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的操作难题与解决路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r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专门增加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章节,共11个条文,从立法层面上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办理原则、诉讼程序进行明确,充分反映出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关注,也对司法机关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之概况
  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中,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是新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刑诉法修改前,虽同样要求讯问及询问未成年人时法定代理人应当或可以到场,但囿于法定代理人不在当地或死亡等原因,实践中难以保证法定代理人全程参与各个诉讼阶段的讯问及询问过程。新刑诉法根据实践需要,结合域外司法经验,确立了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在第270条中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到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合适成年人”一词源于英国。根据英国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及《执行守则》C的规定,警察在讯问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年满18周岁但有精神错乱或者精神障碍等易受伤害的成年人时,必须有合适的成年人到场进行协助并提供建议。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和新西兰等国家也确立了类似的制度。[1]在我国,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并非新刑诉法首创,早在2003年我国就已经引入该制度,并在上海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新刑诉法实施以来,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尽管得到了贯彻实施,但其监督功能却难以落到实处,存在许多操作上的难题。
  二、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在实践中遭遇的操作难题。
  (一)合适成年人的法律地位模糊。新刑诉法仅规定了合适成年人对于诉讼过程中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有权提出意见,却并未规定提出意见后侦查机关不予纠正应如何救济,一旦合适成年人拒绝签名,笔录是否失去证据效力也未予以明确。导致合适成年人在讯问过程中难以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益。
  (二)合适成年人到场的经费保障缺失。实践中,担任合适成年人的人员均有本职工作,其担任合适成年人工作的误工费用因未有专项经费项目,无法及时给予适当补贴,导致部分合适成年人以工作繁忙为由怠于履职。
  (三)合适成年人的履职能力较弱。各地选拔的合适成年人均为社区、学校、或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工作人员,其法律专业知识不足,甚至不清楚新修改的刑诉法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的相关规定,即便在场参与诉讼,也仅能防止刑讯逼供等行为发生,却难以监督侦查人员诱供等较为隐蔽的违法行为,履职能力不强。
  (四)合适成年人在各诉讼阶段的延续性不足。
  实践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对合适成年人的选聘均各自为政,并未形成统一的调配机制,出于工作需要在不同诉讼阶段随意抽取合适成年人的情况并不鲜见。涉罪未成年人可能在三个不同的诉讼阶段见到三个不同的合适成年人,导致其难以建立对合适成年人的信任,同时也不利于合适成年人及时掌握未成年犯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对其展开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三、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的发展方向和解决路径。
  (一)明确合适成年人到场的权利义务。刑诉法仅规定到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认为办案人员在讯问、审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意见。讯问笔录、法庭笔录应当交给到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阅读或者向他宣读,《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四百九十条则进一步明确了“笔录应当交由到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阅读或者向其宣读,并由其在笔录上签字、盖章或者捺指印确认。”可见签名是证实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是否到场及是否阅读过笔录的最便捷方式,但规定中并未明确合适成年人在发现侦查机关的违法行为后是否有权拒绝签名,签名后笔录的效力如何等问题。建议进一步规定,当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发生逼供、诱供等违法行为时,合适成年人有权提出意见,若侦查人员拒不纠正的,合适成年人有权拒绝签名,并在讯问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控告。未经合适成年人签名的笔录,属于程序上的重大瑕疵,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以此提升合适成年人在场的法律效力,保障其监督实效。
  (二)将合适成年人到场的经费保障落到实处。建议将合适成年人到场的专项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的保障范围,为合适成年人参与诉讼提供相应的误工补贴。补贴由政府财政支出,委托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及时发放,以提高合适成年人的参与热情。
  (三)强化合适成年人到场在不同诉讼阶段的延续性。可通过实施细则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
  法院在选择合适成年人时的基本一致原则,除非合适成年人确因工作、疾病等原因无法到场,否则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对同一犯罪嫌疑人应尽量选择与公安机关相同的合适成年人。
  (四)建立合适成年人定期培训制度。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轮流组织,抽调三机关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骨干,对登记在册的合适成年人开展定期的法律培训,也可聘请相关的社会学家、心理辅导专家对合适成年人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专业培训。无故不参加培训的,取消其合适成年人资格。每年对合适成年人进行履职能力考核,考核成绩优秀的给予表彰。
  注释:
  [1]何挺:《合适成年人讯问时在场的形式化倾向及其纠正》,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修改后刑诉法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活动设立了特别程序,但实践中理念偏差,使得修改后刑诉法的先进性难以落到实处。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在工作理念和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将有益于检察机关正确履行职责,更好地贯彻立法精神。  关键词: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理念;修改后刑诉法  对涉罪未成年人[1]使用特别程序是国际通行做法。修改后刑诉法增设专章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作了系统规定,为我国的少年司法奠定了制度基础。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的纪律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的纪律作风如何,关系到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关系到公正执法。检务督察制度是为了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保障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正确行使职权,实现由静态监督转向动态监督,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由案件质量管理、检风检纪督察转向全方位的检务督察,实现了惩戒、预防、教育、保护的和谐统一,
期刊
摘 要: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下称“修改后刑诉法”)与《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下称“刑事诉讼规则”)构建了我国新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但在检察机关内部职能的设置上存在着分歧,根据笔者所在单位半年左右的试点运行结果,笔者认为应当构建以监所部门为主导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并规范审查的程序运行模式,细化审查的内容,建立体现司法规律的运行机制,以期真正实现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目的。  关键词:羁押必要
期刊
摘 要:新刑事诉讼法第73条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有关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诸多争议。为解决争议、规范执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审查批准、执行以及监督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相关法条仍存在规定不完善、具体操作不够细化等问题。本文将从工作实际出发,对检察机关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问
期刊
摘 要: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案件一律受案机制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应建立提请逮捕审查受理机制,对一些不符合形式条件的批捕案件退回公安机关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关键词:提请逮捕;审查;受理机制  刑诉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和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并没有规定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受理,这种
期刊
一、台湾地区检察制度介绍  台湾地区仅仅只有在“法院组织法”里有“检察机关”一章,规定了检察署的设置,检察官的职权、人事、级别、任用、训练、进修、保障等内容。1980年公布的“法务部组织法”规定,“法务部”主管台湾检察、监所、司法等法律事务,因此,台湾地区的检察机关隶属于“法务部”,设置于各级的法院内部,实施侦查、提起公诉、指挥刑事裁判的执行等职权。1980年6月开始将高等法院以下各级的检察机关配
期刊
摘 要: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不少基层检察机关相继开展了案件集中管理的新机制,案件管理机构的建立,对于强化检察机关的司法属性,减少执法办案的行政色彩,加强内部监督、促进执法透明、提高办案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现有的刑事诉讼规则下,建立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前提,以“过程控制”为手段的检察案件规范化管理机制,使案件管理办公室真正发挥对执法办案的监督、预警、考评、处置等功能,促进基层院执法规范化建设
期刊
摘 要:民行检察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维护,关系到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如何进一步拓展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空间,摆脱困难,走出困境,是每一名民行检察干警应该尽心尽力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民行;检察;拓展;思考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维护,关系到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
期刊
侦查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对于遏制侦查机关刑讯逼供以及固定犯罪嫌疑人口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早在2005年底,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始推行对职务犯罪实行同步录音录像工作。但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等因素,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6年又提出了在全国推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的“三步走”计划。按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梳理盗窃罪在司法实践中的常见争议和疑难复杂问题为主线,以实现刑法正义为原则,以新的司法解释为参考,试图拨开困扰的迷雾。  关键词:盗窃;责任主义;数罪并罚  《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八)实施近两年以来,盗窃罪在司法实践中面临更多的新课题。本文旨在站在实务的立场,结合《两高解释》对刑八修正后的盗窃罪产生的新课题进行相关探讨。  一、入户盗窃疑难问题探究  (一)入户盗窃不是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