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补贴及其政策含义:以江苏为例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nt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补贴依赖指数(SDI)对江苏省两个县信用联社在1999年2001年期间的SDI进行了计算。我们发现在不计算或忽略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贷款(定义为1998年年底时的不良贷款)及其影响的情况下,两个县联社至2001年均可实现可持续经营(即无须补贴)。假如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在三年中平均分摊,苏南的县联社依然可获得可持续经营,而苏北的县联社则须将贷款利率提高53%才能抵消获得的补贴的作用。本文采用的方法在评价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中的利率政策和测定单个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绩方面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银行经营者行为差异人手,分析了不同治理结构的银行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上效率的差别,以及居民储蓄对存款利率弹性的变化。指出造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困境的原因是国有银行风险厌恶性的行为取向和国有部门中业已存在的大量不良资产;并进而提出解决困境的出路是在完全开放金融系统之前,通过——定的政策导向和政策支持,尽快提高国有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2000年《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试图以更加灵活和有效的资本要求替代8%这一固定水平,即引入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风险评级机制来确定银行资产的风险水平,并以此确定银行的资本要求。本文指出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银行缺乏真实披露内部评级结果的激励机制,无法正确地根据评级结果确定资本水平。并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对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监管部门所实施的惩罚手段和外部评级进行了优劣判断,试图给出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来确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
本文分析了近年我国经济周期、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开放和经济秩序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指出实体经济的变化是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弱化的根本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从改善环境和增强货币政策的适应性两个方面来提高货币政策效应。
本文以我国中部农业大省河南省的平顶山市农业贷款总量、经济效应和制约因素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如下重要命题:第一,农业贷款是同时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低效益问题的双赢解,而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义务”;第二,从经济自发增长角度看,农业贷款是理性经济人的最优决策,而不是行政扭曲,因而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是显著的;第三,目前制约农业贷款总量扩张的主要是风险管理手段不足和体制性资金外流,而不是资金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