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建立太空交规时候了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allb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国际机制,有关国家必须从合理开发高层空间的角度出发,不要拘泥于一己私利。这就像现在鼓励坐公共交通一样,现在很多国家的航天计划重复建设的现象很严重,造成了空间拥堵。
  美俄卫星相撞事件发生后,《新民周刊》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
  《新民周刊》: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布赖恩·惠特曼12日承认,美俄卫星相撞是因美国在计算卫星轨道时存在失误。这是否说明目前监测太空垃圾的技术还比较有限?
  庞之浩:所谓计算失误导致碰撞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可能是美国的计算技术有问题,其次也可能是人为疏忽造成的。以美国现有的太空监测技术,可以跟踪直径10厘米以上,也就是垒球大小的太空碎片,要监测半吨甚至一吨重卫星应该不成问题。这次事故究竟是怎么引起的,还需要更多资料才能判断。
  《新民周刊》:事故发生以后,有专家对前苏联的核动力卫星表示了担忧,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庞之浩:这次发生相撞事故的宇宙2251军用通讯卫星并不是核动力卫星。但是在发生事故的轨道高度上确实有一些核动力卫星,可能受到碎片的影响。这些卫星主要是冷战时期,苏联发射的海洋监测卫星。苏联在1967~1982年共发射了24颗核动力卫星,都属于海洋监视卫星。卫星带有以浓缩铀 235为燃料的热离子反应堆,功率为5~10千瓦。它们在200多公里的低轨道上工作,完成任务后核反应堆舱段与卫星体分离,并小型火箭推到大约1000公里的轨道。
  由于这些卫星使用的雷达功率很大,一般的太阳能电池板难以支持,所以需要使用核动力。在卫星上使用核动力其实非常危险,因为卫星一旦坠入地球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例如1978年1月24日,苏联“宇宙”954号核动力卫星发生故障,核反应堆舱段未能升高而自然陨落,未燃尽的带有放射性的卫星碎片散落在加拿大境内,造成严重污染。
  美国在一些空间探测器中也使用过核动力,例如美国的“海盗”号探测器,“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因为空间探测器离太阳很远,无法使用太阳能,所以只能使用核动力。这些探测器在发射的时候也遭到了反核组织的强烈反对,担心一旦发射失败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时美国政府保证自己使用了先进的技术,即使发射失败也不会造成地面污染,所幸这些探测器都发生成功了。总之,现在除了非地球轨道的宇航器,一般是不使用核动力的。
  《新民周刊》:碰撞事故发生在离地800公里高度,主要有哪些卫星在这个轨道高度运行?中国卫星有哪些?会不会受到碎片的影响?
  庞之浩:在这个高度主要是一些对地观测卫星,包括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等。通讯卫星一般都在更高的地球同步轨道。像铱星这样的低轨道通讯卫星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发出来的技术。中国在这个高度上有风云1号、3号、海洋1号等卫星。
  现在网上有一些碎片分布的模拟图,看上去似乎碎片分布十分密集,但这并不能反映正式情况。现在撞击后产生的碎片构成了两大块碎片云,具体的数据美国方面还在观测中,本来说很快就会对外公布,但现在又推迟了。美国掌握了这方面的情况以后应该及时向所有拥有的卫星的国家公布,方便各国采取应对措施。
  《新民周刊》:目前有没有相关的国际合作机制或者国际法条文规定美国必须公开数据?
  庞之浩:目前的国际空间法在这方面还很不完善,因为太空垃圾的问题也是近些年刚刚凸显出来的。目前包括公开数据之类的做法都是相关国家根据国际惯例在做,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包括宇航器相撞以后的赔偿问题,也没有相对应的国际公约可以参照,过去只有宇航器坠落地面以后造成损失的条文。这主要是因为类似的问题概率太低了,就像是两颗飞行中的子弹撞到了一起,所以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这次事件应该说会给各国敲响警钟,一些过去认为概率很低的事情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开始慢慢发生。国际社会应该在太空空间利用的问题上建立起一套机制,制定“交通规则”,把高低轨道都管起来,同时制定一些一旦发生事故如何认定责任和赔偿的规则。
  《新民周刊》:要建立这样的国际机制,目前有什么困难,或者说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庞之浩: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国际机制,有关国家必须从合理开发高层空间的角度出发,不要拘泥于一己私利。这就像现在鼓励坐公共交通一样,现在很多国家的航天计划重复建设的现象很严重,造成了空间拥堵,其实有些卫星资源可以共享,没有必要各放各的。另外,现在各国对高层空间的监测也是各自为政,数据没有彼此打通。当然有一些军事卫星的情况是需要保密的,但这毕竟是少数。如果各国的监测系统能够建立统一的网络,互相免费提供数据,那现在这样的事故就有希望能够避免了。■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与工程认证的时代背景下,智能科学类高层次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与日俱增。地方师范院校对智能科学类人才的培养,一般借助于原有的计算机类专业来进行。但是其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类等工科专业的发展。智能科学类课程的授课难度较大,如何做好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及创新能力成为该类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提议,将课程的教学重心转移到实践上来,推进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
【编者按】从本期开始将陆续推出暨南大学丁友刚及姚姿翻译的Kaplan和Norton系列访谈。本文是1998年12月,Kaplan教授首次访问印度,并在清奈市举办的印度工业联合会的第二届“全面成本管理”国际研讨会上作了关于综合成本系统的主题讲演之后,《今日商业》(Business Today)杂志社的R. Sridharan对他进行了一个小时的访问。这次关于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记分卡的独家访谈摘录如下: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竞争人数增长、岗位投放减少、人才需求升级。为此,政府层面,要完善政策,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高校层面,要多措并举,提升毕业生就业实效;学生层面,要转变思路,强化自身就业能力。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法学专业;应对之策  [作者简介]张云涛,男,北京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陈晨,女,山东青岛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助理研究员,硕
【摘 要】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如何应对竞争环境、如何适应网络时代、新闻内容、新闻形式、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本文以《零距离》为例,就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上述问题,认为应从新闻内容、节目形式及品牌等方面着手,让电视民生新闻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关键词】媒介融合;零距离;电视民生新闻  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开播的《南京零距离》,于2009年改名为《零距离》,
[摘要]随着国家“双高计划”的实施,我国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对标文件,全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双高”建设的任务要求之一,促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国际化办学。文章通过研究“国际影响力50强”指标、分析“国际影响表”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不平衡、不健全、不深入,为此提出各省市级政府应明确高职教育国际化定位、给予政策扶持、协调资源搭建高职教育国际化合作平台,学校应明确国际化
【摘 要】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制度设计下的财务治理成为民办高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在分析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趋势,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共同治理”的财务治理模式及具体优化对策,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运作和政府的监督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分类管理; 制度设计; 民办高校; 财
有人说,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就是“饿得扶墙进,撑得扶墙出”。要不然怎么对得起花出去的钱?前天,23岁的小刘就抱着这样的想法,连续吃了近4个小时的自助餐,晚上因腹痛难忍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急性胃扩张。  俗话说“十胃九病”,这提醒人们,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胃是很容易得病的,必须小心呵护。以下十个习惯最伤胃:  1.就餐不守时 “废寝忘食”似乎成了不少上班族的习惯,然而就是无意间的饥一顿、饱一顿,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可接触到科普的受众群逐渐扩大。从接受效果来看,对大众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普及往往会比自上而下式灌输科学知识收效更佳。“博物杂志”作为微博平台上科普影响力较高的传播主体,其传播路径之异除互动性的提升外,还体现在传者风格的重塑、内容和渠道的选择及对目标受众的把握。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杂志;科普;传播路径  一、新媒体与科学传播  (一)新媒体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
建设部"人均每天用水220升"并非为广州量身定做,它是面向全国所有特大城市制定的一个标准。    今年春天,一则消息让广州市民一下子紧张起来。  据当地媒体报道,2007年3月1日起广东省试行《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规定,居民用水按城市人口数量分为6级,人口最多的广州市人均日用水量为210升。如果居民用水量超过限制,将面对高水价的惩罚,从而体现用水越多收费越贵的原则。  令人颇感奇怪的是,市民们
【摘要】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进一步发展,曾经为其带来诸多优势的互联网,不利于网络新闻评论深化之处也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以凤凰网“自由谈”为案例,探讨现有的网络专题新闻评论通过整合手段形成的“整合的评论”的传播效果,以此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献策。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专题评论自由谈整合效果  凤凰卫视旗下凤凰网评论频道设有包括评中评、凤凰解读、自由谈、最深度在内的13个栏目,“自由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