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在儿科课堂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儿科的兴趣,对发展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讨论教学法;儿科课堂;应用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讨论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这对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一、 “讨论教学”的组织形式
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小组教学,即在原来班级的基础上,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是讨论学习的最基本单位。
二、 “讨论教学”的基本程序
1. 师生课前共同组织讨论主题。“讨论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事先根据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中筛选出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以备讨论。同时,也要求学生预习,并记录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向小组提交讨论。
2. 教师组织教学。简要分析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3. 小组讨论。
4. 相互交流。(1) 小组之间交流。主要形式是相互提问与解答。(2) 师生交流。主要形式是抢答老师的问题。老师要针对教学目标,对学生小组学习进行补充,以确保完成教学任务。(3) 班级交流。自由交流,可以提出问题,也可谈体会。
5. 学习总结。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补充。最后让每一个学生完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三、 “讨论教学”实施的条件和要求
1. 问题的开放性。即所提的中心议题要能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如让学生讨论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谈谈该病的防治措施。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点出发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把握讨论的契机。课堂讨论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各个环节———认识、理解、应用是紧密结合的。教师要紧密接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在知识的重点处、疑难处和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1) 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讨论。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如有关“婴儿喂养”这部分内容,可通过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①婴儿喂养的方法有哪些?以哪种方法为最好?②母乳的初乳、过渡乳、成熟乳、晚乳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不同? ③母乳、牛乳、羊乳的营养成分有何区别?④为什么说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⑤小儿何时断乳?为什么?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儿科的兴趣,增加了学生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 在学生理解的困难处开展课堂讨论。中专学生基础差,对儿科中有些抽象的知识有理解上的困难。如果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法,就能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如在学习“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时,要求学生用气球来模拟肺泡。在学生吹放气球的同时进行讨论:吹气球相当于呼吸过程的哪个过程?放气球又相当于哪个过程?通过讨论,学生加深对该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等知识的理解。
(3) 在知识的关键处开展课堂讨论。儿科教学中的新知识,常是旧知识的延伸或旧知识的综合,这些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是教学的关键,结合点的突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新生儿黄疸”时,可以提出:①胆红素的代谢途径是什么?②什么叫黄疸?③黄疸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加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使一些儿科学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四、 “讨论教学”的巨大价值
1. 讨论教学是推进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改变过去的单一接受式学习并与主动的探究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学习方式。
2. 讨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设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竞争机会和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本身就是学习,就是提高。
3. 讨论教学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通过课堂讨论,师生思维相互碰撞激起火花,用热情奔放的言语让课堂教学活动富有应有的生气和活力,教师不但应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也应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绪情感和良好性格的养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栾建勇.地理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
[2]杨建林.讨论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J]. 地理教育,2003.
(安徽淮北卫生学校)
关键词:讨论教学法;儿科课堂;应用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讨论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这对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一、 “讨论教学”的组织形式
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小组教学,即在原来班级的基础上,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是讨论学习的最基本单位。
二、 “讨论教学”的基本程序
1. 师生课前共同组织讨论主题。“讨论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事先根据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中筛选出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以备讨论。同时,也要求学生预习,并记录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向小组提交讨论。
2. 教师组织教学。简要分析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3. 小组讨论。
4. 相互交流。(1) 小组之间交流。主要形式是相互提问与解答。(2) 师生交流。主要形式是抢答老师的问题。老师要针对教学目标,对学生小组学习进行补充,以确保完成教学任务。(3) 班级交流。自由交流,可以提出问题,也可谈体会。
5. 学习总结。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补充。最后让每一个学生完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三、 “讨论教学”实施的条件和要求
1. 问题的开放性。即所提的中心议题要能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如让学生讨论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谈谈该病的防治措施。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点出发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把握讨论的契机。课堂讨论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各个环节———认识、理解、应用是紧密结合的。教师要紧密接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在知识的重点处、疑难处和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1) 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讨论。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如有关“婴儿喂养”这部分内容,可通过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①婴儿喂养的方法有哪些?以哪种方法为最好?②母乳的初乳、过渡乳、成熟乳、晚乳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不同? ③母乳、牛乳、羊乳的营养成分有何区别?④为什么说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⑤小儿何时断乳?为什么?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儿科的兴趣,增加了学生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 在学生理解的困难处开展课堂讨论。中专学生基础差,对儿科中有些抽象的知识有理解上的困难。如果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法,就能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如在学习“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时,要求学生用气球来模拟肺泡。在学生吹放气球的同时进行讨论:吹气球相当于呼吸过程的哪个过程?放气球又相当于哪个过程?通过讨论,学生加深对该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等知识的理解。
(3) 在知识的关键处开展课堂讨论。儿科教学中的新知识,常是旧知识的延伸或旧知识的综合,这些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是教学的关键,结合点的突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新生儿黄疸”时,可以提出:①胆红素的代谢途径是什么?②什么叫黄疸?③黄疸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加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使一些儿科学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四、 “讨论教学”的巨大价值
1. 讨论教学是推进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改变过去的单一接受式学习并与主动的探究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学习方式。
2. 讨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设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竞争机会和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本身就是学习,就是提高。
3. 讨论教学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通过课堂讨论,师生思维相互碰撞激起火花,用热情奔放的言语让课堂教学活动富有应有的生气和活力,教师不但应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也应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绪情感和良好性格的养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栾建勇.地理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
[2]杨建林.讨论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J]. 地理教育,2003.
(安徽淮北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