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tye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
  生:在中国的北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师: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让世界震惊!同学们,想不想重温一次中国的骄傲?
  生:想!
  师:好,老师就与同学们再一次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出示: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勇夺金牌28枚;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的体育健儿再创佳绩,夺取了32枚金牌。
  师: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队的28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的第三位;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的32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的第二,仅次于美国队。(学生抑制不住喜悦,小声地议论开了)
  师:当你再一次看到中国队这喜人的成绩时,你有什么感想?
  生1:中国队真棒!
  生2:中国队一定会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超过美国队!
  生3:到了2008年,我要去北京为中国队加油!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可以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4:2004年的比2000年的多多少枚?
  生5:2000年的比2004年的少多少枚?
  生6:2004年和2000年一共有多少枚?
  生7:2004年的比2000年的多几分之几?
  生8:2000年的比2004年的少几分之几?
  师:这些问题同学们能自己解答吗?
  生:能!
  师:同学们还可以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生9:2004年的金牌数比2000年的金牌数多百分之几?(师板书: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百分之几?)
  师:这道题怎样解答?
  二、探究与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可以参考提示,如下)
  提示:(1)单位“1”的量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3)要求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百分之几,就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或你们小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2:我是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得到启发的,先把问题的“百分之几”想像成“几分之几”,然后列出算式:(32-28)÷28。
  生3:我的想法和他(生1)的差不多,但我的算式与他的不同,列式为:32÷28-1。
  生:要求32比28多百分之几,就是求32比28多的4是28的百分之几,所以列式为:(32-28)÷28。
  师:算式与第一位同学的相同。
  生:我觉得32÷28-1这种方法也对。
  师:说一说理由。
  生4:它是先求出32是28的百分之几,再减去100%,也就是1。
  生:他们的方法都有道理,但要注意的是,在得出最后的得数时要化成百分数。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都认真思考了,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真了不起啊!
  师:接下来,我们来计算一下它们的得数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有学生小声嘀咕:怎么会除不尽呢?
  师:遇到除不尽时,可以……
  有学生快速抢答: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板演:
  
  师: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14.3%,能不能说2000年的28枚金牌比2004年的32枚金牌少14.3%?
  这时,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则说不能,激烈地争论着。
  师:究竟能不能,列式就知道了。(学生列式)
  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发言:不能。因为(32-28)÷32=0.125=12.5%,所以2000年的28枚金牌比2004年的32枚金牌少12.5%,而不是14.3%。
  师:是这样吗?
  生(高兴地):是!
  师:看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确实是不一样的。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3.交流心得。
  师:你认为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6:找准单位“1”的量。
  生7:要注意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
  生8:要弄清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生9:可以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清楚。(板书: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三、巩固新知
  1.奥运畅想。
  师: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到了,你希望中国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把你的希望与2004年的金牌数比一比,是多(或少)百分之几?
  (学生争先恐后地大声说:40枚、42枚、56枚、38枚、72枚、100枚……)
  师(深情地):同学们的愿望非常好,都希望中国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都希望祖国更加强盛,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在这里,我们一起为祖国“加油”,为中国队“加油”!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充满激情的“加油”声)
  师:把你对2008年的希望与2004年的32枚金牌数比一比,是多(或少)百分之几?
  (学生情绪高昂,纷纷展示自己的算法)
  师:为了把2008年奥运会办好,北京的工人叔叔阿姨们正在努力搞好绿化工作。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帮他们解决?
  出示:北京去年造林12公顷,今年造林14公顷,今年造林比去年多百分之几?去年造林比今年少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
  2.现场调查统计。
  我们班有男生(28)人,女生(22)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学生板演,集体评价)
  四、质疑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生1:知道“求一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用“求一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
  生2:就是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生3:也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单位“1”的量,再减去100%。
  师:说得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课外实践
  师: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你能做一个有心人,会觉得数学很有用,学数学乐趣无穷。请同学们课后调查统计完成下表,并想一想:你从这张统计表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或者能想到些什么?
  ……
  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具体分析如下: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选择了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并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去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想到了用旧知解决新知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从研究的结果看,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评价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有所悟。
  在学生的互相评价中,引发了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思考,获得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且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
  4.巩固新知的练习设计巧妙。
  在“奥运畅想”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在“班级现场调查”、“课外调查”这两个环节中,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理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我一直认为特级教师之所以能成为“特级”,是因为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见地,如邱学华老师提出“尝试教学”、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张齐华老师提出“数学文化”……2010年,我校校长陈士文(特级教师)在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上提出了“智慧数学”,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包容有数和形的美妙、具体和抽象的思辨、建设和超越的精神,应伴随孩子的一生。智慧数学倡导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受益终生的
期刊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75,这三个自然数各是多少?”这是教学平均数后我给学生安排的一道习题。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连续自然数”。生1回答:“像2、3、4……这样的数是连续自然数。”生2回答:“像10、11、12、13、14……这样的数也是连续自然数。”学生的回答说明已理解“连续自然数”的意义,我让学生观察这些连续自然数有什么特点。生3回答:“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我又追问:“你能求出这几
期刊
符号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理解符号感,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符号感,是新课标十分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呢?下面撷取“用字母表示数”中的几个教学片断加以解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或感悟。  教学片断一:唤醒经验——感知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吗?  生:它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标志。  师:没错,谈到体育,同学们都知道,2008年8月8日在我国北京举行——(29届奥
期刊
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实现合作学习的核心。在现实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多,生生互动较少。本文将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例,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寻生生互动的得与失。  一、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引发有效的生生互动  在新课的前五分钟,我们往往会根据新旧知识间的链接点设计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复习,安排生生交流,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设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课的引入环节时,我出示如下表
期刊
数学教材中主要有两大部分内容,例题和数学习题。对例题的设计与呈现等方面的策略,教师经常研究得比较透彻,而对于数学习题往往较多地关注了习题的评价功能,没有充分挖掘习题的其他教学功能,导致“精讲多练”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容易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因此,数学课程的改革离不开数学习题的改革。  新课程需要倡导的其中一个理念是在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期刊
——听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课之感想    不久前,我听了北师大版三年级“分桃子”的试教与展示课,看到了新课改中计算教学的“实在”“扎实”,少了华丽的外表,多了淳朴的个性;少了热闹的活动,多了实在的明理;少了学生之间无效的讨论,多了书写练习的机会……其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出示:采用口算和分一分的方法解答48÷2)  师:48÷2你们会算吗?你是怎么想的?(学
期刊
学会学习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着重研究并指导学生学法,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逐步地从“学会”到“会学”,让乐学、能学、善学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
期刊
无论从基本的生活需要来看,还是从学生后续的学习需求来看,计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0以内加减法”既是学生学习计算的起点,也是学习计算的重点和关键。它能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必由之路。而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爱说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相对枯燥单调的计算教学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加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能让学生体会到用词的精妙、领悟到情感的真切、揣摩出文章的真谛,同时教师也可以动态地捕捉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抓住重点,把阅读引进应用题的教学中,发现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找重点,抓本质    应用题大都是以文本呈现,在众多信息中学生要排除干扰,抓住实质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提问引领学生分析,找出关键,写出数量关
期刊
自探究学习理论提出后,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探究”成了一种课堂教学时髦的象征,有人甚至把它当作区别课堂教学是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还是现代教学方式的标签。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数学课上,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假设,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接着就是汇报交流。如果学生说不到点子上,教师就不断地予以暗示,直到学生说出正确的结论为止。这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小学生的探究学习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