,一些教师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而“浮光掠影”地带过;公开课上,不少教师常常竭力回避,原因是很难出“彩”。然而,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不但注重词语教学,而且教法独特,别具一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来听写三组词语。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听写。一人写一组。可带书上去,不会的可以迅速地看看。
  (教师用稍快的速度几乎是一连串地报出如下的词语) 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每三组: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黑板上,一生把“倭”写错了,另一生把“拔”写成了“拨”,教师指点。)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词。你们看看应该写在哪一组下面?——“草帽”。
  (学生在思考,黑板上三位同学最终谁也没有落笔)
  师(问第一位同学):噢,你在下面还多写上了“蚂蚁”,那“草帽”为什么不写上呢?
  生:因为我写的这组词语都是属于昆虫,“草帽”不是。   师:对,(风趣地)“草帽”没有翅膀。(转对第二位同学)你为什么不写々
  生:我这一组的词语都是属于庄稼的。
  师:“草帽”不是庄稼,不好写在第二组。那么,这个词应该写在这第三组啰——你怎么也没写?
  生:我这一组的词语都是属于农活的,“草帽”不属于农活。
  师:不错,老师的问题没有难倒你们,那么写在哪儿呢?(生回答:写在另一边)对,把它另外归类写在一边。我们一起写一写。
  (教师详细指导“帽”字右边的“冒”要上宽下窄,上部“冂”里面的两横悬空,不能与两边相连,是古“帽”字的象形,下“目”是眼睛,表示帽子戴在人的头上,后加“巾”组成新的形声字“帽”。)
  师:当我们把课文里的词语这样分类后,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我和祖父园子里的昆虫可真多,有——(指示黑板上的词语)
  生:(齐读)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园子里还长着许多的庄稼——
  生:(齐读)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师:我和祖父还一起在园子里干农活儿-——
  生:(齐读)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薛老师的这个词语教学设计真是匠I心独运,扎实有效。将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分类听写,不仅检查了预习情况,而且进行了类别归属的思维训练;对易错字“帽”的形义析解和书写指导。凸显了汉字规律。能使学生形象地识记。随后让学生依据“园子里有什么,在园子里干了什么农活”的提示按类别读词语,这样的逻辑引读新颖有趣,有别于日常教师们从头到尾统读词语。通过这样的分类听写和按类引读后,学生们对词语的理解更透彻了,对课文的基本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课文阅读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朗读——永远是课堂上最美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的弊病始终难以消除,课堂上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然而,教学实践证明,分析代替不了朗读,朗读的效应常常是分析无法企及的。薛老师深诸此道,他的课堂不仅书声琅琅,而且注意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请一生读,效果不好,没有感情。)
  师:你是今天课堂上第一个读书的同学,虽然感情还不太够,但能正确地读下来也很不错了。下面我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
  (该生推荐另一生朗读)
  生:“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该生读得较有感情)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因为我把自己的情感融进了课文里,我一边读着,一边就想象着那园子里的情景,可能心进去了,也就读好了。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同学们也学学这位同学,一边想象,一边朗读。
  师:现在,谁愿意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请一生朗读,但读得不好)
  师:你一边读,一边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蚂蚱,粉红的蝴蝶,园子里样样都有,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
  师:那你现在脑海里就想着这样的园子,再来读一读课文。
  生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师:你比原来朗读得好多了,有进步。还有谁是愿意读的?
  生2:“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该生朗读很有感情,听课教师掌声响起。)
  师:她的朗读怎样呀?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她的表情很丰富,和课文所写的内容很相配。
  师:看来,想象朗读和表情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想象丰富了,朗读起来表情自然也就会丰富了。同学们,咱们再来试试吧。
  (学生进入情境,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薛老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园子中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脸上的表情自然就会丰富起来。的确,想象朗读和表情朗读是读好书的法宝。教者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领会到了想象朗读和表情朗读的逻辑关系。这样授之以法,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读写结合——课堂上永恒的主题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潘新和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达、指向写作。”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内容、领悟情感,而且要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薛老师对于这点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后,就带领学生“指向言语表达、指向写作”。
  [片段一]阅读。指向言语表达
  师:我们再把课文默读一下,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园子里的“生机勃勃”写出来的,“无拘无束”又是怎么表现的,“温馨”、“丰富多彩”是从哪些词语流露出来。
  (学生默读思考)
  师:读着课文,你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吗?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
  生1:(读)“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从这里我能感受到园子里生机勃勃。作者写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活了。
  师:是啊,一切都是活的。花开了,就像——(生接: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鸟飞了,就像——(生接:上天了似的)活了 吧?虫子叫了,就像——(生接:在说话似的)活了吧?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
  生2:(读)“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些写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都很相似。
  师:怎么个相似法?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这种句式的表达特点,着重就描写玉米的不同写法与学生讨论。)
  师:“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样写成“它愿意长上天去,就长上天去”呢?
  (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这样写一是显得更自由,二是使句式有变化,读起来语感更强。)
  师:我还有个问题,作者说,这个园子里还有白蝴蝶、黄蝴蝶,样子不太好看。“不太好看”还写它干什么?
  (学生讨论,最后认为蝴蝶有大的,有小的,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这才是“丰富多彩”。)
  [初读课文后,学生已感受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的园子。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薛老师领着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重点是考察语言,“指向言语表达”——领会句式的整齐与变化,品味景物的白描与修辞等。阅读教学中如此的品味词句、领略写法,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在作文中如何遣词造句。这是一种广义的“读写结合”。的确,我们如果能像薛法根老师那样把阅读文本内容与品味语言表达形式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的阅读课才会是真正的语文课。]
  [片段二]阅读,指向写作
  师: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作者就是要表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是多么快乐、自由和幸福有趣。既然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么又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个园子呢?
  生1:园子是他生活的环境。
  生2:有这么多昆虫、庄稼陪伴着她,她的童年生活才会如此幸福有趣。
  师:是的。把园子的特点和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联系起来,你发现什么了吗?
  生1:写园子丰富多彩是为了衬托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生2:写园子里庄稼自由自在,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师:这叫——(连线板书)借物抒情。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手法,也来写写在园子里快乐、自在的生活。就以“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自由的”开头。
  (学生动笔构思时,教师提醒句式既要严整又要有所变化。写好后轻声读一读,然后相互交流。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生1: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自由的。在园子里,我想睡觉就睡觉,想玩耍就玩耍,想捅马蜂窝就捅马蜂窝。即使被马蜂蛰了,脸肿成个大包,我也不哭。
  (众笑)
  生2:……爷爷(怎样)……我就(怎样)……爷爷抽烟,我就拿根黄瓜叨在嘴里当烟斗。
  生3:……我想浇菜就浇菜,瓢一扬把自己浇成个落汤鸡我也喜欢。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抓蜻蜓。玩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该生较好地化用了课文语词,听课教师鼓起掌声)
  [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开想象,既模仿本文表达技法,又有所创新。他们在“自由自在”地写,“生机勃勃”地念,“丰富多彩”的表达,这就是对薛老师教学效果的生动诠释。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及时迁移仿写,这样的读写结合应当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总评]综观以上教例可见,薛老师紧抓词语不放松,夯实了学生词汇积累的根基;注重朗读训练并授之以法,凸显了阈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质;品味词句及写作技法,及时迁移仿写。强化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上述三项,可以说是我们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三大主题。教者就是这样紧紧地把握住这三大主题,在语文的“园子”里耕耘劳作,使得学生在这样的“园子”里收获丰硕——积累了丰富的词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品味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训练了写作方法,切实地提高了言语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又是开放的、快乐的、自由的,就像小苗喝足了水一样,身心舒展,“想怎样长就怎样长”。
  
  (责编 李景和)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民族工艺传承的方式,分析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教学的现状,以职业学校竹雕工艺传承教学为例,论述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二段”式完全成长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为民族工艺传承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民族工艺 传承 “二段”式教学模式 竹雕工艺 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22-04  随着工业现代化及人工智能
期刊
他是教师,也是“船夫”。  课堂上,他手执教鞭,站好讲台;课堂外,他手执竹篙,站稳竹排。  在知识的海洋中,他引领孩子走向人生彼岸;在求学的道路上,他把孩子安全送到河对岸。  一名普通的山村教师,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惊心动魄的创举,可他演绎的却是人间最美的故事——  31年,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坚持义务撑竹排护送学生过河,没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31年。6000多个教学日,他撑破了3
期刊
学校教育的新功能:教学生创建可能生活    李伟胜在《基础教育》2008年第3期上撰文说,最体现人的尊严的生活应是个体明智地理解和选择自己所拥有的发展的可能性、在改造现实基础上面向未来创造的理想生活,即“可能生活”。当代学校教育改革固然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和路径,但从其总体来看,当代学校可以实现的一个新的教育功能是:教学生学会创建属于他们的可能生活。为此,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为学生展现丰富
期刊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在生动鲜活的实践中形成和提升教育理念,从而确立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的人本管理观。  桂林市叠彩区桂岭小学,在历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着眼于学校实际、立足于学生未来,确定了“以人为本做服务”的办学思想,具体的定位是“管理就是服务”。这种人文关怀理念基于大爱、至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实施新课程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领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我们更多研究“怎么教”的问题,也就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较多;现在则更多关注“怎么学”的问题,也就是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目标多元化了,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特别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学习更关注结果得出的过程,“体
期刊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各有不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
期刊
一、背景资料    数学中,“无穷”是永远无法回避的概念,数学与无穷之间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从数学产生之日起,无穷就如影随形,伴着数学的发展齐步前进。尤其当微积分产生后,数学与无穷的联系就更紧密了。比如,“所有自然数的个数”,“直线上的所有点”都是“数不尽”的无穷大量,还有极限过程的无限次的运算,求圆的面积时无限次的用多边形来逼近等等,也都涉及到无穷的概念。    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
期刊
本刊讯 5月30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和随行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自治区副主席李康等来到南宁市秀田小学与孩子们共度节日,并看望慰问在南宁就读的四川灾区小学生。郭声琨勉励他们把广西当作自己的家乡,把广西的干部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安心学习,学好本领,尽早成材,长大后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广西的小朋友们要与灾区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开辟新航路》教学为例,论述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基本路径:研读课标和教材,找准教学立意;精选史料,力图史证一致;研讨思辨性问题,深化历史解释。  【关键词】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49-03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集理论、方法、能力和价值观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核心素
期刊
情商是成就教师职业的重要因素。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或情感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合作等方面的品质。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表现的重要指标。    一、对教师提出高情商要求的原因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商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非常关键。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