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la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是反映学生数学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许多概念、图形、图形的性质,需要教师加强学生对概念、图形、图形的性质进行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间的互译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中发现、领悟、掌握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一、直观、形象地建立概念,是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前提
  初中数学里的一些概念,在小学已学过,但当时学得比较分散,现在却要系统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得到比较深的认识.实践证明,正确理解概念是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基础,是学好图形性质及推理论证的依据.如果概念不清,思维必然混乱,会导致数学学习中出现各种错误.例如,学生在小学里学过的仅仅是有理数中的一部分:0和正有理数,而且0是最小的数,表示“没有”.到了初中,学生学习数的范围在扩大.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负数,我运用温度计引导:0℃是“最低温度”吗?是“没有”温度吗?如何表示比0℃还低的温度呢?从而引入负数,形象而自然,学生易于理解和表达.之后,借助数轴,引导学生正确找出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会由数轴上的点的位置确定对应的数,帮助学生解决与有理数有关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表述有理数及其分类的正确率,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打好基础.
  二、对比图形,增强学生数学文字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数学教学离不开图形,图形是思维的对象.初中学生普遍识图能力较弱,缺乏借助几何直观的抽象思维.必须加强识图的训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归纳图形的能力.在讲授“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常规教学是把图形确定地画在黑板上讲授,由于受观察和日常习惯用语的影响,总有部分学生说成是点在直线“内”(或“里”),多次纠正还难以正确表述.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点P在直线L两侧时,直线L不经过点P,即说成“点P在直线L外”;课件显示移动点P,使点P落在直线L上,这时直线L经过点P,即说成“点P在直线L上”,强调学生这里不能表述错.有一位学生看着课件脱口而出:“老师,点在直线上就像一个小人走在钢丝上嘛.”学生们都笑了.
  三、让学生动手实验,在活动中提高将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的能力
  “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观察和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图形教学,只有通过实验观察、制作、测量、拆拼等活动,学生才能获得有关图形特征的深刻印象.例如,在学习角平分线性质定理时,首先让学生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出示课件,让∠AOB的边OB与OA重合,引导学生观察得到∠BOC=∠COA;并让学生动手用量角器度量验证,先让学生尝试表述,然后师生共同把“射线OC是∠AOB的平分线”翻译成符号语言:∠BOC=∠COA;∠AOB=2∠AOC=2∠COB;∠AOC=∠COB=1/2∠AOB.接着,对于OC是∠AOB的平分线,点P是射线OC上的任意一点,引导学生操作测量:取点P的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过点P作PD⊥OA,PE⊥OB,点D、E为垂足,测量PD、PE的长,将三次数据填入表格,观察测量结果,猜想线段PD与PE的大小关系,写出结论.从而得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这种让学生参与认识的过程,在动态演示中练习语言的表述,在操作中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重视发展学生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互译能力
  数学教学表明,只有当学生能正确运用数学语言来理解数学的概念、性质的实际意义,才能有根有据地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否则学生就很难领会数学图形命题的意义、难以把文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与符号表示、图形特点结合起来思考,对稍复杂的语句和图形,就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平时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将三种语言互译作为训练内容,发展学生图形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时,首先通过演示课件,用移动三角板的方法来画平行线,学生观察得到同位角等.再引导学生把“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动手画图,将文字语言译成图形语言.并用量角器度量其他位置的每一对同位角,得到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的事实.由此得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正确性.接着再演示课件,引导分析,利用所学的平行线的性质公理,推导得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性质,并指导学生对照图形,将上述分析组成几何推理论证语言,在教师的扮演示范下,学生一步步口述推理过程,并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表述,又在每一步符号推理后面填写文字推理依据.逐步引导学生做到步步有据,句句有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三种语言互译能力,丰富了数学语句,还逐步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责任编辑黄桂坚)
其他文献
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无不把写作能力的培养当做首要任务,写作在高考中更是占据着半壁江山。怎样提高写作能力,说法多多,本文谈谈以阅读感悟提高写作能力的体会。  一、什么是学生的阅读感悟  所谓的阅读感悟,就是通过阅读书籍能联想到什么,有什么感悟,有什么启发,有什么联想。学生能否写出深刻、丰富、有文采的高水平作文,感悟能力是关键。  王国维曾说过:“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
本文提出英语文化知识缺乏会对学生的听力信息产生障碍,通过理论和实例论述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增加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几乎变成了若有若无的点缀,书声琅琅似乎远离了我们的课堂。而事实上,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绝对不能放弃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范读激情,培养兴趣  “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
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一旦学生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相较于掌握一些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往往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将会受益良多。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在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会,总结的几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积极培养自己的高雅情趣,提升自己的内涵素质,做有教养的现代人。  2.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教养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认识到教养需要通过学习和锻炼才能形成。  (2)提高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主动检查自己在社会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要求,并积极做出相应的改变。  教学过程  情境激疑导入新课  伴随着我校的校歌《快乐星港》
近年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中,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教学,但掩卷之余,常有所思:教师有没有真正投好自己的"一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如何让学生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让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是教师应该负的责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充分挖掘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学生走进生活,从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挖掘习作素材,使学生在真实的农村沃土中感受生活、体验人生,用手中的笔抒发真情实感。  一、在生活中寻找材料  1.写新鲜独特的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