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布:以蟹之名

来源 :南岛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位返乡大学生,用2年多时间专心致志地去养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和乐蟹。他们最初是抱着吃货的目的,却没想到一夜之间成为“任性的土豪”……
  从苏东坡到克莱布
  中国人吃螃蟹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可考,倒是有无数文人雅士竞相以诗词歌赋颂之,青史留名成为“最懂吃螃蟹的人”。这些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吃大闸蟹的,明代散文家张岱可为代表,那时的工匠甚至发明了精致的“蟹八件”,将吃蟹变成一场行为艺术;另一派是吃海蟹的,代表人物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尤其喜欢吃青蟹,倒是符合其豪放派的风格,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蟹钳拿刀背一拍就是,哪用得着精细家伙。
  苏东坡的诗作中有一首别具一格的《丁公默送蝤蛑》,里面写道:“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蝤蛑是江浙一带对青蟹的俗称,诗中“尖”指尖蟹,“团”指团蟹,可见东坡大人真是颇为懂行,馋到为了两只蟹特意作诗相赠。
  青蟹从浙江沿海到海南,皆有分布。丁公默史书记载是江苏人,他送给苏东坡的当是江浙一带的青蟹,但不知苏东坡后来流落海南,是不是因祸得福吃到海南的青蟹,“日啖青蟹三两只,不辞长作海南人”,这样的诗句若能流传,想来也是极美。
  青蟹在海南叫作“和乐蟹”,其实与江浙在品种上并无二致,同为锯缘青蟹,但因为万宁和乐镇当地得天独厚的环境,品质出类拔萃,竟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列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那么问题来了,你吃过“和乐蟹”吗?我是说正宗的。
  卓齐辉,海南万宁人,祖辈打鱼为生,2009年他在北京读大学,跟舍友聊到海南特产时,就想带几只和乐蟹去给大家尝尝鲜,托家里人带,结果却得知正宗的和乐蟹不仅价格高昂,而且产量稀少,竟是连他这本地人也一蟹难求。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开始关注和乐蟹,研究和乐蟹,并找到同在北京念书的高中同学辜迅翔一起探讨,计划养殖和乐蟹。经过几年的筹划,到2012年11月,他们5位返乡大学生终于成立了克莱布团队(取自螃蟹英文crab的音译),建起了和乐蟹养殖实验室,并在不久之后开始承包60亩池塘进行精细化养殖,4个月后,第一造销售额达到70万。
  有客人在吃过他们养的和乐蟹之后,特意赶来道谢,说终于又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情怀”了。从苏东坡到克莱布,再到许许多多平民食客,青蟹的魅力,千年以降并无稍减,关键是味道要正。
  不让一滴药物进塘
  在克莱布之前,养殖和乐蟹的尝试并不少,有一种瓦罐养殖的方式甚至从万宁推广到全国,但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因为养和乐蟹和养虾不一样,养殖成本非常高。和乐蟹虽然杂食,但主要还是靠吃小鱼小虾,市场上没有批量生产的专用饵料,克莱布的小伙子们需要每天去出海的渔民那里收购新鲜的鱼虾螺,来进行人工投喂。另一方面,和乐蟹养殖的密度也不能高,对虾亩产能达到几千斤,但是蟹不可能一只叠一只地生长,注定不会有太高产量。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曾经试过高密度养殖,但蟹生长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死给你看,一点办法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池塘里的蟹一直减到合适密度,才作罢。这些重重困难就使得养蟹的经济效益看起来远远不如养虾,吃力不讨好,小海的很多养殖户都因此弃蟹养虾。
  但克莱布团队另辟蹊径,任性了一回,他们不但养得少喂得精,还尝试用自然农法来有机饲育。饲养过观赏鱼的朋友都知道,开缸养鱼之前要先培养水体中的硝化细菌,这样水中有机物才能得到有效的自然分解,使水体达到自洁效果。养和乐蟹同样如此,在采访中,辜迅翔十分强调池塘中的“藻相”,池塘中各种藻类、有益微生物种群品种齐全,比例合适,水体就会呈良性循环,适合和乐蟹的生长,甚至都不需要频繁换水。万一滋生藻类,他们也会采用人工捞除的方式,虽然耗时耗力,但对维系生态平衡有利。他们的原则是杜绝任何药物成分进入池塘。现在他们养殖和乐蟹的池塘里,水质达到了二类水的标准,甚至比小海中的水还要干净得多,这是他们团队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此外,他们还在养蟹的池塘里混养对虾和锱鱼,这些鱼虾可以帮助清理池塘中和乐蟹吃剩的残渣和藻类,也可以成为和乐蟹自己去捕食的“野味”,池塘完全建立起健康立体的生态环境,同时,鱼虾也成为他们效益颇为不错的副产品。
  养殖不如野生香?
  对于海鲜,很多人近乎偏执地认准野生,觉得什么东西一养殖就不是那个味了。这肯定有一定道理,克莱布的小伙伴们也承认这一点,野生螃蟹吃的东西比较杂,活动量大,营养会更丰富一点,肉质也比较结实。但事实上,野生和乐蟹已经很少了,个别抓到的也都是养殖场的漏网之鱼,所以,想让大众能够吃上和乐蟹,出路还是养殖。
  克莱布团队在一开始就认定:养殖也可以养出媲美野生的品质。所以,他们力图去模拟野生的环境,鲜鱼、螺换着喂,鱼虾蟹混养,降低养殖密度……他们以这些看似笨拙的办法,重新为“和乐蟹”正名。
  蟹有公母之分,亦有季节之别。和乐蟹生长期一般为四个月,不同时候的蟹,味道也各有千秋。上半年的蟹个头较小,但会比较香。下半年的蟹肉质结实,个头大,肥膏会覆盖整个蟹盖,所谓“黄油蟹”是也,爱吃蟹膏的人会视为极品,但也有人会觉得腻。若是吃的季节不对,或是个人口味不一样,却以为是养殖之过,未免有点冤枉。
  克莱布的和乐蟹确实会比菜市场的普通青蟹贵不少,这是没办法的事,他们只能选择走品牌直销模式,通过网站、淘宝店、微博微信、众筹、各种媒体及会展等诸多渠道来推广和乐蟹品牌。对此,辜迅翔觉得很庆幸,他说:“如果是传统的零售模式,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让普通消费者了解,但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网购的模式非常适合我们,我们并不是搞噱头,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故事讲得再好如果品质没保障那也没用。现在有很多省外的客人订购我们的产品,非常认可我们。”   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养殖是渔业转型的一大方向,但是,传统的养殖方式也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健康养殖,生态养殖,科学养殖,不一味追求产量,不以环境污染和高消耗为代价来获得产出,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保护小海才是根本
  克莱布这个5人的小团队,在没有专业背景的情况下,跨界成功。他们挂牌和乐蟹保育中心,着眼点不仅是在蟹,他们有着更有意义的追求。
  正宗的和乐蟹,按海南省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必须是万宁小海这片湿地区域中所产的青蟹。小海位于万宁市东北部,东边和大海相隔,西边和南边是大片稻田和村庄,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是海南最大的内海,也是全国最大的泻湖之一。这种咸淡水交汇的环境,很适合和乐蟹的生长,也奠定了和乐蟹的大名。小海丰富的渔业资源,使其成为周边和乐、后安、大茂、北坡、巷北5个乡镇的衣食之源。据当地老渔民回忆,以前经常三更半夜都有人上门收鱼收蟹,但这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万宁小海周围地势低洼,属于泛洪区,碰上大海潮涨和洪涝灾害,就会对周边稻田和村庄有影响。不过,因为小海连通大海的出口是沙堤,大潮、洪涝大泄,会把沙堤自然冲宽,涨潮或洪涝很快就能排出大海,这是自然生态的规律。三十年前因为抱着人定胜天的信念,人们将小海的出海口用石头堵了一半,又把汇入小海的太阳河改道。洪涝灾害是没了,可小海水流量减小,成了一潭死水,水质和生态逐渐恶化,这不仅是现在吃不到野生和乐蟹的原因,也使当地生态发生严重破坏,对周边村镇居民的生活影响很大。
  克莱布想要以生态养殖和乐蟹为契机,保护小海的环境,带动周边社区的生态发展,在他们眼里,保护小海才是根本。目前他们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挖掘小海的历史,把小海以前的报道、图片整理起来,去了解之前人们是怎么做的,同时也调查小海的生态近况,有哪些珍贵物种。
  辜迅翔曾拿着一本鸟类图鉴给当地渔民看,他们指着书上所列的那些珍稀鸟类说:“这些以前多的是!”这让他感触很深。他希望团队能够以自己的微薄之力,通过和乐蟹让人们了解小海,同时也为小海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倡议恢复小海的自然地质条件,将这里的生态状况恢复到三十年前的面貌。
  追求和谐的生态,不计利益地进行“任性”的环保活动,这大概就是克莱布的螃蟹精神。“只要东西是有传承性的,自然会慢慢成长。”他们如是说道。
其他文献
在三亚、陵水一带生活着一批特殊人群,有人说他们差点成为新中国的第57个民族,也有人把他们唤作中国的“海上吉普赛人”,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称谓——疍家人或者疍民。这个以船为家的族群世代生活在海上,打渔为生,偶尔上岸也是匆匆拿渔获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我曾问一个老疍民为什么不像儿孙一样上岸生活,老人边抽水烟边摇头,他说自己从出生到现在,70多年习惯了船上的日子,而且“岸上的事情太复杂”。  在中国的航海史册
期刊
《加勒比海盗》里的杰克船长靠着一个神奇的罗盘便可以横行纵横在广阔的海洋之中,闯入许许多多神秘的海洋禁地。潭门,这个小镇的名字已经响彻国内,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媒的目光。和这里的老渔民聊天,发现现实远比虚构更精彩,完全就是电影大片的故事和镜头。在潭门见到虚龄已达七十九岁的老船长苏承芬,他是南海更路径的传承人,拥有的更路簿是极为珍贵的苏德柳本,苏德柳是他的祖父。苏承芬回到岸上已经十一年,有人也曾叫他重返海
期刊
在潭门港停泊的每艘渔船上,都设有妈祖的神龛和一百零八兄弟公的牌位。对于渔民来说,大海,便是他们的农耕田,它赐予了他们宝贵的海洋财富,这种无私的给予却又饱含着不可预知的风险。渔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过海上遇险的经历。祭祀,便成了他们对大海表达忠诚和渴望平安的一种方式。  黄庆河是潭门镇一个八十一岁的高龄老人,个子高瘦,穿着一件深色的西装外套,他的听力不怎么灵敏了,他离开海上也有好多年了。2008年琼海
期刊
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一晚8点整,随着激扬的乐声,璀璨的焰火瞬间点亮迷人的帆船港。半山半岛2014海上音乐焰火晚会吸引近万人现场观看。蓝月咖啡厅、古梦食缘餐厅以及港湾吧拥有一线观景平台,同时推出的新年特色套餐更是吸引到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食客。穿梭其间服务的外籍服务员也赢来了不少好奇的目光,这些外籍服务员均是在三亚的各国留学生,谈到在三亚过中国年,他们感到颇为新奇,能够和这么多人一起过新年,看焰火,虽
期刊
布道台(Preikestolen,也译为圣坛岩),挪威著名的旅游景点,它是一个和峡湾水面垂直落差604米的平台,形状类似教堂牧师的讲台,故名。站在顶部,视野开阔,为观赏吕瑟峡湾的最美地方。从山脚步行到石台,全长3.8公里,约需2小时。这里被认为是古维京人祭祀的场所,石台顶可容纳上百人。每年7月到8月,北欧日照时间特别长,大批游客慕名而至,来此享受日光浴、观海。吕瑟峡湾位于挪威南部,全长42公里,河
期刊
暮色中,东边尚未吐白,在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白马井码头,女人们早已开始了一天的生计。她们头戴或尖顶或圆顶的竹编斗笠,脚穿各色水靴,肩挑扁担与箩筐,集聚在码头,拉下捂着半边脸的劣质头巾,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翘首等待着男人们驾驶渔船满仓归来……  这是一个由女人“统治”着的码头,在这里,男人是配角,而这些“女统治者们”在当地被称为被称为“渔婆”或者“渔娘”。她们是这个古朴渔港最忙碌的身影,从凌晨时分直到艳
期刊
跟着父母去闯海  林进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与渔结的缘,他只知道自己会走会跑、咿呀学语时就已经待在船上,直到上学之前他的童年都是在渔船上度过的。林进伟是广东阳江人,上完学跟着父母来到海南继续闯海,现在还是习惯讲家乡话。童年的他跟着出海,看父母闯海;青少年的他和父母一同闯海,十七八岁下船上岸,“那时候做了几年的市场调查,最后决定开家海产店。”  然而即使已经上岸十多年,因为父母还在坚持闯海,因为每天都
期刊
黎锦,顾名思义,是黎族人的棉纺织品。黎锦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尚书》就有关于黎锦的记载,称其为“吉贝布”。它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之一。  由于黎族没有文字,黎锦不仅具有裹身的实用性,还承载起了记事的功能。黎族人将宗教图腾、风俗民情等织在了黎锦上。所以,黎锦不仅仅是黎族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也不仅仅是传统的手工艺品,而是一部独特的史书。  渊源流长的黎锦不仅记录了黎族的生产活动和民俗风情,传
期刊
玳瑁  玳瑁是一种大型海龟,也是唯一可以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入药。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但过度的捕捞使玳瑁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近海也几乎绝迹。  砗磲  砗磲是一种大型海产双壳动物,形如蚌蛤,外壳大而厚,壳上有形如车轮的沟纹,因而称之为“砗磲”,因其产量少而显得非常珍贵。图为用砗磲做成的首饰工艺品。  海捞瓷  海捞瓷是沉入海底已有千百年的陶瓷器,在饱受海水和沙
期刊
2014年11月28日下午,海省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在海南英利新能源公司召开。海南省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工商联专职副主席王胜、徐凤、秘书长黄琅,海南省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统战部工商处处长、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张少珍以及各市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工商联主要领导、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相关企业代表、省工商联各处室负责人共68位代表参会。  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