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生作品选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60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期刊
英语课堂活动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选择、设计和实施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保证.“文学圈”阅读作为课堂活动的一种,为高中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基于“文学圈”阅读,详细论述教师如何通过细化活动分组、明确角色任务、优化评价标准等进行阅读活动,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书法之美美在雅俗共赏,这既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特性之一,也是其审美大众化的表现.多年来,书法圈内外不断有人质疑书法审美的雅俗,认为雅俗不同的书法风格不能调和、不能“共赏”,这是对书法“雅俗共赏”一词的歪曲.本文认为,书法审美之雅俗应当指不同类型的欣赏者,厘清这一观念,才能正确开展书法欣赏,引导当代书法家自觉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书法艺术应有的社会功能与人民大众审美标准的接轨,才能真正彰显书法艺术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无法而法”作为石涛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实践中,并以此成就了他“天然授之”的笔墨图式.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画学立论,在中国绘画史乃至美学史上闪耀着殊异光辉.
潘玉良(1895—1977),名世秀,字玉良,生于江苏扬州.她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性艺术家.潘玉良最初在上海师从洪野先生学画,后于1920年进入上海美专,次年考入位于法国里昂的中法大学,成为此校在国内招收的第一届本部生.潘玉良先后留学法国、意大利等地,并接受了严格的欧洲学院派绘画和雕塑训练.她曾于1928年回国,1937年再度赴法,客居他乡40载,直至82岁逝世于巴黎.其一生先后获得法国国家金像大奖等20余奖项,油画作品以色彩绚丽、情感浓厚、笔触大胆而著称.
期刊
晚唐时期的书法发展经安史之乱后一度陷入低迷,裴休是在此期间成就较大的书家.本文从裴休的楷书碑刻作品《圭峰禅师碑》入手,以各时期对裴休书法《圭峰禅师碑》的品评,肯定其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以及在文化传播与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道家文化精神贯穿于老子的哲学体系.老子的“复归于朴”不仅是万物运动发展的过程,而且是一种重视回归自然和自我的境界.书法的“平正”是“复归于朴”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初级阶段的平正到高级阶段的“复归平正”,乃是书法人格的最高理想.“朴”,最终达到虚静、超脱凡俗的世界.“平正”,以字的端庄沉着蕴含书法无极、虚极的精神状态,拥有博大的胸怀以及宁静致远的思索,最终回归于“虚静”的世界和“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人类沿着科学所指的方向前进,以至于完全依赖科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来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智能和道德”的官能是人所特有的,进化是有所指的功能,在所指之外的功能则退化.这看似矛盾与对立是哲学的意识,而艺术则用无意识调和表达着无限或无所不指.常眼可观文明与科学,艺术与人性却需天眼.创造是科学与艺术之母,创造产生美是科学的,追求美的创造是艺术的,无论什么创造都包含着人性的作为,而培养人的创造力在于如何“美育”.艺术教育重创造结果,美育重创造本身,因此艺术教育只能作为美育的工具,美育在培育创作力的同时也在左右
张朋先生的一生,有两个身份可以代表他:20世纪花鸟画大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先生执教六十余载,他在教学道路上不断深耕,以慈爱之心广播美育种子.据学者邱振亮所辑录的张朋年表,1960年9月至1979年2月,张朋先生任教于青岛丹东路小学.作品《辛勤研讨为国育才》(图1)的落款为“辛丑年春写于岛上”,由此知该作创作于1961年,所绘场景应是对当年小学教学研讨的写生.
期刊
朝剑学书二十余载,近年以“二王”为宗,主攻小行书,也算是浙江弄潮人.其“二王”一类的作品不断入展和得奖,不仅为同道所羡慕,更为书坛前辈所关注.rn然“二王”之书,本不囿于字的形态,综观历代阁帖所遗,也各具面目,若真的追本溯源,实为魏晋人的风骨所铸.故刘勰《文心雕龙》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风骨自生风姿,才情溢于字表,是以唐人顶礼膜拜之余,不免叹曰“古质而今妍”.惜宋元以降,“帖”学取替“二王”之学,风骨不存,遂滑至中俗,乃至媚书泛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