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草制作新衣裳 姑娘出嫁作嫁妆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che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草,一种生长在山坡、箐沟间的野草。曾作为火镰(击石块取火的器具)取火时的引火物。在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百花园”中,至今还保存着一种古老而罕见的利用火草织成的衣服,这就是火草褂子,也叫火草衣。其形古朴庄重,美丽大方,加上制作工艺繁琐费时,故而十分珍贵。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都希望自己能穿上一件火草褂来显示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姑娘出嫁前要织好足够数量的火草布为新郎家每人缝制一套火草衣作为嫁妆。
  在火柴被称为“洋火”的年代,一种生长在山坡、箐沟的野草被汉族人民用它做击石取火的引火物,故称火草。火草有四至五片叶子,叶子的背面有一层白色的纤维,可以撕下,形似棉纸。勤劳聪明的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利用火草纤维的韧性,捻成线织成布做成褂子穿。文献记载这种风俗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采用野生植物的叶子为纺织原料,在中国纺织史上十分独特而罕见,可以说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创造。
  每年的夏秋之间,这里高高的山坡上和深深的箐沟里就会长出神奇的火草来,冬天来临时火草就枯萎了。因此,在夏天火草繁茂的最佳时机(火把节前后),彝族、白族、傈僳族和傣族的妇女们便上山采回一筐筐火草叶,然后一片一片撕下叶背的白色绒状物,再一小段一小段的接起来,用特制的纺轮纺成纱,再使用机织成宽20厘米的窄布条,缝制衣服,挎包,裙子和被子等生活用品,供日常使用。
  由于火草较小,要采集够做一件褂子的火草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一个青壮男子或妇女要用8天的时间跑遍“九山十八箐”,才能采到一斤火草。前后二十多道工序才能织成一件火草褂,一家人往往需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在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心里,火草褂是勤劳品质和聪明智慧的象征。
  火草布的凄美传说
  在云南南华县五街镇咪黑们村,还有一个关于火草布的凄美传说:很早很早以前的一个夏天,一位美丽善良的彝族妇女背着孩子到山地里铲苞谷。天空烈日炎炎,把孩子的脸蛋晒得红扑扑的,她就把孩子从裹背里解下来,放在一棵多依树下躲凉,自己则忙着在地里垅苞谷。忽然,天空暗了下来,这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一群黑压压的葫芦蜂,把她的孩子给掳走了。这位彝族妇女赶紧放下手中的锄头,朝葫芦蜂飞走的方向追去,她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直到太阳偏西,才在一个山坡上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已经死了。这位伤心欲绝的彝族妇女给孩子垒了一座坟,在坟前哭了三天三夜,自己也在坟前死了,变成了一棵火草。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妇女,人们就把火草采回家织成布缝成衣服穿在身上,并把部族迁移到了母亲变成火草的地方。
  火草衣是判断女孩心灵手巧的标准
  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女儿出嫁前,都要纺出足够数量的火草布,为新郎家中的每个人制作一套火草布衣,作为嫁妆带过去,在结婚当天让新郎的家人穿上出席婚礼。对于女孩子来说,她们将来会嫁给什么人,嫁给的那个人家会有多少兄弟姐妹,都是不确定的。但出嫁那天,新娘子一定得拿出足够的火草布做足够的衣服送给新郎的家人,作为嫁妆带过去,在结婚当天让新郎的家人穿上出席婚礼。因为这是评判一个女孩子是否心灵手巧、勤劳贤惠的重要标准。有很多女孩子在出嫁时,织不出足够的火草布,只好悄悄向邻居待字闺中的女孩子去借,以免让大家认为自己不能干。
  白依族人织出的火草布,是白色加浅咖啡色的条纹布,在条纹上有粗条纹和细条纹之分。节庆的时候,他们会穿细纹布的火草布衣。办丧事时,他们则穿粗纹布的火草布衣。火草布衣是宽袖子的对襟长衫,系上腰带和麂皮包作为装饰。男子穿起来像仙鹤,女子穿起来像蜜蜂。
  东川一带的彝族小伙子中,盛行着一种习俗,在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穿上一件能够显示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的火草褂子。这种褂子的特点是保温性能很好,穿起来柔软而舒服,而且十分牢固。
  彝族火草麻布的文化涵义
  彝族织火草麻布为衣,一是彝族毕摩在给过世人“教路”(葬礼仪式)过程中,其经文曾念到树叶、兽皮做衣的发展过程。从以树叶、兽皮为衣到种麻织布为衣是彝族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二是彝族多居边远山区,离市区城镇较远,难以买到足够的布料缝制衣服,需自织麻布、火草麻布缝制衣裤御寒。三是彝族多居高寒山区,火草制衣更保暖;四是火草麻布越洗越白,穿着漂亮。
  现今火草制成的用品,大概可以分两类,一类经纬纱均以纯火草纺织而成,可以用来缝衣服、被子,穿着柔软舒适,但耐久性稍差,不能过多洗涤。二是混纺类,即纬纱采用火草,经纱用麻或棉织成的火草布,这种混纺类的火草布比较结实耐用,织成的衣服,透气性、保暖性都很好,有棉毛混纺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洗涤,穿上身冬暖夏凉。
其他文献
她本来可以凭着更多才气横溢的诗作留名于世,她本可以凭着二十五岁的流芳年华再觅夫婿,她本可以不给后世人们留下这惋之不尽的叹息,可是,偏偏地,她走得那么果敢,只遗落一首诗作在人世,传达着她曾经的气息。而这仅存于世的一首诗歌,也宛若黛玉的焚稿,是被分外爱惜她的人,于炎炎烈火中,抢出来的零星片语,所以,后世的我们,才能窥见她的一二芳踪。但我们只知其姓氏为曲,只知她曾生活在烟台市牟平区这块千年古州大地上……
期刊
[摘 要]粤讴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产生于粤曲之前、有唱腔特色及独特艺术魅力的本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粤讴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为保护和抢救民间艺术,作者经过细致的调查走访,梳理出对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认识及建议。  [关键词]民间艺术 现状 保护措施  粤讴,又名越讴,是一种广东民间音乐曲艺,与木鱼、龙舟、南音、板眼被称为粤调。它创始于清朝嘉庆末年,时约公元1820年左右。粤讴的创始人是招子庸。招
期刊
[摘 要]婚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基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溯可追寻至周代,古籍记载为“昏礼”。《释名》给婚姻的定义是“婚,昏时之礼也;姻,女因媒也。”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婚嫁程序就已确定,基本框架定有“六礼”:纳采(提亲)、问名(问姓名、请八字)、纳吉(订婚)、纳征(收受聘礼)、请期(定嫁娶之日)、亲迎(婚礼)。旧时南京的婚礼习俗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基本上承袭明代的仪式,从婚前到婚后,
期刊
[摘 要]民俗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质,这是由于他历史的悠久性、受众的广泛性、传承的自发性和发展的进步性所决定的。因此如何对待优秀的民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提升来说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活动 城市多元文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差异性,往往突出地表现在民俗文化的不同上。一个民族的文化,其魅力价值或者
期刊
[摘 要]不断提升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培育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实力。  [关键字]公共文化服务 群众 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继
期刊
陕西“面花之镇”大荔县阿寿村制作的各种“花馍”,相传是古代金石礼品演化的产物,是流行于黄河流域麦产区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当地能工巧匠以面团的可塑性为基础结合传统民间故事创造出与民俗生活紧紧相关的造型艺术,质朴大方人见人爱,从清朝盛行至今。  每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庙会的日子,村民们都要提前三五天,靠巧手揉捏有关纪念药王孙思邈的面花,如药王洞、药葫芦、花轿、蜗牛山、药王戏楼、牌楼、狮
期刊
[摘 要]山茱萸与吴茱萸不同科、属,并非一个家族。吴茱萸叶和果具腺点含挥发性油,成为杀菌驱虫、逐寒祛风、去秽辟邪的材料,因而与重阳结缘;山茱萸不具此特点,不为重阳所用。吴茱萸本是茱萸所产地域的专指,与茱萸同义;古代医书和重阳诗词文章中所述茱萸乃吴茱萸,绝非山茱萸。食茱萸与吴茱萸同科异属是近亲,有类似特点和性质,唐以前两者并无严格区分。史载吴茱萸分布北沿曾达北纬39度线,有无吴茱萸或山茱萸要看当时情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舞蹈和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及提高舞蹈者素质两方面说明了视唱练耳课程在舞蹈专业中的重要性,简单分析了视唱练耳普遍在舞蹈专业中开展得不够好的原因,从而深入的分析舞蹈专业中视唱练耳教学该如何开展和应用的论述。  [关键词]舞蹈 视唱练耳 音乐欣赏 旋律 节奏  一、舞蹈专业中学习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蹈,中国民间歌舞,还是国外舞蹈,舞蹈和音乐总是紧密相连在一起的。舞蹈是人身体
期刊
苏绣,简单说来就是苏州地方刺绣,它最初起源于苏州吴县一带,后来慢慢发展,如今已遍及常州、无锡、扬州、宿迁等地,是我国四大刺绣之一。  苏绣产生的时间,最早一说是春秋时代。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春秋吴国贵族“绣饰华丽”,日常衣物甚至陈设饰品都用丝绣点缀。据说,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迄今为止,苏绣可以看到的历史大约在1100年——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苏州的几幅南宋苏绣经袱
期刊
[摘 要]合唱起声是完成一首合唱作品的关键,是鉴别一个合唱队好坏的重要标准。群众合唱团在起声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痼疾”,鉴于合唱起声训练方面的专项信息资料较少,因此只能是在实践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寻求办法,摸索经验,去粗取精,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起声训练手段。  [关键字]群众合唱 对拍点的预测——跳绳的启示 起声状态准备  群众合唱团在起声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唱不到点子上”这种现象
期刊